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与英语教学探析

2020-01-09 15:50曹桂花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仪式身份

曹桂花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文化。2006年,国务院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纳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1]。尽管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的现象在我国依然存在。本文就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的原因展开,提出了几点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最先用于研究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后被用于其他领域,成为一个普遍的理论,不仅可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还可用于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发展而来的。早先的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将人类纳入研究范围。后来生态学被用于人类社会研究,进而形成了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生存的整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其论文《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进化的方法论》中提出。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真正整合的方法,他主张,文化的研究应该放到整体环境中去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的产生、塑造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对环境又会有反作用。

文化生态学除研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外,还研究影响文化发展的其他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

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的原因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方面[2]。近年来,人们普遍发现我国传统节日气氛不浓,甚至我国最为浓重的春节也是“年”味不足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日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从来源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源于祭祀、祈求、禳除类的节日(如春节、寒食、端午、腊日等);二是源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节日;三是与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外来宗教的传入的节日[3]。

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制定的,与农业生产有关。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农业生产充分认识的结晶。例如:中秋节的时间是在秋收之后,人们一边分享秋收的喜悦,一边享受全家团圆的幸福。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又与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如内蒙古、藏北的藏族以牧业为生,常年与马为伴,故他们有赛马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节日产生的环境与原因已与今日大有不同,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开始动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度越来越高,与祭祀相关的节日逐渐消失;日益发展的工业社会,与农业相关的传统节日也开始受到冷落。

(二)传统节日的功能减弱及仪式感丧失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传统节日通过仪式等方式重复地强化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节日的仪式是不可或缺的。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强调仪式的表演性和象征性,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仪式就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表演。仪式感丧失会造成传统节日的严肃性与象征性无法体现,教育功能自然也无从施展。

在农耕时代,血缘是农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及活动的根基。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族人之间的关系。到了现代,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原本单一的社会结构已经转变为不仅以家庭和血缘为基础,还以工作、利益及情感为基础的多元社会。

传统节日的功能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传统节日的仪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过传统节日仅是意味着消费传统食品,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甚至连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也是在饭店消费。春节时的一家人守岁及舞龙习俗、清明节时焚一株清香缅怀先祖、中秋时节一家团圆赏月观皮影戏都已难以实现。

(三)多元文化的冲击

传统节日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我国,无论是春节的守岁还是中秋的团圆,都体现了集体主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造成巨大冲击。中西文化及文化节日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西方节日提倡自由与个性的表达,崇尚娱乐性与浪漫性;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为严肃的节日,如缅怀屈原的端午节、缅怀先祖的清明节等。

我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中国的春节强调一家团圆,西方有类似的节日,如圣诞节;我国有浪漫的情人节“七夕”,还有感人的鹊桥相会的故事,西方也有属于他们的情人节。然而,同样的节日形式,中西方传统节日在我国的待遇却千差万别。一方面,我国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另一方面,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却备受欢迎,甚至连万圣节之类的节日也在中国受到吹捧。

多元文化的冲击不仅是文化的侵入与对抗,更是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国提倡中庸、谦虚、内敛,在面对开放、个性的西方文化节日时,有些年轻人不免觉得新奇而独特,因而崇尚西方的节日。

(四)缺乏文化身份认同

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将文化定义为集体的免疫系统和认同系统,认为文化的抵抗力和凝聚力来自文化内核的稳固性和影响力[4]145。社会行动者的身份认同是基于某种或者某些文化属性的意义建构[5]10。身份认同是在认同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有了文化身份认同,才能对外界文化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面对多元文化入侵时,文化身份认同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外来节日和我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必然表现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崇尚与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身份不认同,则会冷落与忽视传统节日,崇尚外来文化和外来节日。从个人层面而言,缺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是我国传统节日遭受冷遇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一)发挥教育功能,强化文化认同

“节日因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6]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我们的文化根。我国传统节日是对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铭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储存与反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师应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介绍西方语言及文化的同时,介绍并传播中国节日文化,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只有深入了解文化,才有可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魅力所在,认同并确立文化身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会用正确的文化观批判地对待外来文化。

(二)拓展教学内容,引入中国文化

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礼仪、信念和价值观,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和节日有关的传说、仪式、活动、饮食、服饰、诗词、歌谣等[7]。传统文化节日涵盖广泛,这也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大便利。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根据教材所展示的文化内容来选择和确定引入中国某个相关节日的内容进行对比。例如:教材里的故事背景是圣诞节,文章必然会多处出现与圣诞节相关的文化内容。在完成课文内容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将文化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关于圣诞节的表达,然后讲解西方圣诞节的由来及特点等背景知识。介绍完之后,通过“从重要性上而言,这个节日和中国的哪个节日相似?”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与中国春节相似时,教师可适时介绍中国的春节,深入介绍春节背后的传说,让学生充分了解背后的文化及历史,体会现代春节的节日内涵。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比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本质上的异同,让学生清楚两个节日的区别,从而达到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强化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目的。

即使文中没有涉及西方节日,教师也可通过教材中提及的文化信息与我国节日文化相联系。例如,某课与节日无关,但文中涉及对某次庆祝活动和庆祝时人们穿着的描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描述找出与中国节日中最为类似的活动进行对比,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英语教师自身就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如此才能圆满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三)组织文化活动,注重节日仪式

“通过创新,即创造新的仪式,节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被进一步增强。”[8]28节日文化必须通过文化节日活动才能更加直观,通过参与,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每逢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既与传统节日相关又能锻炼学生英语口语的活动。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按照传统的活动仪式进行节日仪式的排练,用于节日当天的庆典表演。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加深其对传统节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节日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传统文化身份的确立。除此之外,教师可围绕传统节日开展英语角等活动,用英语讨论中西文化节日,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精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及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学生如果深入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确立了文化身份认同,无论面对何种文化节日,都不会再出现冷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对外来文化趋之若鹜的情况了。

结语

由于传统节日产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度开始下降,加之多元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它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情感世界,激发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9]6。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英语教师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播、学生传统文化身份的确立、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构建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仪式身份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Talking strategies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