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实践初探

2020-01-08 14:17郑旭东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内容

郑旭东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初级中学 浙江宁波 315400)

微实验的原理较为简单,整个过程也比较便利,学生容易上手操作,在初中科学课堂引入微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科学微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到实验活动中。

一、核心素养下微实验教学的内涵

科学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2.对知识及真理的崇尚感,要能够通过掌握一些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对科学内容的认知和吸收效率。3.理性思维。科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在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保持对知识的探究积极性,并运用清晰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探究。4.勇于探究。积极探究是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在微实验活动中的体现为:在实验中,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形成假设,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最终结论,提升认知效率[1]。

所谓微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实验材料来获取所需科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在微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并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探究,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吸收效率,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开展实验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单调枯燥,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比较低,整个课堂氛围也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微实验活动被广泛运用于课堂之中,因其较为简便,在材料的运用和操作上,没有很繁琐,因而,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时,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动力,便会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参与微实验活动,从而有效提升科学学习兴趣[2]。

在微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可以得到切实发展,其科学创新精神也会随之提升,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多种器官,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切实感受到科学的实验现象,并不断提高用科学的态度和实验精神面对生活种种现象的意识。通过微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积极意义,能使其逐渐养成崇尚科学的品质和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微实验课堂构建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环节,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做好实验准备,才能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因其时间短、重难点突出、易于观看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来了解和掌握微实验的原理,并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效果。

比如,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师可以在开展新授课前,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并据此录制微视频,供学生观看,在微视频内,教师可以开展相关微实验:取甲、乙、丙三只烧杯,放入等量的蒸馏水。步骤1:向乙烧杯中加入一小勺盐,形成盐水。引导学生找出蒸馏水和盐水的区别,知道溶液的含义。演示步骤2:向丙烧杯中加两小勺盐使其溶解。问:丙杯液体是溶液吗?与乙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的含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同时在课前了解实验步骤,掌握实验原理。此外,在课上进行的微实验也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发送给学生,使其课后反复观看,掌握实验的一些细节步骤,并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对微实验的记忆效果[3]。

(二)基于生活现象促进课程亲和

初中科学有着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属性,它不像语文课,有感性的认知和主观认知,也不像英语,需要一定的结构语法来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会感到科学课程不够“亲和”。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既有需要公式定理来运算的题目,也有源于生活的生活常识,还有丰富的实验活动。科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有很多体现生活常识的内容,如声音、光学、电学、力学等,通过开展科学学习,学生会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元素。在制定微实验时,教师要注重其实用性,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生活技能,从而运用于生活之中。

比如,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生活中噪音的防治方法,通过光的反射、折射知识来把握眼镜的制作原理等。又如,学习“电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并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严谨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升对生活科学现象的认知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完成以下实验:1.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研究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2.材料、长度一定,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3.长度、横截面积一定,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实验活动期间,学生要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并做好数据记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展开分组实验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会得以切实增强,也会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4]。

(三)基于网络热点加强课程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热点,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微实验活动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充实与巩固,使学生理解概念,也是对科学知识的扩展,学生可以通过微实验了解更多知识内容,掌握更多生活技能。

“环保”这一话题始终是网络热点,在进行“二氧化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活材料设计微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规律,并让学生看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在其他实验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并找到网络热点,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为学生进行知识扩充,使其能通过微实验,有效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四)利用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探究

微实验活动不是直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问题引导中帮助其展开探究,使其逐步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并增强科学精神。只有层层引导、逐步递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变得顺利流畅,微实验也才能更加高效科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课后作业是促进学生高效开展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巩固知识内容的必要步骤,为了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其学习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比如,学习“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后微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用简易花盆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通过精心照料,仔细观察其生长状态,记录种子萌发、生长的具体情况,通过所得具体实验现象,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动力。又如,探究“浮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微实验活动: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并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升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注入此类的作业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积极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案,制定有效活动方案,带领学生参与微实验,当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乐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全面提高探究动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主要内容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