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山东道教宫观楹联修辞分析

2020-01-10 14:46
科学咨询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教楹联老子

王 华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古典艺术的精粹所在,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是汉语单音字为主的语言特点在文学表达中的独特性的表现[1]。山东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宗教活动活跃,道观众多,现有道教宫观87座。民间的宗教信仰的强化,与之相伴随的体现道教精神的楹联也大量创作出来。宫观楹联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其美在思想、在文辞、在意趣、在境界。它们不仅能与景观融为一体,更能为其增加文化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以山东道教宫观楹联为语料分析其修辞方式。

一、嵌字

嵌字,也称嵌名,指将特定的词或词组嵌入楹联中一定的位置,使联语有言外之意。如:“碧天泽众生春夏秋冬风调雨顺/霞光普社稷东南西北国泰民安”,这是聊城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联。此联巧妙地将碧霞祠的“碧”、“霞”两字为引首成就绝妙佳对,处处彰显浓浓的深情、洋溢乐观的情怀,时时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勇气与力量。用词平易、简练而意味深长,含蓄而闪耀灵光,关注社会、人民的疾苦,心系民族的兴盛危亡。

二、排比

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排成一串,形成一个整体。如:“出南海驾祥云金身现化大发慈悲救苦难/盛水瓶杨柳枝甘露馥郁边洒法雨滋乾坤”,这是青岛海云庵联。上联菩萨“出南海”、“驾祥云”是为黎民“救苦难”。下联“盛水瓶”、“杨柳枝”是为道教法理“滋乾坤”。楹联排比的运用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加表达效果,深入人心。

三、顶针

顶针,指用前面结尾之词或词语作为下文开头之词或词语,上递下接,使相邻词或短语蝉联。如:“大道能容容天容地容水有容乃大/玄德可鉴鉴善鉴恶鉴痴无鉴才玄”,这是泰山三关庙联。上联顶针的运用,“道”可“容天”“容地”“容水”显示《道德经》的义理: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下联中“德”可“鉴善”“鉴恶”“鉴痴”显示德不但可审察信徒的历史,而且可其主观意愿。顶针辞格可更好地表现事物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

四、拟人

拟人,就是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给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如让它们具有人的声情笑貌。“五夜梦灯山送月/四时清籁水吟风”,这是泰山王母池联。“山送月”和“水吟风”的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意境幽远,一派仙风道骨。

五、对照

对照,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卅六洞天仙世界/五千道德古文章”,这是青岛蔚竹庵联。此联把神话传说中上界的三十六洞仙和道家老子的五千言相对,同为道家之宗。又如:“云中神仙府/山前道人家”这是烟台班仙洞日觉观联。飘渺的神仙府与山前的道人家相对照,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鲜明。

