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开放性与封闭性争论历程梳理

2020-01-09 15:50陈若碧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封闭性历史主义开放性

陈若碧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文学是否存在边界”这一问题困扰学界千百年,并由此产生了关于文学本质属性的讨论,形成文学开放性与封闭性的阵营对立。其中,本质主义挑起文学封闭性观点的大梁,但这种僵化的、非历史的、形而上的理论无法真正触及文学本质。因而,学者间出现甚多反对的声音,这些“反本质主义的主义”被称为反本质主义,包括建构主义及历史主义等。此外,后现代主义等是“反本质的主义”,其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反对文学边界性,而且从根本上否认本质的存在[1]30-35。这些理论都有着各自的合理性,但在具体操作的程度把控上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足。梳理文学开放性与封闭性论争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两个阵营代表性观点的认识,对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重大。

一、文学的静态不变性

“文学拥有静态特质”这一观点与前人的认识规律有关。古人对日常生活的感性理解中凝结出经验性的认识,这些承载前人智慧的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总结事物发展规律。随着文化思想的进步、理论研究的深入,具有感性思维浅表性特征的经验性认识四处碰壁,缺乏根本概括和广泛适用性的经验性总结遭遇瓶颈。其中,最能反映这种特点的典型案例当属柏拉图“洞穴理论”对生活和文学的感悟。

(一)柏拉图“洞穴理论”

柏拉图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被禁锢在洞穴中的囚徒仅能看见墙上木偶的影子,并认为影子是真实的,即使有出了洞穴的人讲述外面的世界,洞内的人仍不相信洞外的真实。这个例子被后人概括为“洞穴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能被感知的事物才被认为是真实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现实生活依赖生活经验,对文学的研究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人们试图以化抽象为具象、化难为易。囿于认识经验的先人,以生活经历类推文学的本质,认为文学是静态的,人们只是还没“看见”它,不能说明它不存在。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对文学较早的定义,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先验的、非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是独立于语言建构之外的“实体”,即使没有关于文学本质的言说行为,文学本质仍然像地下的石头一样客观存在着。

在理论是对经验的归纳的年代,先行者由对生活的感悟自然而然得出文学具有封闭性的结论。

(二)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绝对实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这个本质不因时空变化而变化;认为只要“绝对主体”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可以获得超历史的、绝对正确的对“本质”的认识,创造出普遍有效的知识。本质主义持以下观点:第一,把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第二,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与“洞穴理论”一脉相承的本质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本质主义观念往往是先验论的,追求和满足于对文学本质简单地下定义,因而容易走向绝对主义和极端化,并不利于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科学认识。本质主义需要在特殊语境下才能成立,具有抽象性且缺乏发展观念,与现在盛行的“语境化”态度截然相反。

无论是“洞穴理论”还是本质主义,都说明排他性和封闭性之下,所谓文学的静态不变是有失偏颇的。如此一来,文学封闭性观点面临较多的质疑的声音。

二、文学的动态发展性

随着观念的变化、本质主义弊端的暴露,反对本质主义的阵营逐渐出现。在反对本质主义的道路上,各种理论从自身角度出发,纠正本质主义的种种错误。

(一)反本质主义

狭义的反本质主义基于其反思性理论立场,致力于破除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念。但因反对本质主义极端化而出现的反本质主义矫枉过正,逐渐走向对一切文学本质的怀疑和否定,容易陷入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凡此种种又导致对文学理论信念的根本瓦解。

广义的反本质主义反对那种简单化、绝对化的研究文学本质的理论观念和方法、模式。比如,我国文艺学界最早提出反本质主义命题,并且被认为是反本质主义代表人物的陶东风教授,就曾多次声明他并不是反对文学本质论研究,而是反对本质主义的研究方法[2]。

(二)历史主义与语境化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历史主义作为根本性的元方法论,其矛头直指本质主义“非历史主义”的实质和要害。值得重视的是,人类学中的历史主义重视人类首先适应本地的环境与文化语境,然后人类文化才慢慢向外扩散与互相影响。这里就提出“语境化”概念,语境化要求文学理论的提出和运用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语境化实质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新时代文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将历史本质观与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有机统一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开放发展的理念与“文学是人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并存

(一)协调开放与封闭性的历史主义

简单来说,文学本质的争论在于封闭性与开放性之争。所谓本质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它相信文学具有某种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本质,文艺学研究就是去寻求并确认这种文学本质;而一旦确认了某种文学本质,便相信它是绝对的、永恒的、普遍性的。这其实是一种极为简单化和封闭性的理论观念与思维方式。

反本质主义旨在纠正本质主义的错误,但走入了另一条错误之路。其中,现代主义甚至直接抛却本质,走向虚无。同是反对文学封闭性的理论之间也互相攻讦,对文学本质的探索陷入了僵局。

这时在反本质主义阵营中,历史主义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它要求纠正本质主义的错误,同时给出一个理性中和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同时是一个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的讨论。

任何针对文学的理论都是有先设条件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文学理论都是针对封闭的文学,因而具有封闭性。理论研究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具有排他性。这是历史的必然,也符合人类认识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以理解陶东风等学者为何反对“反本质的主义”而支持“反本质主义的主义”,为何学者们提出的反本质主义仅针对研究方法而提出,却不质疑文学本质论研究。因为文学本质论研究对认识文学和观察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本质主义的封闭性和抽象性却阻止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当社会历史条件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文学问题和现象时,仍固守旧有理论是致命的。反本质主义要求对旧的理论进行更新,甚至推翻旧有理论,他们将理论研究视为一个过程,将语境化之下的理论研究视为一个个阶段。学者们所提倡的是一种创新的态度,其不断认识到: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得出的理论并非永恒的真理,要有意识地运用语境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二)新时期的新态度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文学生产与传播的手段方式也同样不断发生变化,于是文学活动及文学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文学样式、文学形态层出不穷。正是由于古往今来文学现象的这种复杂性,学者对它的认识和解释存在种种困难。

在跨学科大趋势下,对文学的研究从现实经验中吸取精华并无不妥。承认文学的静止封闭性,就是承认文学理论有适用范围和条件,在同样的范围和条件下,文学必定遵循同样的规律;承认文学的运动开放性,就是承认文学是不断发展的,对文学的认识也就处于不断变化中。对于文学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应理性辩证地看待,认同二者共同存在是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以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正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人文学科的首要目的,也是人类发展历史所告诉我们的重要经验教训。

猜你喜欢
封闭性历史主义开放性
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封闭性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