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研究

2020-01-07 08:20于之润
牡丹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川端康成现代文学美学

于之润

在日本文学中,细致的情感基调和高级的文学意境表述有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物哀”美学思想,其贯穿了整个日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等情感及意识发展领域。而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不仅代表着极高的艺术境界与审美意境,还代表着人面对世事变迁、内心感触时产生的必要寂寞,并且由寂寞逐渐衍生出对身边自然事物的感慨,与此同时使人沉溺在缥缈中,通过眼之所见、心之所想来感悟自然及世界的宏伟,这便是日本文学中重要的“物哀”美学架构。

在川端康成与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物哀”这种日本文学的重要美学思想大多体现的是基于这样审美意义的情感抒发。“物哀”思想不仅是人对自身世界的客观反映,也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主动表述和主动观察方式。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思想是对世间万物的独有审美视角,在众多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艺术审美感,也实现了更多的情景交融、形态之美以及人情之美,这一点不管是对于日本古典文学,还是对于日本现代文学都有着重要的艺术呈现。

一、“物哀”美学的精神内涵

日本的“物哀”美学可以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以及哀伤等五种情绪,而在更多的文学层面上,“物哀”美学则在突出哀伤的同时,将全面的情绪综合把握在其精神内涵中。

在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从某种思想意义上来讲是思想美学与物质世界之间所产生的发展关联。自古以来,日本始终以精致、细腻、柔和的美作为自身的美学追求。在这样的具体思想中,日本文学审美观念深受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与晚唐时期的蕴学直接关系影响。禅宗的“五蕴皆空”思想在日本也得到推崇。

“物哀”美学思想背后的深远意义则在于日本民族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以及长期渗入人心的文学思想所导致的心理因素。在日本人的审美认知中,与圆满、完美相比,残缺之美更蕴含一种令人惋惜的愁绪。离别、残月、凋零都会在遗憾与惋惜中平添出“物哀”美感下的留恋无常。而在这样的留恋无常中,日本的“物哀”美学思想也透过其物质本身,在其具体的认知过程中看淡生死离别,并在痛苦与无奈中寻求短暂的愉悦感。

“物哀”美学这样的审美思想在更多的角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在对世间万物的失望中寻求偶尔的满足,而这样的思想也经常出现在日本的文艺创作过程中。

二、“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美学嬗变

纵观整个日本文学史,“物哀”美学思想在其中的表现则是由起初的抒情含蓄,逐渐延展到富有极端性的色彩表述,再到最后从希望和救赎中抹去哀伤,呈现出积极干脆的精神渴望。而“物哀”审美在更多方面也来自对生命本身的追求,这样的思想也与作家在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其思想内涵有关。

在表述悲凉交际的心境中,一种基于悲剧和忧伤的美感自然地产生,这也是日本文学中“物哀”之美的独特体现。而作为日本传统文学核心和现代文学创作的特色,“物哀”美学也在一定的精神内核中决定了其在日本美学中的具体嬗变。

在《源氏物语》中,日本的“物哀”美学思想则更多具有浪漫的基本色调,其中的人物在充沛的感情及细腻的体验中既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古典之美,也能够在更多的心理层面上让人们对其在苦难中的痛苦、自责、彷徨、迷茫感同身受。

基于這样的“物哀”美学开端,日本的文学家普遍具有这样的“物哀”美学思想意识,其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以命运无常作为整个故事主线的小说情节。从“物哀”美学角度来看,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则是以极端的凄凉状态作为“物哀”美学的最好呈现。这样的具体呈现也与其忧郁天性及虚无主义、佛教思想影响有关,而在其小说中,“诀别”则是作品色彩的基调与主线。在其少女主题小说《夕阳下的少女》中,主人公对于爱的冲动和对于感情的强烈欲望都体现出自身遵循内心的选择,但现实的无奈和命运的无情让其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在某种角度上,川端康成的作品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审美观,打破了日本女性的柔弱和逆来顺受形象。他的笔下有很多对欲望的选择,而字里行间也充分体现出对于女性纯洁感情满怀期待却又落空之后的怜悯与同情。

满心的感情在现实中落空,也在一定角度上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悲观与无情。这样欲语还休的悲凉气氛也使得其“物哀”美学发展到极致。

