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关中国古代封建问题的再思考

2020-01-08 14:17王堃宇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性质马克思主义

王堃宇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的第一目中,教材写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的第一目里,教材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统编教材中王朝前面的定语是“第一个”和“统一”,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对于王朝修饰的定语还有“中央集权”和“封建”。由此可见,两本教材不同表述的焦点,在于秦朝的社会性质或秦朝的社会形态。有关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的争论一直存在,且热度不减。那么,这种争论是从何开始的,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底是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通过阅读《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产生了一些认识和思考[3]。

一、论争的源起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唯物史观就已传入中国,但此时的史学家们还没有主动地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分析。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继续传播,很多人开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问题。唯物史观给知识分子呈现了一种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全新视角,提供了一种解释中国复杂社会背景的工具。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唯物史观所展现的科学性和说服力,致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剖析中国社会。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大量新思潮涌现,人们愈发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未来的走向,这也促使人们迫切地寻找解决中国复杂社会问题的良方,导致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马克思历史学的讨论愈演愈烈,而最引起人们关注的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问题[4]。

由此看来,中国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复杂背景促使人们寻找一种理论去解释过去和指引未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论在此时被中国知识分子所应用,人们在对当时社会性质和革命道路的争论中,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也不断深化,同时带动着国内各领域的学者对中国革命问题,社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中封建社会分期的研究[5]。

二、封建的标尺

李根蟠在《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中指出,虽然此时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的时期存在不同看法,但是所有的讨论基于一个重要前提:都认同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封建社会[1]。而存在争议的是,封建社会是在哪一个时间段之中。《起源》中的第四章详细介绍了陶希圣和朱佩我关于封建社会的争论。陶、朱二人都是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然而却对秦朝以来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不同看法。

陶希圣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已经瓦解。在陶看来,秦以后是一个长达两千年的过渡社会,存在着封建的形式和势力,但不是封建社会,是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亟待向资本主义过渡[2]。朱佩我则认定,秦朝之后俨然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因为商品交换的出现强化了地主对劳动力的剥削。

笔者认为,封建社会的经济根源是分析该问题的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尤其是上述的剥削本质是探讨此问题的重点。三十年代,国民党左派认为中国不需要底层革命,只需政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社会经济根源的探析,和对社会性质的思考,指出中国需要彻底的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可见,经济基础分析的重要性。剥削问题也的确是认识封建社会的一个焦点和中心问题,也是判断古代社会是否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标准。

三、总结与思考

学界对于秦以后社会性质的讨论不仅彰显了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说明了对于现实问题的诸多思考和对未来社会走势的预判,需通过对过去历史的探究而获得。在激烈的争辩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不断占据上风,表明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已愈发被证实。同时,可以发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读历史,经济根源是分析的重中之重,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此社会形态的基础,但上层建筑的影响也应被重视到[6]。

回看引言中两本教材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统编教材关于秦朝的论述是更为严谨的,因为教材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一定是准确、客观、无争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统编教材这一课的标题是——《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表明了编者从宏观上认为秦朝是封建国家的一个开端,或者说这是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阶段。在秦朝是统一王朝的基础之上,教材肯定了其作为封建王朝起点的地位,并且这种表述也预示着秦朝之后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走向。总的来说,历史学界的争论与争鸣,能促使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与客观。

最后,笔者认为,关于封建社会何时崩溃及分期问题大讨论主要源自于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革命形势的分析以及社会性质的探讨,这些讨论促使知识分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者把目光转向中国的古代历史,从中寻找自己立论的根据。他们在历史中认识现在,用历史展望未来。而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则要立足教材,找到教材表述之下的理论支撑。同时,还需以史学研究拓宽教材视野,用史学思维深挖教材主旨。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性质马克思主义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