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维度下思政专业融合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2020-01-08 14:17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学科政治思想

唐 超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洛阳 471934)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历史

所谓学科,是按照知识的相关联系性对科学领域进行学术分类,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教学的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关于在高等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的知识体系。

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学科初创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3年,明确提出创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初步拟定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准备招生。2.学科全面招生和发展阶段(1984年-1996年)。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了本科专业招生、学科官方认定、硕士点设立的任务。3.大发展大跨越阶段(1996年至今)。主要是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设立,学科规模的急速发展,学科目录的科学调整和学科科学性研究的深入。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师生队伍达到了相当规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点学科建设、专题科研项目资金扶持、学术协会和学会组织等得到了大力发展。

但是,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学科专业自身的科学性和学科性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学科准入与分等的细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面临的深层问题更离不开学科专业的定位与归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1]。”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状与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现实性强,综合性强,专业口径宽,政治色彩浓郁。学科发展虽然进步迅速,但是学科自身的内在发展上却存在如下问题:

(一)宣教主义的学科观

大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习、宣传和传授马克思主义。

1.单一的主客观念

在传统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把主客关系简单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存在偏差理解,视马克思实践范畴为“主体有目的地支配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将实践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视为没有‘主体—主体’关系介入的片面的‘主体—客体’相互作用过程”[2]。这种实践的观点把受教育者当做物、工具,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忽略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主体的内在价值。

2.学科归属模糊多变

在学科发展的短暂历程中,本科专业目录先后3次进行了学科门类归属的调整,先是归属于教育学门类(1998年前),后又调整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现在又归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2012年后)。

(二)模式化、教条化的学科体系

与现实社会脱节,难以满足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

1.理论滞后

本学科的以往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抽象思辨研究,与现实具体应用结合不紧密,喜欢“宏大叙事”,善于理论构建,自说自家言,缺乏有明确理论前提的微观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具体细化研究不系统、不连贯,没有相应的学术线性积累,从而导致理论滞后。

2.与实践脱节

本学科的研究多属于理论、概念的同质化描述,不能对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学科理论脱离实际,相应研究论高寡合,空洞无力,缺乏对社会实际的密切关照,对于基础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是严重脱节。

3.学科特性弱化

过于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又要兼顾多学科。形成了理论上过于抽象,专业上宽而不专。学科万能化,变成了什么学科都可以靠,什么专业都可以装的“筐”。失去了本学科的边界界限,模糊了与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区分和限定,更多的体现出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重叠性,而唯独没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学科独立性明显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表面上体系完备,规模很大,实际上没有真正形成专门化学术学科体系;在人才队伍上缺乏专门学术领地和话语体系,没有严格的专业人员从业标准;学科重叠模糊,借用别的学科的理论说明、推演本领域现象非常突出。

4.学科规范化程度低,结构松散,综合性、系统性差,没有创造出一套植根于自身实践、富有特色的学科研究体系

学科建设范式不统一,规范化发展层次低,多个标准并存,多种话语共生,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没能形成,表现在专业建设上,虽然基本核心课程不变,但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拓展课程设置随意性强,学生培养的拓展方向不固定。

对现实的回应乏力,学术的效用性虽强,但专业的现实回应性很差,专业人才培养积累不足,不能应激反应社会需求,如学科的本土化、自主化程度不高,没能结合我国国情,利用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没有真正形成相对独立、影响显著的学派和思想中心。

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和整合问题越来越突出,政治维度的专业定位越来越强化,使其学术维度的科学性减弱,特色不明。

5.效用维度不够强化,不能真正实现本学科服务社会现实的基本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着育人的核心任务,但是,唯学术化、政治化的倾向,使其很难在具体的基础教育中实现育人、成人、德育的目标。

6.学科的人才组织维度减弱

首先,由于学科界限模糊,学科门槛较低,“半路出家”的大有人在,从而造成人员庞杂,分散混乱,缺乏内在凝聚力。其次,从学科专业招生来看,专业吸引度下降。人才培养的“万金油”现象、“借窝生蛋”现象、“就汤下面”现象还依然存在[3]。

