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境界的驰想:稼轩咏月词论

2020-01-08 07:34魏耕原
天中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稼轩月亮想象

魏耕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 580000)

辛弃疾咏物词70多首,其中咏月与雪20首①。特别是他的咏月词不大予以具体描绘,主要从整体把握物象,充分发挥丰富想象,展开对氛围的感受,发抒自己感情,具有独特的风格,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冰清玉洁的胸襟与审美倾向。

一、清朗境界的追求与隐喻

李白诗中的明月给人们留下光华朗照的印象,它像明镜一样永远挂在后人记忆的高空;苏轼词带有哲理的旷达的明月,也能时时抚慰读者心怀;豪放雄健的稼轩则显现了对澄明境界的向往。他把悠悠的月光变成了自己的快节奏,还有他那异乎李白的超迈雄骏的想象,往往展开种种奇异的世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具有引人向上的热情与活力。

稼轩集中最早的咏月词《满江红·中秋寄远》,写于30岁时,此时他满怀理想,心中倾注着对光明世界的向往,所以一张口即急切喊道:“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稼轩感情的弦就像手中的弓弦,总是绷得紧紧的,每个字眼都紧紧地拧在一起。直到晚年他登北固亭,张口即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展示的是快步急登的军人式风采。他的秉性果敢勇为,做事大刀阔斧,词也喜用“快”字。说骑马便是“马作的卢飞快”,说喝酒便是“快趁两三杯”,祝人进京则是“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说送人回家即是“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说登楼便是这里的“快上西楼”。为什么要快呢?因为“怕天放浮云遮月”,耽误了一年一度的大好时光。倘若遇到“浮云遮月”,他的办法是“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只要女孩横吹长笛,清脆嘹亮之声就可穿云裂石,吹散满天浮云。这真是凌云健笔,一身豪气。不仅如此,通过清天明月,他还联想“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忧愁无?应华发”。一年一度中这个最明亮的时节,月亮就像透明的“冰壶”挂在高空,特别是月中吴刚斫掉桂枝,使清凉世界更为明亮,这个中秋世界就更为可爱。他用奇崛的想象,修改神话传说,使明亮的世界充满光彩。不仅如此,他又想到月中嫦娥孤独一人,年年如此,她是否“忧愁”,如果有愁,即使神仙也会滋生白发。如此奇想,前人未曾涉笔。该词过片饮酒歌舞四句,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导发出对往事的回忆,“寄远”之人,可能是曾经眷恋过的“长袖舞”的歌女,想起当年歌舞欢聚。由此而感到人生的缺憾不足:“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还是就月写来,每月只有一两个夜望,望日之前与既望之后,则是缺而不圆。人生亦是如此,黄庭坚诗言“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故辛弃疾期盼月亮“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是说人情未必总是离别,总会有团聚之日。到相会之日,“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这是“把从前离恨归时说,总成欢”的倒置。上片“嫦娥孤冷”也寓涵人间的“长袖的幽独”。此词以盼月、问月、祈月为线索,写月与怀人兼顾,想象与现实结合,由眼前的离恨转化为将来的欢聚,显出明快爽朗的风格,而与上片的清壮融为一体。

同调《中秋》开篇即言:“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澈。”此为节令语,然而“着意登楼瞻白兔,何人张幕遮云阙?”一年一度之中秋节,往往会遇到多云的变化,既然想到月宫的“玉兔”“银阙”,便自然想到“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请风神飞廉特意吹散,这是想象。次句则回到现实,换句话说,人生总会遇到遗憾的,于是引出过片:“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以达观的议论参透人生,云遮了月,却能“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而且何必“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这里用了唐人皇甫枚《三水小牍》卷上《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峰玩月》的神话,传说九华山道士在中秋雨夜率门生升天登天柱峰,只见“长天廓清,皓月如昼”,及归则“凄风苦雨,暗晦如前”。这只能是一种奇想。故用“安得”予以否定。接着说:“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谓如今更不听清谈的高论,又是一层否定。此词如有隐忧,张幕遮月、登天陪伴等似乎均有所指,作者没有明说,似都与政治有关,或暗指北伐受阻。