而《雪国》则是川端康成笔下的又一知名力作,主要讲述两位女性与男主人公之间的三角恋故事。川端康成通过曲折通幽的寂静景色描写以及唯美细腻的心理阐述,为整个悲伤基调做出强烈的奠定,最后以人物的死亡来平添整个故事的悲剧性,在虚幻消灭和超脱敬意中完成了整部作品的“物哀”美学主旋律。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中,“物哀”美学主旋律更多则是阐述美与瞬间的关系。在其作品和故事主线中,美只存在于瞬间,不管人们如何把握或如何努力争取,最终这样的美也会如极夜中的光一般转瞬即逝,而对于那些情之深切却爱而不得的悲剧情怀,最终所等待的只有孤寂与徘徊中的挣扎死去。

三、“物哀”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美学意义

(一)通过细腻情感所呈现的积极乐观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物哀”美学理念有着极为深厚的体现。而在日本现代文学中,通过“物哀”美学的描述手法,作者可以对外在的这个世界进行具有主观情绪色彩与相应感知条件下的对外感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相应的文学作品单一词汇中,也体现在整个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在这样的作品中可以感知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用更直观的视角分析自身对世界的看法。

在日本现代文学中,一般都以生活为具体描述对象,而在这平凡的生活描述中渗透浓厚的“物哀”美学。日本现代文学通过细腻的情感呈现出对自然的情感流露,以相应的世界景物、外在物质来体现自身的情感倾诉,自然中的樱花、微风、白云、秋蝉都是对于相思之情的极致表现。

通过相应的情感和景致描写,读者能够透过“物哀”美学更深刻地触碰文字背后的细腻情感和心灵体验,这样的情感呈现出“物哀”美学视角下的积极乐观态度,即使表面的细腻情感由“哀”而生,最后也能够在这样的悲剧情怀下看到一丝希望。这也是日本现代文学特有的“物哀”美学形式。

(二)以“物哀”的美学应用实现形态之美

在日本现代文学中,“物哀”美学形式的应用则能够在更空灵的层面上让人感觉到景致与环境背后的深刻禅意,并且投入更多的情感,用心感受作品背后的情感。这样的具体情感则超出语言直观表述范围的感受,通过“物哀”美学的相应描写,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更为虚幻的景致与朦胧的美感。

在日本现代文学中,相应的凄凉与孤独景致往往通过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呈现,人物与景致相互融合。这样的精致美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而这种朦胧的美感也是对自然和艺术的再次创作,同时体现出在自然细微观察处给人的朦胧形态概念。

(三)以“物哀”的美学观念呈现的人情之美

在日本的特有美学理解中,“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学创作中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其对于日本的整体文学史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物哀”这一审美意识对于日本民众的情感世界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物哀”这类情感能够普遍展示出日本人在平凡感之下对于自然及身边事物的不平凡理解。

在日本现代文学创作过程中,《源氏物语》提供了大量“物哀”文学的精神基础。在这部作品中,哀伤的情绪不仅涉及事物,也有对于悲伤的释怀,但是从其他角度而言,对于原有悲伤的释怀实际上是在“物哀”美学思想影响下,由浅層次的悲伤陷入更深层的悲伤情绪之中,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哀伤。

日本现代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更多展示出同情、感动、赞赏、徘徊、悲伤等人类共有的情绪,其伤感之情成功渗透到日本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心灵中。基于这样的“物哀”美学基调,日本现代文学创作者通过作品中对于主观情绪和客观事物的人情融合,体现出更多悲伤基调下的优雅情绪以及“物哀”视角下的感动与调和。而现代日本文学中对于人物“物哀”美学的人情美学呈现与同情之心,也成功地让读者对“物哀”美学下的人情之美有了更深层的情感认知。

四、结语

在日本文学的“物哀”美学中,其更多的情感主体则是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情感共鸣。而在“物哀”美学思想中,其中的“物”并非指具体的某种事物,这一“物”可以包含世间的万事万物;而“哀”也并不止单纯的哀伤情绪,其中蕴含更为复杂的微妙情愫。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接触,最后与之形成感受与共情的体验感;而在具体的思想认知过程中,认知过程也是由个体情感出发,逐渐与外部世界的情感相互融合,这也是日本文学物哀美学的基本精神内涵。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川端康成现代文学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纯白美学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妆”饰美学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