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节日纯正性伦理意义及途径

2020-01-08 10:48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汤杰
河北农机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异化文化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汤杰

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是引领我们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伟大动力。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缤纷绚烂长河最美的音调,渊源流长,历久弥新,如今,时代变迁,中国格局越来越大,弘扬优秀节日文化作为时代的主题仍然存在一些隐患,我们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之声——弘扬节日纯正性,防止节日异化。

1 节日纯正性内涵

1.1 节日纯正性内涵

节日文化纯正性从文化角度出发是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形式,优秀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的结晶。当然,节日文化纯正性不等于“排他文化”,是指节日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过渡中,坚持传统节日文化应有的价值,保护民族节日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彰显优秀节日文化的生命力,延续历史灿烂文明。从伦理角度出发,弘扬节日纯正性是分析节日的伦理文化、节日文化背景,比如规范性的春节礼仪表现出尊老爱幼的人伦观、祭祀先人的伦理观和互帮互助的邻里观,从中我们感受到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敬畏长辈、团圆亲朋等正能量,由此可见节日文化是生活美好的标记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弘扬优秀传统节日不是固步不前,不是拒绝时代因素的注入,而是节日“赋值”的重要基础是它的文化内涵,若是违背或偏离节日文化历史发展的轨道,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种现象统称为节日异化现象,是会被人们摒弃的。

1.2 节日纯正性价值和意义

(1)利于承担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精神世界构造的民族,在历史积淀中不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华文明就像一条河流,生生不息。节日的属性是节日文化内容构建的表现形式,节日文化在中华儿女的精神骨髓里,生命力旺盛,孕育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新时代人们道德建设和精神建设方面,节日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要求。节日文化是人类日常生活的衍生品,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大动力。同时,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文明特征的强大的伦理精神。

(2)利于发扬优秀节日文化。节日文化的发扬对促进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坚持推陈出新,这符合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而是一个世俗文明的国度。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文明推崇和而不同的原则,从中华文化源起之时,其他的文明慢慢被中华文明借鉴吸收,并与之和平共处。

(3)利于朴实民俗传承。中国农耕文化是渊源流长的,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影响。在我国历史中,没有广泛的集中的泛神论组织,因此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不具有宗教性质,而是民间习俗展现的集合体。民俗的内容和仪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人们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二是人们表达对来之不易生活的感恩之情。三是人们希望“有饭吃”。分析上述观点,显然人们对神灵存在的理解是超功利性的,是纯粹的。祭奠品也是简单的朴素的农产品,与当时的民风形成良好的呼应,甚是美哉!在农耕社会节日仪式上,体现了祭神,事死如事生的世俗认知。

(4)利于满足人们生活的仪式感。时代在发展,移风易俗的事情也在发生,当传统节日与时尚符号碰撞,出现节日异化现象也很正常,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解决。“代沟”一词本意指年龄悬殊的人们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出现分歧,并不能相互理解。现在老一辈看不惯“90 后”“00 后”对待节日的做法。比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然而现在年轻一代的节日内涵“面目全非”,颠覆往日的概念,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部分年轻人在节日文化的态度上,认为大部分节日是“休息日”,用来收送红包、交换礼物等,很少遵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流程,伴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简化,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有人提出废除节日,避免资源浪费,这种观点是很难实施的,因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发展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更加需要呵护的,节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人们分配时间给亲人、朋友或者尊敬的人,是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上的满足。

2 节日异化内涵

2.1 节日异化概念

节日异化现象是相对节日文化纯正性的内涵而言的,节日是一种社会人的实践活动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所以异化的主体不是节日,而是社会人。换句话说,异化不是节日的属性变异,而是人的本质的本末倒置。因此我们再次遇到了瓶颈,通过异化发现事物本质,调整事物状态从该事物本身入手,还是另辟蹊径?张军瑜认为源远流长的节日文化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客观规律,是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节日文化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本质在于人的意识。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观,意识与存在是辩证存在的。节日异化是异己现象损坏了人的本质,阻碍自由自觉的意识顺应前进的步伐。孙璐杨认为节日异化是节日成为商品的价值属性和附加值,成为商家宣传的噱头。从生产关系角度解析,节日异化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化成为了物物交换的挥霍欲望过程,摒弃了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