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当亦属此类。该词上片写元宵节的热闹,下片说所寻觅的“那人”偶然遇到。起韵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了两个借喻,元宵节的灯笼就像春风一夜吹开千树银花,又像把天上星星吹落到人间。此写远望中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就是受到此处的启发。“宝马雕车香满路”写街上男女,人流如潮。元宵节对古代妇女来说是“开放的节日”,夜晚赏灯无所禁忌。“香满路”言女士之多,亦为下文寻觅那人作了伏线。“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说整夜有文艺演出,龙灯飞舞。上片首尾两个韵句,打煅精美,后一韵句亦有三个比喻,后两比喻亦不出现本体,造句精约劲悍。该词过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前句全用女性首饰组成,是个无主语的名词句,唐诗每见,宋词则不多。李清照《永遇乐》“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则与此相似。此句意谓,远望人流,只见满头首饰攒动于大街。后句写听到“笑语盈盈”,即补足上句主语;“暗香去”是说她们身上散发的香气随人流散去。这两句也暗示了作者在人群中穿寻,“那人”却倩影无踪,怅然之情不言而喻。以下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补足了寻找那人过程,只用一句交代。而正在失望之时,不经意间却得到意外惊喜,偶然回头一顾,那人却在灯火黯淡处。梁启超说这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此词写月只有“玉壶光转”一句,而以月夜寻人的“故事”为主,似乎专言男女情事,也似乎同样蕴含着别的什么。稼轩满腔热血奔归南宋,仅受任江阴签判。次年张浚兵败,主和派汤思退为相,下年向金称侄的“隆兴和议”屈成。此词可能作于后此三年的漫游期间,是幽独失意的心理反应。所谓“别有怀抱”,稼轩终生怀抱志在北伐,或许亦与此相关。他初归南宋受到“归政人”的冷遇,政治上得不到知音,自然会“别有怀抱”。即把该词当作情词看,每个句子都拧得很紧,健笔雄劲,无有松弛之处,措辞工绝,非一般婉约词可比。月亮只做了陪衬,可视作咏月词的旁支。

他还有一首《一剪梅·中秋无月》。上片曰:“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用今昔对比见出今之中秋的不快。下片曰:“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两片前后都用了对比,情绪不停转化,用语接近白话,词中亦无甚特别用意,句意舒展与上词的凝劲相较别是一种风格,层意转动迅疾,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加上词调上要求的四次反复,构成一种轻松的节奏,亦可看出大词家的多种风格。

由上可见作者对光明世界的向往,无论中秋之夜有月无月,还是只写一点月光,都可见出作者胸襟澄澈,热爱大自然的执着心情。而且在风格与结构上变化多样,语言亦随之而变。与一般咏物词着力描写物象有别,他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或者借月暗示出难以言传的隐怀曲衷,处处显示一种大气包举的风采。

二、月光下的奇观

风花雪月是婉约词的四大部件,早在《诗经·陈风·月出》里,情爱就沐浴了融融月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人盛传的原因,就在用于精炼的美句再现男女相思,风月成了情爱的寄托。稼轩词也借月光反抒自己的情思,但更多的是敞开澄澈的胸怀与豪放恣肆的想象,展示对理想的追求。

辛弃疾展开奇想的咏月词,更为特殊,不在意物象描摹的形似,而只取物之某些特征,由此联想生发。他的咏月词可以说就是月光下豪情壮志的任意驰骋,无论长调小令,莫不如此。而且越想越奇,想得匪夷所思,想得英姿雄放,新人耳目,骇人心魄。

