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和路径分析

2020-01-10 05:44郭佩惠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明美丽生态

郭佩惠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233)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的又一重大发展目标,是党在新时代要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全新创造,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分析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做出了全新的论断,即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在两个方面对原有目标进行了提升和创新,一是在原有目标中加入了“美丽”一词,二是由建成“现代化国家”到建成“现代化强国”,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更加全面,更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新时代要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创新,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又一升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到21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内容丰富,不仅表达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其内涵提升概述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生态文明内涵的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是我国发展目标的五大文明之一,生态文明作为国策是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来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在党的重大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建设美丽中国”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分别就“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等做了系统阐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十八大之后,我国更加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诚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等,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出现,而且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实现了生态文明内涵的进一步提升。党的报告的新论述,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观。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第二,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新时代一场伟大的革命性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党的一贯倡导和追求一脉相承,是党不断推进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它是国家“五位一体”的五大文明建设任务之一并融入其他文明来展开。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当然,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要注意到,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状态的事实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价值性概念,其中含义包括建设和谐社会的更高要求。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谐社会的更高要求来理解,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或社会和谐的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包括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的含义。无疑,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立足工业文明的成果并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类型,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社会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我国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基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迅速推进完成工业化积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生态恶化又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的压力,对如何保持经济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构成了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强烈,其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很大,国内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已经逼近18亿亩的红线。另一方面,则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总体环境状况有恶化的趋势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生态环境问题很多,发展的挑战力度很大。因此,当前立足工业文明成果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基于此,我国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治理,制定了生态治理的基本政策和方向,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核心位置。另一方面就是抓好建设。建设是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也如此。而建设的具体化需要落实到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来。对此,十九大报告才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3]50。

其次是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和谐。生态文明蕴含的实践关系,直观地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这层关系不是单纯存在的或单一发生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而且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且二者是互为媒介的,即人与自然关系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反之亦然。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关系没有理顺。前些年,国内发生一些因企业环境破坏而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这里就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的矛盾问题。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基本途径和方式指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要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最终目的还是落实到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上面来。这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根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这种和谐,不仅是在同一代人之间得到实现,而且还要在代际之间得到实现,让中华民族能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第三,它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概述。建设美丽中国包括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谓“美丽”不仅仅是外表好看,更重要的是要有内涵;不仅仅指的是能够满足人们吃饱穿暖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应是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不仅生产方式是美的,生活方式也是美的。总之一句话,美丽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行得好,样样好;环境美,社会美,心灵美,人人美。按照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话来描述就是:“各美其美,美人美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虽然费孝通的这几句话,原意是用于表达和阐述文明多样性的一种关系,但他描述的社会境界也十分恰当地适用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之内涵的理解。显然,这是一种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叙事,意味着每个人(包括每个民族)都能够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能够促进和欣赏别人的美好生活,使社会各种美好融合于一起,实现全社会大同之美。总之,生态环境问题表面上是自然的问题,本质上则是社会问题。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4]168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相适应的美丽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

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全新创造。一方面,美丽中国的建设归结为生态文明,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在彼此紧密联系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此,“美丽”作为生态文明的属性表达,这是一种高品质的规划和目标设定,它蕴含了生态文明内涵的重要提升。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着力把握好美丽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辩证关系,融入其中进行,在具体原则上既要有整体性的考量,又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归纳起来应把握好四个基本关系。

第一,要把握好“美丽”(生态文明)与“富强”(物质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国家美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美丽中国不仅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且美丽中国的建设能够调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会强大;也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文明上去了,才会有真正的国家富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有物质基础,美丽中国的建设才有物质前提,国贫家肯定不美。因此,在促进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使国美家靓。当然,如果国美家靓,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相处融洽,人们自然而然心情就舒畅,这样就能充分激发人们生产的激情和活力,从而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我们既要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又要在使国家美丽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既要使国家富强,又要保持国家美丽。

