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古代医药卫生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020-01-10 21:34海南医学院海口571199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医药卫生药材整理

海南医学院(海口,571199)

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海南无论是在气候、地理、物产,还是文化、民俗、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又与此地的医药、卫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使之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面貌。海南有得天独厚的宜居环境,宋代《方舆胜览》就记载琼州“乡邑多老人”[1]。海南春、夏气候潮湿、炎热,山区森林密布,地方史志中也有很多关于地方病及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海南有丰富且独特的药材资源,历代本草典籍都收录有大量海南特产药物。此外,尚有大量关于海南古代药物贸易、医学教育、卫生民俗等方面的记载散落在各类文献之中。由于孤悬海外,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医学发展相对滞后,海南医药卫生类地方文献长期以来乏人关注,更无专门针对这一主题的系统化整理。基于这一研究空白,笔者于2015年至2018年间对海南地方医药卫生相关古代文献进行了收集与整理。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内涵及外延,及其在时间、类型、体裁、馆藏地、内容门类上的分布概述此次整理的成果。

既往文献整理工作回溯

1949年以前我国并无针对海南医药卫生文献的专门整理,只是在历代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或“人物志”中会记载一些地方名人的医学著作。例如民国时期《琼山县志·艺文志》中的“子部”收录了琼山丘濬的3种医学著作,同一时期的《儋县志·艺文志》在整理苏轼诗、文时也收录了一些其在海南期间所作的医药学著作。1949年后,随着学术界对地方医学及地方文献的重视,一些地方文献目录、医学类书目开始对此类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例如《海南地方文献书目提要》《海南文献总目》都专设“医家类”子目,著录现存的海南医药古籍;《岭南医籍考》中的“方论类”“针灸类”“本草类”“医史类”书目亦收录丘濬、丘敦父子的四种医学著作。然而上述整理仅限于海南籍历史人物所著之医学文献,对于涉及海南古代医学教育、行政,药材贸易,地方病与传染病等诸多方面的文献目前并未有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内涵与外延

本研究中“海南”的地理范围为当代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海南省,包括海南本岛及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之陆地及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时间范围则按照史学上的定义,将“古代”界定为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时期。根据海南这一行政区划产生的相关史实,本类文献收集与整理在时间上的范围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象郡”至1840年。而依据文献的实际内容以及对史料延续性的兼顾,本类文献形成的实际起点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儋耳、珠崖二郡,止点则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内容上,“医药卫生”涵盖医、药学的学术理论、技术实践、教育普及、制度法律、产业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文化、习俗等。凡是能够反映上述内容的古代文献都被纳入收集、整理的范围。具体到海南地区,相关文献内容涉及特产药材及与之相关的经贸、贡赋,地方病与流行病疫情,医学教育与卫生行政,卫生风俗,医家及医著等诸多方面。

馆藏、文献体裁上的分布

调研及整理的结果显示,与海南医药卫生相关的古代文献共179种,其中存世者173种,亡佚者6种(其中一种有遗文3则)。所有文献均有国内馆藏且绝大部分都已数字化,其中1种(丘濬《群书钞方》)尚有台湾及日本馆藏。相关文献涵盖了正史、政书、类书、博物志、地理志、地方志、民族志、海防志、典故汇编、书目、文集、人物传记、笔记、诗、诗话、农书、园艺书、医药学专论及综合著作、报纸新闻、期刊文献等诸多类型及体裁。其中种数最多的为史志类文献,共81种,占比45.3%,包括正史、地方志、地理志、博物志、海防志、海关志、民族志、宗教志等子类;其次为医药类文献,共35种,占比20%,涵盖了本草典籍、生药学专著、药用植物研究、炮炙学专著、方书、疫病学专著、养生学专著、传染病学专著、医学期刊文献等子类;文人笔记20种,占比11.2%;政书9种,占比5%,涵盖法典、制度典籍、制度文献汇编、政治类书、官箴书;文集8种,占比4.5%;诗 6种,占比 3.4%;书目 4种,占比2.2%。另有单一药材研究专著2种,书信2种,人物传记2种,类书2种,游记2种,诗集、诗话、农学全书、园艺学专著、典故汇编、报纸新闻各1种。

