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界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述评

2020-01-08 17:34唐鹏宇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应急

唐鹏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00)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依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难以预测,其特点是群体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常伴随着频发的衍生事故,预防和控制极为困难。2019年底至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全国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钟南山院士指出,目前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认识较少,亟需加快科研工作,为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收集、整理和传播信息服务的主体,是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人员密集容易传播疾病的公共场所。在疫情突发时期,图书馆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扩大,能否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情报信息,是检验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标尺,也是图书馆在特殊时期面临的挑战。

为了客观反映我国图书馆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本文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主题=图书馆AND主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20年2月14日,对全部的检索结果进行查重和筛选,剔除重复检索结果和无关结果后共获得39篇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当前我国图书馆界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问题、仍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加强和完善图书馆应急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卫生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

2 我国图书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主体

2.1 医学图书馆

医学图书馆包括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和医疗职能部门的图书馆,承担着收集、传递和开发医学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能。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医学信息资源是科学决策的支撑,是预判风险的来源,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程蔼隽建议医学图书馆保持前沿信息的敏感度,及时捕捉疾病动向,收集和保存国内外各种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文献信息和数据,为防疫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2]。李彦则提出医学图书馆可以利用专业网站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甄别,及时辟谣虚假信息,保持动态信息更新[3]。张静指出疾控中心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疾控的工作水平,疾控中心图书馆需要加强与医学情报机构、医学院校和各大专业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逐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打好基础[4]。方向辉、辛昌茂探索了医学图书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服务策略,指出医学图书馆应当承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责任,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对其他院校和单位进行培训和指导[5]。王桂枝、柴玉环提出医学图书馆有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资金的支持,可以建立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做好疫情相关的医学信息开发与研究工作[6]。马竹英和王川军回顾了“非典”疫情时期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撰写和翻译的《医疗机构对生物袭击的应对措施》《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国家电子远程检测系统》《SARS的检测方法》等报告,为抗击SARS病毒作出了积极的贡献[7]。

2.2 高校图书馆

高校是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区,从武汉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大部分公共卫生事件来看,44%是各类学校的传染病爆发流行[8]。史惠媛指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密集的封闭场所,人员密度高,管理较为松散,需要学校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维护学校的稳定和秩序[9]。牟明福建议高校图书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技术,提升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化解能力[10]。廖利香强调高校图书馆应当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并在图书馆主页设置相应的专题,普及相关知识,增强读者的应对危机能力[11]。王少薇、高波则介绍了国外大学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重视危机管理,对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有着比较成熟的危机管理预案;将硬件设施的安全和维护列入危机管理系统的基础地位;大学图书馆联盟会从宏观上对其成员馆进行危机管理预案和机制的指导,并对危机发生后的成员馆进行援助;明确危机管理的职责,明确相关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加强人员的培训等[12]。这些措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了启示。

2.3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共享的公共资源使细菌和病毒更容易传播。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读者来源复杂的公共图书馆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王海娟、刘兹恒提出,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图书馆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13]。方钢则强调公共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文献信息机构,保存着宝贵的国家文献资料,有些还珍藏着国家文物,提升公共图书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是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必然要求[14]。周静萍针对中小型的公共图书馆,提出其应当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图书馆员的技能水平,积极参与政府的信息组织管理等,以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危机时期的服务水平[15]。

3 我国图书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热点

3.1 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指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完善的举措,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最小化的组织和处理机制[16]。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是提升图书馆的形象和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维护读者合法权益、加强图书馆行业安全管理、增强图书馆“免疫力”的必然要求。