2.2 节日异化性质

首先,从对“节日”的误解导致节日发展方向的偏差进行研究。马克思说:“他们虽然对此一无所知,却在勤勉为之。”(《资本论》的中译本并无这句话的原话,相对应的译文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此回答根据的是季广袤先生在《意识形态崇高客体》中这句话下的译者注。)这是对事实没有真正审读的一种警醒。换句话说,用认识论解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存在,由于主体的局限性,主体认识的现象,并不是本真的状态,主体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看到事情真相,不过是盲人摸象的可笑可叹。因此再次审视节日异化是一种不真实自我欺骗的主观唯心。有人在《心灵、自我和社会》中提到:“哲学问题不是传统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研究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如何适应社会,节日异化是人们以自我的意识下,对环境消极被动的反应。”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西方文化的思想领域中,普遍认为“节日异化”是节日利益的派生者,是节日物欲化的演变。西方学者大部分是利用资本主义视角下的商品交换关系研究来阐释自控与他控、利己与利他在节日异化的分配。这种利益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意识,节日异化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动态状态。换个角度分析,节日异化现象不是商家争夺市场的简单闹剧,而是整个社会成员共同发力的偏执结果。在研究意义方面上,侧重于社会层面的共同利益;在研究对象中,侧重于自知自觉的自我审视。通过目前资料显示,学术研究对事实发展提供了多维的角度,立体地展现预见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3 节日文化研究现状和隐患

第一,有的人对节日内涵错误解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历年来许多节日只是个“空壳子”,无实际内涵,索然无味。“传统节日文化论坛”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会议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中有一种情怀叫春节,有一种期待是春晚,有一种团圆是年夜饭。因此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寄予,令人心痛的是,有的人误解:春节变成了摇一摇抢红包,礼物节日限定的购物节,国内国外假日旅游,这“毫无年味”的传统节日异化过后空洞的形式,这是不对的。

第二,不法商家在节日期间篡改历史,忽视节日纯正性。如今人们欢度佳节,新的消费理念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商家在这次变革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吕品田对节日异化思想和物化空洞化特征进行研究,并且表示对市场监管制度需要加强完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对上述观点表示支持,并且表示在我们享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智能化带来的方便时,也会被陷入快速步伐带来的思想紊乱,更有甚者,这种虚假满足会使社会动乱不安,被利益充斥的大脑将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令人心惊胆颤。

第三,大众媒体宣传能力。公共媒体根据大众兴趣爱好培养了一系列的文化节、购物节和直播明星等。其中对大家生活方式影响很大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曾在各大经济热点位居榜首,创造了中国营销奇迹,把商品的销售方式多样化、媒体化,刷新了人们的购物理念,创新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在电商平台创造的节日外,还有一些根据地方风俗、饮食文化来制定的节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如“保定美食节”“青岛啤酒节”“张家口葡萄节”等。节日是历史概念,承载着时间在大自然的规律中做出的选择。节日仪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祝愿的实践形式,这深深地鼓舞了人们。但如果变成爱情等同互送礼物,孝敬父母等同给红包,精神满足被物质欲望所替代,难道不是现代人的可悲吗?

4 弘扬节日纯正性的措施

文化更利于展示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节日文化道路如果偏离自己的文化轨道,不就南辕北辙?理论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根基,树立理论自信,从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符合中国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要求。

(1)“节日异化”是符合人们“享乐文化”和“利己文化”的需求,是“无集体观念”的道德认识。首先,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还包括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实现。其次,绝对享乐主义是不支持的,我们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寻道德规范的践行脚步。重中之重的是,任何人不是独自存在的,是集体与个人相对概念,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优越性,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绝对利己主义在追求利益绝对化会失去思想文化的奠基,形成一个虚无缥缈的“空壳子”,毫无意义可言。

(2)“节日异化”是部分商家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是一种行动功利主义,否认了公平正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享乐主义、官僚腐败,唯利是图等。再次从表象分析实质,西方的拜金主义破坏了传统道德文化的体系,与我们的传统节日价值观相违背。因此,在追求社会经济方面健康快速发展时,我们要坚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以社会正义为已任,维护节日文化的纯正性。

(3)在实践方面,要端正人们对“节日异化”的态度,正确普及节日文化的内涵。从主观性与客观性来看,“节日异化”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改造加工的表象,而不是社会历史客观的反映。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第一个是时间角度,节日这条小船在历史长流中稳步航行,以思想正统为灯塔,这个层面上是宏观概念,是从国家、社会集体出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遵循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另一个方面是从内容理解范围上进行把控,质量上把关。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精彩的文化作品,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补给。这样就可以实现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从而促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节日如何从文化功能扩展到社会功能?当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如何在合理范围内,从传统功能转变为现代化的状态。笔者个人认为,人们可以把节日当作社会载体,在既定时间内交往互动,达成社会价值共识,赋予节日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发扬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积极维护整个社会的价值行为准则,促进社会高效稳定发展。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明规范,使文明制度更加科学与完善。我们要坚持创新制度的要求,对一切不符合社会公平的行为,我们要勇敢指出,以构建健康美好的文明文化体制。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异化文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