短小精悍的《太常引》就是这方面的杰作,词题是《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吕氏名大虬,其人是吕祖谦的叔父,吕祖谦与作者以及陈亮交好,都是主张抗金的人物,想来吕叔潜也不会是主和派中人。从辛词中似乎也能看得出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前两句写明“中秋夜”,用“明镜”之圆与明以喻月,“重磨”指铜镜新磨最亮,喻中秋月最明最圆。以下则纯属奇崛的想象:作者时年35岁而白发早生,真有些“欺人”太甚!其间原因只能在今夜问问嫦娥,希望自己能够“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去枝叶飘舞之月中大桂树,因为它遮住了月光,造成人世间的阴暗,斫桂可使“长空万里”的澄明世界得以重现。杜甫曾经说过“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辛词直用杜诗,却寓以更深广的用意。稼轩乃山东壮士,来到南风不竞的赵构政权,当年夏季孝宗赵昚继位,但“乾纲”仍由太上皇赵构独断,主和派一个接一个执政,朝廷笼罩一味苟安的阴霾,从辛词“婆娑”即可看出“桂”之得意。作者突发的奇想,实际上是久宿的意愿,借此发抒。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1]实际上秦桧在辛弃疾16岁那年就已经死去,然而后之投降派层出不穷,词中之指向还是明确的。

长调《木兰花慢》在稼轩咏月词中,是很别致的一首。此词并无什么特别的寓意,共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辛词中也仅此一首。词序说:“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屈原《天问》向上苍提出172个问题,涉及宇宙、神话、自然、社会等问题。此词上片专就月发出五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看着可爱的中秋明月,向西悠悠流转,究竟要到什么地方?首问带出“送月”,次问则以问代答,以猜想语气说,所去西方,是否另有一个世界。果真如此,那边肯定在东方已露出月光。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这几句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2]。在此以前,就有人已有这样的发现:“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闲舟而行,不觉舟之移也”(《文选》注引《河图》)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励志》说:“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就已接触到大地运转的道理。辛词接下来提出三问:“是天外。空浩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第三问是月亮不能走动,太空又那么浩漫无边,恐怕只有浩荡的天风吹送月亮,这同样以猜想为疑问,也起到自问自答的作用。第四、五问说:像圆镜一样的月亮,无根无基,又是谁把它高高地挂在空中?月中的嫦娥千秋不嫁,又是谁把她老留在月宫?这两问只问不答,与上三问以问代答有别。上片望着行空之月提出五个问题,下片由月之西沉进一步想象月亮在海里运行:“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听说月亮要经过海底再返回人间东方,究竟是否却不知凭谁去问个明白,这使人困惑而又担心,此为第六问。七问:担心大海长鲸纵横万里,万一撞坏了月宫中的琼楼玉宇,这该怎么是好?接着又进一步联想:“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是说既然月亮已在海里,月宫中的蛤蟆固然可以游泳,可是不识水性的玉兔又该怎么办呀?此为第八问。末了追问:如果说月宫里一切安好,为什么没过几天,圆如明镜的月亮又渐渐变成了一弯银钩?它潜伏的疑问是:是不是被海里的长鲸撞损了大半边?

全词由九问一气呵成,上下两片融成一长串的疑问,每个疑问都带有连锁性,连绵不断。而下一问,大多有回答的性质,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只留下上片末尾两问与下片最后一问,都是只问不答,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提问参差灵活,丝毫没有平板排列问句,问句多变起了关键的作用。问的内容涉及大地转动与吸引力,以及宇宙的奥秘,涵盖了月亮的神话与所有知识,表现了对美好月亮的全面关怀,也体现了对澄明境界的关注与追求。该词想象之奇特,境界之神奇瑰丽,前所未有,在咏物诗词里,别创一格,也展示作者想象之才能。

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思想的大词人,他思考过人生的行藏进退:“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采薇》”;又从自然中悟出世事:“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鹧鸪天·有感》);从《庄子·徐无鬼》的“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养弃意”,参透出其中的矛盾,而有学者的睿智;读《史记·留侯世家》又想到四皓为何后来又要出山:“长忆南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再看他的《九芹》《十议》分析敌我情势,又是多么周密。所以词中的想象之丰富与他的思想学养也有密切关系。

稼轩又有《水调歌头》写梦中登天,作于中秋节前一天,设想之奇丽,似与上词可称姊妹篇。上片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说梦中登天,“摩挲素月”,近距离见到月亮很稀奇,就像小孩玩皮球一样。下视人世,俯仰之间已过千年。又遇到骑鸾乘凤的仙友,说是见到了李白、苏轼,于是一块儿上到高空,举起北斗星就像酒勺一样畅饮,我有幸也介入其间。如此想象当是受到屈原、李白的影响,细节的描写更为夸张浪漫。

