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高良姜药名释义*

2020-01-10 21:34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根茎本草中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岭南特色中药高良姜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为药食同源之物。中医认为: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临床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泄泻[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高良姜”为其正名[2]。据考,“高良姜”一名涵义甚殊,其异名甚多,其药名含义各有千秋,本文就其各种称谓的由来进行释义,以飨读者。

高良姜正名释义

据文献研究表明,“高良姜”一名始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曰:“高良姜,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至于“高良郡”是何地?周景春引述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高良姜出于高凉,故名。”《中药商品知识》记载:“据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的一些学者考证,古代的高凉地区即现今广东高州、电白、吴川、茂名、阳春、阳江、恩平等地。”[3]与宋·苏颂《本草图经》所载“高良姜,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以及《药物出产辨》所载“产广东璎州各属为多”[4]相吻合。高凉地区又因何得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自古以来,高凉山(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管理区的高凉岭)是南粤名山,西汉至南朝时借助此山的称呼,在山下建立郡县,取名高凉郡(县)。可见,“高良姜”因地得名,地因山得名。

对于“姜”字的释义,《新编字典》记载:“(姜)①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味辣,常用作调味品,也可入药……②姓。”[5]《中国象形字大典》记载:“(姜字)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头戴羊角装饰物的女人形。与‘羌’字同源。稍后的金文及小篆……会意与‘羊’生活在一起的女人,或称‘牧羊女’。”[6]张章《说文解字》曰:“(姜)会意兼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写作‘美’……姜的本义为美,但此义现已消失。”[7]由此可知,“姜”字本义为像羊一样温顺的女人或表示美丽。“姜”的繁体字为“薑”,源于姜的功用。《常用汉字源流字典》载:“薑,形声,从艸,畺声,一种草本植物,根茎可作调料,近代俗字。《简化字表》把‘薑’简作‘姜’,采用同音代替。”[8]《中华探名典》认为:“古人认为食姜能抵御湿气,所以从畺(疆)。”[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按许慎《说文》,姜作‘’,云御湿之菜也;王安石《字说》云:‘薑能疆御百邪,故谓之薑。’”张章《说文解字》记载:“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7]《繁简字对照字典》还特别提出:“在繁体文本里,姜和薑是不同的字,姜字指姓氏时要用‘姜’。”[10]

高良姜异名释义

除正名之外,高良姜还有高凉姜[11],徐闻良姜[12],高州姜[13],广东良姜、广西良姜、海南良姜、台湾良姜[14],廉姜[15],山姜、南薑[16],蛮姜[11],雷州高良姜、儋州高良姜[17],海良姜[11],埋光乌药[18],马蹄良姜、大良姜、中良姜、小良姜[19],红豆蔻[11],比目连理花[18],佛手根[11],杜若[20],炒良姜、土炒良姜、吴萸炒良姜[21],酒高良姜[22],风姜[11],膏凉姜[18],膏良姜、理光乌药[23],嘎玛尔、乌兰嘎、噶玛尔、贺哈[24],草子真寒、星屙马、乌兰 -嘎、嘎玛日[25]等几十个异名。

1.产地、环境

《中药商品知识》记载:“(高良姜)其栽培品主产于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野生品主产于海南省的陵水、屯昌、儋县;广大惠阳地区的东莞一带也有分布。”[3]作为“十大广药”之一的高良姜,是广东省的道地药材。广东省虽多地均有高良姜栽培品,但以被誉为“高良姜之乡”的广东省徐闻县所产最为闻名。《品对联学中药》记载:“徐闻良姜,因其产于广东徐闻而得名。”[26]徐闻良姜享有“中国神姜王”之称,名甲天下。北宋·苏东坡有诗歌赞曰:“秦时明月汉时关,冠头岭上高良姜;香飘四季闻海内,本草遗风此处扬。”诗歌中提到的冠头岭正是位于徐闻县。《宋史》记载:“雷州……废徐闻、遂溪二县。元丰户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四。贡良姜。”提示雷州(主要指徐闻)所产的高良姜在宋时是朝廷贡品。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记载:“高良系广属郡,今志改名高州姜。”故又名高州姜。

《中药材加工》记载:“(高良姜)商品按产地分为广东良姜、广西良姜、台湾良姜、海南毛姜等四种。”[14]由于产地的不同,高良姜被赋予不同的称谓。《旧唐书》记载:“廉州本合州,武德四年曰越州,贞观八年更名。”廉州即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廉州镇。又《汉拉英对照中药材正名词典》记载:“(高良姜)广西、云南别名山姜,台湾名‘南薑’。”[16]故广西所产高良姜又名廉姜,台湾所产亦称‘南薑’。《大辞海·民族卷》记载:“蛮,亦称‘南蛮’,中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27]古高凉为蛮夷之地,故高良姜又名“蛮姜”[11]。因产地得名,还有出自广东雷州市的雷州高良姜[17]、海南儋县的詹州高良姜[17]、广东海康县的海良姜[11]。

高良姜喜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其性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喜明亮的光照,但又忌强光,据其生长环境和特性,高良姜又名“埋光乌药”[18]“山姜”[16]等。《西北地区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研究》记载:“高良姜喜湿润、忌强光直射。”[28]因其忌强光直射和根茎形似乌药故名埋光乌药。梁·陶弘景《名医别录》:“高良姜……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颂曰)(高良姜)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花。”又载:“(高良姜)叶如山姜。”高良姜又名山姜,与其生长环境或花、叶形态与山姜相似有关。

