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2020-01-08 14:17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专业课核心技能

曾 松 李 均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确立为“全面发展的人”以来,就确立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中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中职数学,既是学生学习其他一切未来所需技能的基础,又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领的热点话题,也对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方向。本文主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结合中职课程的特点,对中职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结与互补进行了跨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对中职数学教育发展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

对数学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以马云鹏教授、史宁中教授等人为主要代表。马云鹏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应当达到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持久性三大特征[1]。史宁中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该门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数学主要是培养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2]。2017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此主题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多,其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宏观角度展开的,未能深入到具体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模式,难以指导教师在课堂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驱动,以新型教学模式为载体,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进行深入挖掘,弥补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研究的薄弱环节,提高中职数学教育的综合能力[3][4][5]。

二、中职学生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大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未能对数学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等。由以上众多问题而导致的考试成绩差而引起的学生自卑心理,反过来又致使学生厌恶数学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要想解决目前中职生身上的问题,就必须从根源入手,把握中职课程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6][7]。

三、教学策略探究

(一)以兴趣为驱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更要融入核心素养中的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很多中职生在学习集合时不易区分交集和并集的符号,教师可以很轻松就解决这个问题,重庆最多的就是桥,尤其是以前古老的拱桥更具有代表性,通过和学生一起观察拱桥的外形,高度抽象出来就跟交集的符号“”一样,只要记住了交集的符号,那么另一个就是并集符号了。数学源于生活,依靠逻辑推理和演绎,总结出了大量的定律,这些定律被人们内化又反过来提升生活质量,就形成了数学文化。余其权[8]提出将数学史引入课堂的愿景,比如哥尼斯堡的七座桥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抽象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善待生活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对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课堂中加入数学史,不仅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以数学家为榜样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兴趣的驱动也大有裨益,在数学考试中长期的失利,让他们每个人都特别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成功和鼓励会促进中职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自发、主动学习。

(二)重视基础知识,跨专业融合培养

朱永新[9]教授说“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毋庸置疑。在知识结构上,一定要跳出“双基”的牢笼,新的教学策略要注重数学知识特别是在专业课方面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要体现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实用性作用、广泛适用性作用。

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结合其专业特点,更要注意其对数学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策略,着重关注的是跨专业的知识融合与结构安排。让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眼光(直观想象、抽象思维)看待世界,具备化繁为简、把握主次的能力,能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具有综合性的数学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发挥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先行于专业知识所需,其次,融入专业课问题于数学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合作探究,在数学老师的视角下进行思考,或许会起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多方位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与此同时,增加数学的可实用性特征,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过来,数学中的计算技巧,又可以加速学生专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跨专业的培养模式是教学策略的未来趋势之一。

具体举例来说,会计专业,不仅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实际案例,更要注重数学严谨性的把控,注重数学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而言,作为基础性的数学,就要先行于专业课,注重的是对一些基础性定义的识记,比要掌握数学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及其运算法则。汽修专业,要更加注重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如在计算前轮转向差时,计算上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酿成终身大祸,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严谨性。学前教育专业,更注重情境教学,旨在突出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其进入幼儿园工作大有帮助。总的来说,数学既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又对学生的未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与专业课的融合培养,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同一个知识点不同老师的反复讲解,还能获得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可。

(三)技能比赛(数学建模)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实践。技能比赛,其实质跟数学建模是一样的,都是对某个实际问题的高度抽象,技能比赛既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考量,也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技能比赛不仅是对中职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站在未来的立场,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一般中职院校技能比赛指导教师都是专业课老师,结果就是使学生觉得文化课不重要,导致文化课与专业课“分家”。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技能比赛建议安排一名数学教师进行数据处理方面的指导,这不仅是一次师生合作的具体实践,也可以促进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互通互助,助力学校团结与发展。

四、对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中职生本身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如果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跟你交流、听你的课,就有可能会爱上数学,那么,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成为必然要求。首先,必须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最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对数学知识与生活、专业课的结合的掌握;其次,培养教师终生学习的理念,既要了解数学的过去,也要知道未来的发展对数学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最后,内化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将之渗透在平时的课堂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朱永新[9]教授说“成功既是一个方法,更是一个目标”,中职生因为成绩差,心理自卑等问题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对成功的需要,只有体会成功的喜悦才能引来更多的成功,只有成功才能带来内心深处对学习的热情。

(二)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与学习

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知识的更新换代突飞猛进,更需要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机制,数学教师既要凸显自己的专业又要体现实用性,就必须结合中职专业课的发展方向,做好定期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和例题的选择,不仅要做好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准确把握,更要了解未来学生专业发展对数学的需要。

(三)增加培训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师近十年缺乏进修和外出交流的机会,以专业课的发展为导向,导致文化课教师缺乏必备业务上的沟通与交流,教学还停留在自己的经验层面,致使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融合存在鸿沟。要鼓励、动员文化课教师外出学习,不仅是学习其他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法,还可以同专业课教师一同进修,打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教学壁垒,实现互通互助,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画唇技能轻松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