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探究

2020-01-08 14:17李耀南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平均数平行四边形动手

李耀南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前进小学 广东广州 510850)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表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1]。

一、创设情境,引发实践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愿意认识和学习新事物,并自己动手尝试。要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动手操作,则必须从以下两点出发,激发其实践兴趣:首先,内容要新奇有趣,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对小学生要有吸引力;其次,形式要有吸引力,可以设置谜题,让小学生似懂非懂,能够带着求知欲,急于动手尽快探究问题,得知最终结果的冲动。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比如,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可以展示著名的鸟巢,或者以视频的方式带大家由近到远地看地球,使学生认识到“距离”。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展示学校操场和鸟巢的区别,操场由四百米跑道围成,占地约一公顷,鸟巢占地20公顷,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操场的观察和对鸟巢的对比,更加直观地明白公顷的含义,另外,大家都知道我国占地960万平方千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猜测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得出一平方千米等于一百公顷的结论,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算,得知答案。

二、拓展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探索阶段,三是能力初步形成阶段,且呈阶梯状递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发展。有了兴趣而能力没有提升,时间久了给不了学生体验感和成就感,学生也会对此产生抵触心情。因此,拓展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能巩固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方法,是形成动手能力的前提,进而再训练学生的思维,对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巩固和提升。

因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贯穿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制订计划,操作完成后叙述过程和方法,形成回顾复盘意识。比如,在让学生进行角的测量动手实践时,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步骤,实践量角的度数过程所需注意的事项,在实践量角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这样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为什么这样做,同时形成系统且完整的答题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效果。

三、丰富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信息化教学让课堂更加开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比如,学习求平均数,借助主题图移多补少,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观察、对比、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网功能,学生能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获得海量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有助于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对课程进行查漏补缺和必要的补充拓展。尤其是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能为学生创建高效的学习平台,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到海量资源进行备课和分享,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信息技术也能让交流更及时,更快速,也更方便,可以建立学科专属家长群,分享学习内容和实践成果。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测试及阶段考试的成绩,发现学生的漏洞,通过跟家长沟通,发送针对本课时的学习视频,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也可以在家长微信群中让优秀学生分享优秀动手实践视频,以供其他学生参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强化练习,培养动手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直观的、叙述比较具体的习题,学生解答起来比较轻松,而对于比较抽象的习题则难以理解,因而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太过抽象,落不到具体的事物上,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强调,和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做的习惯。

首先,每完成一个新内容,都要让学生亲手测量,动手实践,从而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另外,学习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自行寻找操作课题的习惯,动手能力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和提高。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并动手测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进而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伸缩门,升降机等。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到实际,落到日常,进而让学生形成动手的习惯。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筛选合适的学习内容助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平均数平行四边形动手
我也来动手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不一样的平均数
找图形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