下片则取法苏轼《前赤壁赋》,叙写酒后歌唱,形眠神飞,如鸿鹄冲天高飞,一览天地方圆。等到梦醒,顿觉世间人事为何没有圆满的,欲对知己相语,却是秋水渺渺阻隔。这是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托于梦想,心中苦闷得不到发抒,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亦可见当时心中的悲苦。全词分入梦、梦醒两大部分,上片奇丽宏阔,过片不断,以歌接叙。面临中秋,写月只有一句。借月写梦,借梦发抒难以名言的苦衷。形式上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苏轼《赤壁赋》结合在一起,犹如一篇微型的“梦游天赋”,在他的咏月词中别是一格。李清照的《渔家傲》为“游天词”,向来为人所重。说在“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之夜,“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下片接言:“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借助李白游仙诗与《史记·封禅书》蓬莱三山事,展开想象。

中秋月夜的美好,诱发了词人种种的幻想,也体现了想象的奇特幻丽,这里有对前人的继承,更多的是自己创新。这些想象也显示为豪迈恣肆的骏迈风格,这也是与苏轼词不同的地方。而后首梦游的散文句、赋体句稍多,词的风味未免有些淡化。

三、人世间的中秋

稼轩的中秋词,也有对平常节日的描写,这些节令词,生活化意味浓厚,同样不在于对月的具体描写,而是把心中的苦闷与感怀借节令发抒出来,且隐含心思,很耐人寻味。

《踏莎行》的小序说此词是庚戌中秋后两日之夜,在带湖小酌后而作。稼轩常常把中秋节提早或加以延长,多过好几天,因而他的中秋词数量较多。此词发端即言:“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然歇片“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以自问自答转到“悲秋问题”上。宋玉的《九辩》开篇即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把对秋的悲感发抒得触动人心,宋玉便成“悲秋”主题的创始人。这两句实是要把节日的欢乐转引到对秋的伤感上来,所以过片又提出一个问题,同样自问自答:“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过片三句是说节日是欢乐的、休闲的,怎么在节日还有什么可悲的忧苦烦心事?这就引起了认真的“思量”,考虑了半天,说是反正有可悲的地方,你不想想:过了中秋,没有多少日子就是重阳节,那可是多风又多雨的季节。这首“节日的悲伤”写得很淡,看似很轻巧,实际上作者心里很沉重,用秋季天气风大雨多,把心里想说又不能明说的忧伤轻轻地传递出来,话味儿越是清淡,心里越显得沉重苦闷。正如他在《丑奴儿》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用打哈哈的口气,举重若轻地暗示出来。此词上片说的好像是别人的悲秋,实际上是他自己的;下片说到自己的悲秋,实际上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幽独苦闷,用吞吞吐吐、欲吐却吞的方式,把一肚皮的苦闷硬是咽下去,只是说些不关痛痒的天气如何不好的淡话,“顾左右而言他”,可见作者处境的险恶,似乎有“风暴”袭来。词序所说的庚戌即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即位,原本盼着时局能有好转,然而周必大任丞相,王蔺为参知政事,这两人都是稼轩的政敌。十年前的首次罢职落任,就是王蔺弹劾他在帅湖南任上“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一免职便是长达十年的退居。其人如今大权在握,他的心里怎么能不感到“凄凉”,而有“重阳节近多风雨”式的政治预感。这些话说不出来,只能说些“节日天气的话”,这对他来说是个“灰色的中秋节”。