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及其特征

海南古代医药卫生文献的形成时间迄自西汉,止于清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献的数量、体裁和内容上呈现不同的特征。①两汉时期的相关文献只有4种,包括3种正史,1种本草典籍,内容为海南设郡与当地物产(包括药材)的关系和对海南特产药材的早期记载。②六朝时期文献共16种,其中绝大部分为博物志,主要内容为对海南药用植物性状、功效的记载。③隋唐至五代文献共11种,体裁涵盖正史、典章、笔记、人物传记、诗、本草等,此时期开始出现贬谪官员及流寓人物记述海南药材、自然环境及地方病的文献。④宋代文献共39种,此时期文献的主体是各类地理志和苏轼等流、贬官员所作的笔记、诗词及书信,其中关于海南药材、卫生风俗、自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记载多基于作者亲身见闻,是珍贵的一手资料。由于宋代经济的发展,此时期文献中还出现了关于沉香、槟榔等药材贸易的记述。⑤元明两代文献共42种。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文献修自明代,其中较完整地保存了海南在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医事人员管理、药物贡赋等方面的制度史料。明代亦是古代海南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海南籍士人、医家所编、著的医学文献绝大部分成书于此时期。⑥清代文献共67种。该时期海南各州、县的方志成为记载医药卫生内容的主体,其中保留了大量且详细的流行病疫情史料和地方医学人物的传记。此外,还出现了外国传教士记载清末海南医药卫生状况的外文文献。

内容上的分布及其特征

前文已述,医药卫生类文献内涵广泛,本研究将其分为八类进行收集和整理,分别为:①记载海南特产药材产地、性状、应用、功效的古代文献;②记载海南药材贡赋、贸易的古代文献;③记载海南环境与医药卫生之关系(环境医学)的古代文献;④记载海南古代地方病及流行病疫情的文献;⑤记载海南医学教育、卫生行政的古代文献;⑥记载海南与医药卫生有关之风俗的古代文献;⑦记载海南医学人物的古代文献;⑧海南古代名人所编、著的医学文献。虽然上述门类与其他地区类似文献的分类基本一致,但基于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相关文献在具体内容上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现总结如下。

其一,海南古代医学发展相对落后,由宋至清有姓名传世的医学人物仅68位,按职业及社会身份划分,其中业医者42人,业儒或为官而旁通医者19人,道士知医者1人,不擅医然有与医药卫生相关之事迹者2人,习医而职业不详者5人。医家传记类文献数量较少且内容简略,大部分医家只存姓名、籍贯,有生平事迹存世者多为并不以医药为业的谪宦、流官、儒生及琼籍历史名人,如白玉蟾、苏轼、钟芳、丘濬等。

其二,海南丰富而独特的药材资源自古即为人瞩目,故历代方志、博物志、本草典籍中与之相关的记载为地方医药文献的大宗。在历代文献中明确记载产自海南的158种药材中,海南作为其唯一产地或主要产地的有58种,以槟榔、益智仁、高良姜、沉香等为代表。同时与特产药材相关的贡赋、产业、贸易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内容:自《汉书》始,历代正史、方志中均记载有中央政府征收或采买海南特产药材的名目,其中以槟榔、大腹皮、高良姜、玳瑁、沉香最为常见;而药材生产及贸易作为古代海南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记载相关内容的文献主要为《天香传》《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广东新语》等文人笔记及地理志,至清末随着我国政治制度和对外关系的改变,相关内容始见于海关志、海防志、口岸贸易报告等类型的文献。

其三,海南气候独特,地理位置特殊,加之传统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所以环境医学为古代地方文献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文献最早可溯及西汉贾捐之的《弃珠崖议》。海南在古代隶辖于广东,故方志中对于自然环境及地方病(如各类瘴病)的论述在早期多借鉴自岭南地方文献,如宋代李璆(曾贬谪广东)的《瘴疟论》就曾被广泛引用。而随着一系列官员贬谪海南,关于环境医学的实地考察开始出现,其中以苏轼的《记海南风土》、李光的《与杜秀才》为代表。而从明清海南府志及各州县志开始,海南与岭南其他地区,海南各州县之间气候、地理的差异性及其与居民健康的关系在地方文献中逐渐彰显。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还反映于涉及古代政治的文献,例如《宋史》中有两处涉及利用流贬海南打击政敌的记载[2];《康熙琼州府志》记录明代万历年间感恩县(今海南省东方市)曾因“岚瘴多疾,不服水土”迁移县治所在地[3];《道光琼州府志》则记录中央政府以环境因素在海南设置优待边疆官员的“烟瘴题调”职缺[4]。这些与环境医学相关的行政史料也是海南古代医药卫生文献的特色内容。

猜你喜欢
医药卫生药材整理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医药卫生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