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2020-01-07 08:20杨秀丽
牡丹 2020年22期
关键词:福克纳现代文学文明

美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坎坷而艰难的发展,该阶段的现代文学作品中,超前的思想、多变的叙事手法、灵活的文体表达已屡见不鲜,时代环境、科技文明发展进步等影响着不同时期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生态观。按照美国现代文学发展特征、生态观演变趋势,美国现代文学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实验期、雏形期三个阶段进行生态观解读。

一、萌芽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萌芽期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阐释了三种不同的生态观,分别是环境决定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精神生态思想。环境决定论主要研究环境对人、社会、生活的影响,侧重于从环境角度论述生态思想。西奥多·德莱塞的《天才》作为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一名热爱艺术的主人公尤金·威特拉,由不被资本主义世界认可成长为名噪一时的“商业骄子”的故事。尤金·威特拉在环境的影响下走向成功,也在环境下的影响下走向沉沦,印证了环境决定论思想,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主义的崇拜与重视。

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生态思想通常从人的精神层面、时代变迁、城市化发展、战争的摧残等表现作者对西方生态文明危机的思索。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荒原》中立足于时代背景,勾勒了一个西方文明衰败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生态困境的忧虑。绝望的阴云、丧失人性乃至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肮脏的现代荒原、疲于奔命的商人、在欲海中沉沦等待死亡的现代人,形成了一幅展示西方文明没落景象的生动画卷。托马斯·艾略特期望人们能够从精神层面出发进行思想上的复苏,以应对破败的西方文明、生态危机,这种精神生态上的救赎实质是上对现代人精神荒原上的回应。

萌芽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环境决定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精神生态思想等生态观点虽然初步解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待文明与自然的态度,但这一时期的生态观相对狭隘,过于重视环境对人、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敬畏生命也欠缺相应的衡量标准,自然主义、生态思想在文学创作中渐渐萌芽,但生态与文学的联系还未充分凸显。

二、实验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实验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表达方式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战时生态文明毁灭及现实社会的悲剧色彩等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着“拯救世界民主”旗号取得胜利的美国,在战争中受到了空前的创伤,“迷惘的一代”多是亲身参与战争的作家,他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意识到了“战争其实毫无意义”,他们的现代文学作品传达着一种理想主义幻灭、生活麻木、生态文明消亡的思想。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描述了一战后醉生梦死的主人公生活经历、浮躁的都市生活,抨击了罪恶的工业文明、残酷的战争,充满着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生态思想,即主张生态公平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中,平等地对待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权利。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生态观是含蓄、抽象的,那么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则是对生态观的直观表达。从人与大地的角度上看,威廉·福克纳潜在地说明了《押沙龙,押沙龙》的生态观点,即大地与人之间的联系难以割舍,当人蹂躏大地时,大地也会反过来回击人类,直至毁灭人的整个家庭。

实验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没有局限在对单一自然、荒野主题的叙述,而是加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种关系的思量,对生态观的探讨也日趋丰富。从另一方面来看,该时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探,通常是从侧面反映作者的生态观,叙事主体以种族主义、黑人形象、战争与和平、悲剧主义为主,关于生态观的阐述主题也较为单一,但这一时期描述自然、生态的作品已成为美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的创作趋势。

三、雏形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雏形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逐步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生态观的框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将19世纪的现实主义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现代文学作家的视野不断开拓,艺术形象、主题、表现手法等日益丰富。整体而言,雏形期作品中的生态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擅于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或含蓄的主题表达作者对美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眷恋,通过战后美国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变迁、发展,体现了美国自然主题作家的生态整体主义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二是通过主人公、时代环境、种族歧视、人际冲突的描述,借用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大地间的矛盾,隐含着对未来生态发展的综合考量。《丧钟为谁而鸣》《去吧,摩西》是这一时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系统阐释生态观的代表性作品。

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将女权主义、生态主义视角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反对种族歧视,主张物种至上主义,倡导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小说触及了人自身精神生态层面的问题,关注人与自然的深层次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对生态文明带来的冲击与破坏。小说在短短四天的时间跨度中描述了罗伯特·乔丹對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的认识不断加深,借助惨烈的西班牙内战、男女关系描写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进行了生态观的含蓄表达。《丧钟为谁而鸣》还主张消除性别、种族上的歧视,更新观念与认识,避免自然与文明分离、对立,促进自然、文明的融合。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从三个层面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文明、工业文明与荒野的关系:一是从人与动物的角度上,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对动物的无情厮杀、残暴对待,揭露了人与动物间失衡的关系,讽刺了人与动物间的不平整和矛盾;二是从人与土地关系的角度上,作者通过人对土地的征服,揭示了人与土地间的关系现状,反映了自占有土地的一刻起,人便渐渐开始丧失本性;三是从荒野与人类文明的角度上,作者透过工业化进程、现代文明的发展,思考着现有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去吧,摩西》在人与动物、人与大地、荒野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重视角上反映了威廉·福克纳的生态观特征,即倡导尊重、保护自然,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承担起自然生态发展的责任。

四、结语

进入较成熟阶段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与前期作品相比,生态观都有所延伸与拓展,已形成了生态伦理观的发展体系,提升了作品中的生态观研究深度、广度。显而易见,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学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生态观体系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生态文明发展层面上,美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后期作品更多地强调将尊重自然作为人类伦理道德观体系的一部分,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意识,维持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成熟期的作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主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整体性的生态观;在生态伦理观构建上,以威廉·福克纳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作家排斥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观点,主张人、自然均应当被平等地对待,以此获得稳定、和谐的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美国现代文学”(项目编号:2018SJA04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秀丽(1982-),女,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福克纳现代文学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没见到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威廉·福克纳的《熊》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