六、用典

用典,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方法,就是引用权威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如:“驾古舟游渭水东度孔圣/跨青牛过函关西化胡人”这是烟台神清观联。在齐鲁大地上,除了道教宫观以外,还有佛教的寺观,它们互相映辉,互相竞争与对话,通过楹联的方式较量长短,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过函关,用老子出关的典故。据《史记》本传载,老子姓李,名耳,一字伯阳,出函谷关,关尹喜留其著述《道德》五千言。东度孔圣,典出《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问礼与老子,抬高老子地位,说他是孔子的老师。下联说老子出关后的事,传说:老子西行到了西天,教化胡人,并且佛祖释迦牟尼佛皈依其门下。道教以老子为教主,推尊老子为儒家之师,佛教之祖,以压倒儒佛两家,以显示本教的源远流长与优势。由此可见三家的竞争之一斑。当然,竞争并非主要的方面,更多的是对话与相互交融。譬如有的道教宫观的楹联,其思想常常不分佛道,或者道儒佛的交融互补。如:“儒门释户道想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这是青岛永合宫联。全联典出王重阳的诗。王重阳在全真教时,力倡三教一家,宣扬三教合一。以道教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为道教全真教派的必修经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神光普照国泰民安”这是淄博碧霞元君行宫联。“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观念,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典出唐代韩愈所言:“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道法自然”典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提出了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四者相统一的“四大”思想,要求“道法自然”。可见,天人合一具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意蕴。“政通人和全存文明昌盛/万物有序就在道法自然”这是淄博玉清宫楹联。“道法自然”典出《老子》。“天地玄黄修道德/宇宙洪荒炼元神”这是青岛太清宫联。“天地玄黄”和“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的起始句。“峰抱三方鹤寿西迎/风送一面紫气东来”这是滨州长生观联。“紫气东来”典出《史记》。“鹤寿西迎”典出《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脱俗归真须向吾门求觉路/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这是青岛太平宫联。“脱俗归真”,“超凡入圣”典出《菜根谭》: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超圣境。让信徒摆脱世俗的利欲就可跻身名流,排除干扰、宁静心情的杂念就可超凡入圣。“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涵关”这是青岛华楼宫联。全联典出杜甫《秋兴八首》,意为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悠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济宁真武庙联。修辞方式为顶针与用典。上联讲,穷则思变化,变则思通融,通则思长久,久而久之则悠然以远。这行云流水般的语句,充满了老子的哲理思想,让人回味无穷。下联来自《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自然者,自然而然,也就是原本如此之意。

七、双关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或短语,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兼有两层意思。如:“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严第一山”这是泰安灵应宫联。“灵应”一层意思为神灵对黎民祈祷的反应,另一层意思为道观名称。

八、反问

反问,也称反诘,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而且语气更强烈。如:“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这是济宁关帝庙联。“英雄有几称夫子?”是赞颂关公能文能武可称夫子,给读者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

九、总分

总分,在楹联创作时,表达内容上既有总述,也有分述。如:“自然万籁涵虚静/在一中和道气清”这是泰山碧霞祠联。上联“自然万籁”为总述,“涵”、“虚”、“静”为分述。“在一中和”为总述,“道”、“气”、“清”为分述。

十、反复

反复,就是多次使用同一词或词组,这样可以强调和突出意义,加强语气和感情。如:“道道道德道德永存道德经/朝朝朝阳朝阳普照朝阳观”这是威海朝阳观联。上联中“道德”的使用两次,最后点出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下联中“朝阳”使用两次,最后道出宫观的名称“朝阳观”。此联为反复与嵌字的联用。

十一、比喻

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根据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如:“心境澄清随处皆是清风明月/仙云缥缈此间即为福地洞天”这是德州通明宫联。此联的修辞方法为暗喻,因心境澄清随处皆“是”清风明月,通明宫“为”福地洞天。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十二、夸张

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听读者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如:“吕祖普度三千界/慧眼能观九万洲”这是济南升阳观联。吕祖为吕洞宾是道教的神仙,三千界是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表现为道教与佛教的沟通与对话。“九万洲”故意言过其实,意为吕洞宾的慧眼看得宽广。

十三、映衬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对照。主要事物为本体,陪衬事物为衬体。其作用为表达委婉,本体鲜明。如:“祥云紫气神倦景/幽谷清泉道人家”这是济南峰云观联。祥瑞的云气,传说中神仙所驾的彩云。用“祥云紫气”烘托出幽谷清泉中的“道人家”。

十四、偏旁联

偏旁联,就是指为突出某一主题,利用同样的偏旁部首而撰作的楹联。如:“江河湖海清波浪/远近通达逍遥游”这是潍坊天妃宫联。上联所有字均带“氵”,下联所有字均带“辶”。这是渔家祈求吉祥,在形式上极具震撼力。

本文对宫观楹联修辞的探讨,主要是讨论修辞格的运用。因楹联本身就是对偶形式,楹联运用辞格,其本质就是对偶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这些楹联用简洁的语言,把道教深刻的义理深入浅出的阐释出来。通过楹联修辞的分析,能较好获得对道家哲学精神的理解。

猜你喜欢
道教楹联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孔府的年节楹联
道家道教研究
智者老子
我与楹联缘不浅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