短短3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学科的内涵建设,还是学科的外在效用,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也直接影响到学科的专业建设。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融合势在必行

从学科准入和定位来看,充分吸纳传统文化,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以上困境。

首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分化,区别对待。从学科定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是研究生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五个二级学科中唯一的在本科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所以既承担着向其他四个二级学科输送生源的任务,又承担着向基础教育、党政思想工作等社会岗位输送大量人才的任务。大多数的本科生选择了向社会就业,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我们应根据学校层次和就业导向,合理确定学术型或者应用型定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学科定位上是服务中小学,培养思想政治课优质师资。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办学的定位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再次,在学科内涵上定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通过良好效用维度实现学科服务社会、满足实际需要的功能。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认知与组织的内在维度,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突出中国本土现实实际,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彰显民族基本精神,强调人文关怀,突出传统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人、德育效用,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德育能力形成。

最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传统文化素养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内涵,重情感、重体验,善于在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观教育,善于在情感交流中获得对学生人文伦理的感化,思想方法上重综合性、整体性,行为指导上重实践,这些优势完全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来。

基于以上的学科定位,我们很有必要彰显其效用维度,充分融合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

(一)融合人文性学科的必然要求

符合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国策,从中国文化角度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习惯,更能做好中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能胜任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生根、发展的根本中介,要想使这个中介真正有效地发挥积极效用,就必须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从而赋予本专业以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力。完全脱离中国的文化背景,不讲中国的文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也就寸步难行。只有具备了人文性,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文化连接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就真正具备了学科人文性的必备要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与逻辑统一基本思想,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然促成中国文化成为本学科的实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科学性、规律性,但不是跨越国家界限、超越民族文化的万能学科。它要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满足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所以,讲中国历史、学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必备内容。

(二)融合社会性、政治性学科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中国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素有“文治与教化”的传统,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总结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并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从科学角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并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学科的发展,紧随中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和政治实践而不断变化发展,离不开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离不开社会政治背后的中国文化。

可以满足新课改政治课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了解历史,认识国情,用中国哲学眼光理解新问题、用民族的思维来认识现实问题。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实现基本培养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育人、成人、德育的学科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完美切合

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使本专业教师能够做好基础教育政治课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成长的基本素质准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需要,因此,其最直接效用维度就是满足社会育人、成人、德育的需要,这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与组织维度,不同于一般的其他学科,这是本学科的特质。而传统文化正好具备了这样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效用。培养具有强烈人文情怀的政治课教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正符合、满足了这种需要。

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本的传统文化,关注人生,重视个体人格修养,善于从人性角度探讨和践行育人问题。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义、礼、智”人性论,程朱的“天理”“人欲”,都是在关注人格修养、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生成长,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已成为优良的民族文化精神,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可以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以儒家典籍为主,包括其他诸子百家典籍在内的丰富文献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文本的保证。半部《论语》治天下,尽心知性知天命的《孟子》,玄而深奥的《道德经》,鬼斧神工的《孙子兵法》,经典的“四书五经”系统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人文资源,更好地服务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典籍文本基础。

(四)合综合性的学科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介与桥梁功能,贯通理论与实践,需要强大的综合能力。综合性越强,学科独立性就越高。而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体系,整合度高,综合性强,完全可以满足本学科的综合性要求。

传统文化的综合性、整合式思维特征,可以使本专业学生更好地把握基础教育政治课的综合特点,实现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综合课和学科课自然整合和平稳过渡。重整体、善于直觉思维,这完全符合思想政治课对教师特殊的认知性要求。

总之,在学科视角下,融合传统文化的重人文、重生活,强调整体综合性思维,注重践行合一的诸多特点和优势,可以有效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这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猜你喜欢
学科政治思想
【学科新书导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