稼轩词善于表达复杂的心理与感情,他能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把需要绷着脸说的话说得笑嘻嘻地,以轻松语还挟带幽默来抒发欲说不能的话,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绝大的本领,他人很少有这种能力。此诗从节日咀嚼出的苦涩,从快乐中写出郁懑,就很耐人寻味。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作于上词后两年,此时辛弃疾还在家闲居。该词词意接近上首,仍是一怀萧索:“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这个中秋节简直是“黑色的”,不但无月,而且“雨声恶”,那雨下得特大。人们等着过节,可是月亮“不如人约”,不管人们怎么期待,它就是不露脸,彻底不来了。可以想见月宫中广寒宫里秋风刮得更紧,好像要梳理那桂花树一样。下片说直等到夜深,心情阑珊,实在失去了听歌的兴趣,因那檐头的雨声更“恶”,——雨声更大更猛,要不是词友的词做好了,简直不知道怎么打发掉这一场寂寥与萧索。稼轩对中秋之月太喜欢了,即便月亮“爽约”,即便雨骤风狂,也要写上一首咏月的中秋词。没月亮了怎么办?那么就写没有月亮的中秋,就写心底萧索的中秋。这首词似乎不存在别的寄托,但可以看出他在退居时心情的落寞和希望。他希望看到光明,希望看到圆如明镜的月亮。换句话说,他多么希望东山再起,得到再赴官场的机会,正如友人说他,一旦诏命即下,便气宇轩昂地立即上路,就是不授以重任也好。就在这年冬天,他被诏命为福建提点刑狱,终于结束了寂寞苦闷的长达十年的闲居。他从42岁等到52岁,这种漫长等待的滋味,对于渴望有所作为的壮士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月亮带来光明,驱散黑夜,也象征他理想的光明。他待月如友,即便是在写别的词里,他也喜欢请月光照亮自己的词篇。《生查子·独游西岩》本是一首山水词,青山被白云遮住了,看不到了,他就等,一直等到“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他和月约好,每晚等到山头出现月亮。本在山那边的月亮,翻过山头以后,一定要进入我所在清溪,静静地躺在水面,听我高声朗读《离骚》。——这简直把月亮视为朋友,当作知己。他以擅长的拟人化,把他的“月友”写得十分可爱。

稼轩喜梅,激赏梅迎寒怒放的勇气和魄力。其同调词《重叶梅》曰:“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他爱重梅花,羡慕它的“月友”,能在第一时间观赏到梅花开放的“春风面”。他的僚友赵晋臣十月望日生日,他的贺词先说:“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最后又予以美好的祝愿:“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明月象征一切都很圆满,正如李白在遥祝王昌龄时所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是让友人沐浴着月光,活得更好,或者机运转好。他称美洪适“看公如月,光彩众星稀”(《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称他望重官高,为人仰望。在行旅途中的黄昏,他以词摄取了美丽醉人的镜头:“一川明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月光倒映的小河,洗衣少妇的背影,婉转的笑声,岸边门前稚子待乳的哭声,一切都在月光融融之中,是那么美好。在送别僚友时他说:“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如何耳!”(《满江红·宿酒醒时》),这是在月华如洗时说的肝胆相照的话,真是明月高照,此心可鉴。特别是在与陈亮鹅湖之会畅论国事时他说:“我病君来高歌吟,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冬夜寒月成了密友,也在听他们热血沸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的高谈。

月光明亮圆美,人们都爱月,但咏月并不容易,明而圆用不了多少笔墨,所以咏月最多的李白,具体描绘月亮的地方并不多,李白写月犹如写自己,借月抒发毫无拘束爱好自由的本性,因而能感人。苏轼对月也只能展开想象,他没有用其他咏物诗的手段去描写月亮,比较一下苏轼有名的咏柳絮词与中秋词,就明白这个习而不察的简单道理。稼轩词却别出手眼,他用自己豪迈之健笔,几乎写尽了月亮的一切,关于月亮的各种神话都呈现出异样的光彩。月落月升,月光之倒映,窗间之寒月,等等,无不入于他的笔端,就是大雨的中秋之夜,他也要写月。月亮成了他的知音、政治上的密友、理想之象征,所以他的月亮历险出奇,成了他豪放词的组成部分,正显示出他的月亮的独特。与李白洒脱的月不同,也与苏轼旷达的月不同,稼轩的月亮充满了不少豪气,总是散发出光明的热力,随时都可以掷地有声,这或许就是独具风采的“稼轩月”的特征。

注释:

① 本文所引辛弃疾词作,原文均见于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出处不再一一另注。

猜你喜欢
稼轩月亮想象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快乐的想象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明志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剑歌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