第二,要把握好“美丽”(生态文明)与“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保证。不仅经济的发展需要政治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保驾护航,而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生态的持续有序发展,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政治法律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政通景才会美,国美民才能安。同时,美丽中国的建设,又能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果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既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又要美丽中国为保证政令畅通提供良好氛围。

第三,要把握好“美丽”(生态文明)与“文明”(精神文明)辩证统一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建设美丽中国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建设美丽中国,既要物质文明的成果提供有形支撑,又要政治文明的成果提供制度保障,更需要全体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素质的提高来助推。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美丽”的人,而“美丽”的人关键是体现在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美。因此,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全体人民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美”景才会更美。

第四,要把握好“美丽”(生态文明)与“和谐”(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和谐,而且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作为基础,那么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美丽的,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美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才特别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74

“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内在的就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的统一协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统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在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自然界作为实践的对象,即客体,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一方面,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中,必须以自然界作为实践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主体(人类)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要遵守客观规律,保护好自然界,否则自身便会遭受报复。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就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发出沉重的警告: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对自然界的征服胜利,这种胜利起初一看好像是人类赢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与人们的预期恰恰相反,其实是人类输了,因为“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人类的当代实践中,由于人类破坏自然而带来的生态危机更加证实了恩格斯预言的真理性。可见,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尤其要注重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见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来协同推进。与此同时,反过来,建设好了美丽的国家,又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步伐,它们共同构成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美丽中国的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人长时间的、持续的、综合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既要使人的心灵美,又要使人的行为美;既要学习外来,又要挖掘本来;既要立足新时代,又要面向未来。就具体路径而言,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人们进行生态环保知识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保的价值理念,提升全民族生态环保素质,使人的心灵美。如前所述,美丽中国归根结底是人的心灵美的问题,人的心灵不美,生态环境肯定不会美;人“美”了,环境自然就美了;人的心“美”了,人所居住的家园也就美了。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来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理念和生态道德素养呢?当然离不开教育,要教育人们珍惜珍爱自然,善待自然,对自然进行道德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人人都心怀美丽中国的理念,人人都有美丽中国的愿景,人人都知美丽中国的要义,人人都自觉养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次,加强生态环保制度建设,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提供制度保障,使人的行为美。美丽中国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人们的行为要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包括法人)都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遵守生态环保规则,自觉履行生态环保义务。因此,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美丽中国的建设将会成为空谈。同时,生态环保制度所蕴涵的价值导向,又进一步引导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任何一个社会若想使其生态环保理念落地生根,都应致力于生态环保制度建设,只有在制度的支撑下,理念才能变成现实的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169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9]174,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人的生产生活行为更“美”,进而使中国更美。

再次,要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明成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重大的环境公害事件,如日本的水污染、英国伦敦的大气污染、美国的光化学烟雾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出现能源危机、化学污染等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人与自然出现严重失衡等环境事故。对此,阿尔文·托夫勒曾对资本主义所谓文明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说它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6]。因而,这种“文明”其实并不文明,对于它们所犯过的错,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绝不能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学者和学派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又值得我们扬弃、学习和借鉴。例如,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曾指出,人类和其他生物体共处于同一个地球,人类与其他生物间要和谐相处,别总是想着控制自然,“‘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7]。又如,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在分析环境污染问题时,指出要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视角来进行考量,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自然问题,否则根本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西方还有很多学者和学派中蕴含部分合理的有关生态环保的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加强文化交流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借鉴吸收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最后,立足新时代,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资源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也是古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保护生态的相关律令,注重生态保护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不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教的“善待万物,普度众生”思想,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崇尚自然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所具有的先哲们的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使其在当代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当然,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有关自然的问题,更是人自身的问题,既关乎当下,又关乎未来,因而需要全社会的持久共同努力。我们深信,新时代,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1世纪中叶我们一定能够建成天蓝地绿气清水净的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文明美丽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