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研究

2020-01-09 22:02胡方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教育

胡方方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并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的机遇

(一)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互联网开放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的特点,将会极大改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方式、信息内容,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缺乏新颖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现在,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它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多种形式、多样内容都将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避免出现陈规老套的问题,互联网承载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使得高校选取更加优质的思政教育素材成为可能。

(二)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新闻报道、视频剪辑、学术论文等,以多形态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扩充其知识面,改善以前单一讲授教材的不利局面。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跟踪式教学,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弹幕、链接等形式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弥补学生流动性强所带来的学习长效性不足的问题。非思政课教师也可以“课程思政”的思路创新教学,与思政课教育一道利用互联网构建“大思政”的局面。凡此种种,互联网时代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供了重大机遇与实践可能。

(三)建立平等良好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更为方便快捷,接受知识信息的广度、深度也不受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教师探讨疑难问题、课堂所学拓展问题、学科前沿问题。微信、微博、QQ 等社交类APP 的出现也使得师生交流更为通畅,气氛比以前更加轻松活跃。“好的教育,一定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产生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以糟糕的师生关系为结局,那么无论学生们取得怎样优异的学业成绩,我们的教育都不能说是成功的。”[2]互联网环境有助于构建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而这一点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有裨益。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易使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

互联网海量信息在丰富思政资源的同时,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构成了一定威胁。“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在网络上的盛传就已证明,人们需对海量网络信息保持警惕。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成年,知识文化水平较高,但是他们社会经验不足,阅历尚浅,不经世故,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后又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容易出现“三观”模糊、立场动摇不坚定,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二)教师与学校的权威地位受到网络化的影响

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较为熟悉,可以利用诸多网络平台获取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疑难问题得到相应解答。部分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并勇于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甚至对教师的某些观点大胆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一言堂”模式被打破。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学校将会抱有怀疑态度,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增强,教师、学校的权威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牢不可破。

绝大多数情况下,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思政教育信息是可靠的,而网络思政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当学生不再信任教师时,高校思政教育也就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如前所述,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威胁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相比较而言,教师的权威地位能够在学生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中添置一层“滤网”,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进行传授教育。思政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丰富且更新日益频繁,与时俱进,这决定了必须由教师这一专业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因为他们能够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形作出灵活处理、有效应对。

(三)网络信息碎片化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造成不利影响

网络信息方便快捷、即时性强,但也会使人们慢慢习惯碎片化阅读方式。微信、抖音、快手等APP 在大学生中早已流行,受到广大学生青睐。“据《中国青年报》2016 年10 月在‘中国当前大学生上网都在干什么’的调查中显示,53.9%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3]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且这些信息易激发兴趣,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分散,专注性不强。长期碎片化阅读会使大学生阅读那些篇幅较长、具有思想深度但文字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时较为困难,缺乏耐性,久而久之,阅读习惯浮躁,不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政教育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4]国家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网络传播的管理权、创造权和治理权,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实现对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维护网络安全。监管的目的并不是封闭,因此监管手段要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国家要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措施,建设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体系,确保互联网的安全、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企业要积极承担自身责任,建立健全身份认证制度,建立起与其用户规模相匹配的管理资源,不断提高平台管理治理能力,使其网络平台更多发挥积极作用。网民要提高网络行为自律意识,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二)设立专门互联网部门,净化校园网络生态

高校可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部门,引进一批懂思政教育工作的互联网人才,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统一监管、统一排查,提前剔除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网络信息,确保健康良好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证标准进行学习研究,严格把控校园网络信息来源,确保给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专门的互联网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实际、接地气,与院系、班级的管理人员进行协商,深入院系、班级,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看法以及疑惑。有针对地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信息筛选,提高学生警惕网络不良信息的意识,讲授他们一些辨别虚假有害信息的方法技巧,在净化校园网络生态方面出实效。

(三)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互联网+”品牌,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与计算机人才队伍要加强合作,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开创一些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模式,实现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互联网+”品牌认真传承下去,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查漏补缺,不断加以完善改进,使其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之间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为“互联网+思政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贡献自己的宝贵经验。

(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创新高校思政课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教师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扩充知识体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专业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中,创新教学方式,增进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引入课堂,如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情景模拟系统等。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发挥其较为轻松活泼的优势,对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要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锻炼其深度思考的能力,弥补碎片化学习的不足,让学生“身入”课堂更能“心至”课堂,让思政教育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