2.形态、颜色

由于高良姜的植物形态、外皮颜色不同,高良姜有不同的俗称。《药材资料汇编》记载:“一般色红质结多粉质,两端有圆形反口,称‘马蹄良姜’,亦称‘大良姜’,为佳品;只形较小者为‘中良姜’;条细长,外表为黑色斑疤,叫‘小良姜’,为次。”[19]故有马蹄良姜、大良姜、中良姜、小良姜等称谓。对于“马蹄良姜”[19]这一称谓,《中药材加工》还补充言:“市场上所售高良姜商品,以形状饱满、皮皱肉凸(俗称反口)、分枝少、粉性足、外皮色棕红、气芳香、味辛辣者为佳,此等佳品称为马蹄良姜。”[14]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多认为红豆蔻为高良姜,然二者为同属的不同植物,因加以区分。《新编中药志》记载:“大高良姜 Alpiniagalanga(L.)Willd.其果实称红豆蔻或红叩,根茎在云南等地亦有作高良姜药用,其根茎较高良姜粗大故称为大高良姜,但所含挥发油较少,香气较淡,药材质量较差。历史上亦曾作高良姜用,如《图经本草》在红豆蔻条说:‘其苗如芦,高一二尺,叶似姜,花作穗……结实如豆而红,即高良姜子。’”[29]据《新华本草纲要》记载:“(大良姜)本种果实在部分地区和本草典籍上混称为红豆蔻,功效同红豆蔻。”[30]历代医书多把大良姜之果当作“红豆蔻”,把红豆蔻的根茎当作大良姜,因此高良姜又称为“中良姜”,以示区别。这是大良姜、中良姜、小良姜称谓由来的另一个原因。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记载:“红豆蔻……有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入托兴,如比目连理云。”“连理”原指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如汉·班固《白虎通封禅》:“德至草木,朱草生,木连理。”高良姜又名比木连理花,主要源于其具备红豆蔻的每蕊心有两瓣相并、如同连理之形。《中国药材学》记载,佛手的枝根形态似高良姜的根茎,故得名佛手根[31]。佛手根并非佛手的根茎,佛手的根茎应为佛手柑根,应注意甄别。

历史上大高良姜、高良姜和杜若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混乱。《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记载:“有关高良姜与杜若,许多文献将《神农本草经》所载之‘杜若’与‘高良姜’相混。”[32]现代学者的主流观点为,杜若为姜科植物,与高良姜实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神农本经校注》记载:“《史记索隐》记载:‘杜若,茎叶如姜而有四七文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高良姜)形气与杜若相似。”又载:“杜若人无识者,今楚地山中时有之,山人亦呼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故高良姜因形态、气味,又名“杜若”。

3.炮制方法、功效

中药的炮制方法五花八门,炮制不仅使药物的功用、性味等发生变化,还使得中药的名称更加丰富多样。由于炮制方法不同,高良姜有诸如“炒良姜”[21]“土炒良姜”[21]“吴萸炒良姜”[21]“酒高良姜”[22]等称谓。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良姜……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常用中药处方名辨义》记载:“系良姜片经微炒入药者。”[21]又载:“亦有以陈壁土拌炒或吴萸煎汤炒后入药者,又各称为土炒良姜、吴萸炒良姜。”[21]叶定江等著《中药炮制学辞典》引《握灵本草》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用高良姜以酒洗七次焙研。”[22]

高良姜祛风散寒力强,《药性论》记载:“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冉雪峰本草讲义》记载:“(高良姜)……辛温暖脾胃而逐寒邪,则胃中冷逆自除,霍乱腹痛自愈矣……去风冷痹弱。”[33]故高良姜又名风姜。

4.音近传误、方言

因“膏”与“高”音同,“枫”与“风”音同,旧时人们将其混淆之。“埋”字和“理”字相似,传抄时容易误写。故高良姜又名“膏凉姜”[18]“膏良姜”[23]“理光乌药”[23]与“枫姜”。此外,程超寰《本草药名汇考》记载:“(高良姜)‘嘎玛尔’藏族;……‘乌兰嘎’蒙族,内蒙古;‘噶玛尔’藏族,西藏;‘贺哈’傣族,云南。”[24]《中国民族药志要》记载:“[傣药]贺哈……[哈尼药]草子真寒……[毛难药]星屙马……[藏药]嘎玛尔……[蒙药]乌兰-嘎,嘎玛日……”[25]上述诸多称谓应是不同民族对高良姜有不同叫法的读音所致。

从高良姜的药名考证可见,中药命名不仅独具艺术之美,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中药药名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其不仅是文字符号,也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明·卢子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谓:“古人命名立言,虽极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中药释名考证,知其者显得容易,不知者则很困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思想文化不尽相同,导致药名不能完全规范化。中药“异名同药”“同名异药”的现象颇多,如高良姜有红豆蔻、杜若、佛手根等异名,易让人混淆,误用其药。许多常见的草药名义不为人知,也给当代用药带来了颇多困扰和弊端。故对存疑的中药别名进行考究、整理、释义,不仅有助于用药规范化,使中医药爱好者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还有助于扩大岭南医药著作影响,宣传广东独具特色的岭南中医药文化。

猜你喜欢
根茎本草中药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从狗尾巴草到蝈蝈笼
培育流翔高钙根茎类蔬菜实用技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穿龙薯蓣根茎数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