刘有良、于玲提出,图书馆应当秉持着以人为本、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来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17]。魏永丽、韦汉淬提出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强危机意识,重视卫生应急宣传工作,及时向读者宣传防疫知识;保证卫生经费和物资的落实,充分准备好应对疫情的人员和物资储备;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建立突发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做好卫生应急评估工作[18]。王天津等人则针对突发的传染病卫生事件,建议图书馆应遵循“早、快、严”的原则,如在图书馆内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进行及时的隔离治疗;馆内要定时进行严格消毒,并设置警示标志,严格限制开放事件和人员数量,暂停和取消各类培训、讲座和活动,尽量抑制疫情扩散,防止交叉感染[19]。马丽萍强调要加强经费的投入,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应急演习,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20]。

3.2 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设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疫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畅、迅速的信息服务能够为医护人员争取时间,为控制疫情、抢救生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图书馆如何增强自己的信息专业优势,在疫情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许顺雄等人提出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条件,并以美国的联邦医疗救援系统为例,指出美国建立的城镇、州和国家三级联邦医疗救援系统信息链,形成了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的网络系统,并成功应用在2000年抗击尼罗河热、2003年抗击炭疽热和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21]。吴培红则举出我国“非典”疫情期间的例子,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发布涵盖了SARS病毒最新研究动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日快讯》和文献计量分析报告《SARS文献追踪分析与科研发展趋势》,并将相关机构和媒体的链接放置在图书馆主页,成为链接政府、学术界和公众的纽带[22]。朱虹等人强调了建设和维护图书馆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建议建立网络快速响应系统,以便疫情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分享[23]。杜云祥等人指出我国图书馆存在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管理手段落后、疫情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建议建章立制,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化管理[24]。

4 目前我国图书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研究成果较少,起步较晚,内容单一

从研究数量上来看,我国图书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成果明显较少,与图情学科其他主题的研究存在较大差距。从时间上来看,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该类研究才引起国内图书馆的重视,从2004年才开始有相关的研究论文出现,起步较晚。同时,仅有一篇论文有基金项目支持,重视不足。从研究作者的角度来看,没有相关的核心作者,也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作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医学背景,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研究,缺乏专业知识的探索。同时,仅有3篇相关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且均为论述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文章,研究内容单一。

4.2 缺乏细节,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主要在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危机管理方向,偏重于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的介绍,缺少细节,并且没有系统的覆盖危机产生全过程的全面监控管理研究。并且多是理论研究,研究层次较浅,无法满足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和个性化要求,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强。

5 我国图书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趋势

5.1 梳理图书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整体思路,深化应急机制与预案

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失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和全面监控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对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各个阶段进行持续管理[25]。图书馆应当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期的预警、过程中的处理和疫情过后的恢复,梳理思路,从全局的角度来开发和建立各个阶段相应的应急机制。并且,图书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往往归属于其所在学校、机构的应急预案的一部分,虽然这种方式便于统筹规划和管理,但是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和个性化要求。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在全校或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图书馆工作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细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方案,增强可操作性,探索图书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和机制。

5.2 转变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位和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工作方式较为被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管理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淡薄,关注度不高,缺乏先进的公共卫生理念。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常认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与图书馆关系甚浅,很少主动参与到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去,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因此,学者们应当在未来积极探索图书馆应对危机时如何改变自身定位,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融入社会,积极参与政府信息的组织管理,协助社会各界应对突发的危机。同时,图书馆还需要转变服务模式,虽然疫情暂时阻隔了面对面的工作、学习与交流,但是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力提供便利和高效的信息咨询服务,积极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服务,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读者互动,增强与读者的沟通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线上卫生教育课程与培训,向读者传达正确的健康知识。高校图书馆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确保广大学生能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认识并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另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阶段,数量庞大且繁杂的信息铺天盖地,在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反馈过程中,很难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图书馆应当注意信息的筛选和甄别,不造谣、不传谣。

6 结语

目前,我国的医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对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了研究和探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研究成果较少、起步较晚、内容单一,缺乏细节、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未来,我国图书馆应当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包括梳理危机管理的整体思路,细化应对方案,转变应对危机时图书馆的定位和服务模式等,以提高图书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的能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保障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危机应急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危机”中的自信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