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施工建造产业链下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控分析

2020-01-11 08:44李文文周雪梅张芸芸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成本管控装配式建筑

李文文 周雪梅 张芸芸

【摘要】装配式建造技术日趋成熟,体量日益增大,但从全产业链角度来讲,各项成本的管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施工成本和采购成本,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建造成本、彰显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值得深入研究。从目前来看,设计方式的优化、构件厂家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改进都是很大的管控空间。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建造产业链;成本管控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体量日益增大,各个地域对装配率的要求虽略有差异,但各省市对预制率的提高均有明确要求,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建设方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明显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建造成本过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装配式建造的成本分析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郭红燕[1]等人从研发环节、策划环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施工环节对装配式建筑的建筑成本进行了深入分析;李紅丽[2]等人对装配式建筑和纯现浇工程成本进行了对比和实证研究,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影响因素。

1、目前现状分析

1.1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现状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建立于不同功能主体的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各层级的有效协同融合形成动态的增值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主要基于建筑产业化的政策引导、生产全过程的供给关系、采购全过程的供给关系、现场作业的配合关系、后期的服务等。建筑产业化的形成,有一个核心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创造从建设方、供货方、施工方等角度的理解是不同的,建设方希望能够在保证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而供货方和施工方希望得到更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但根据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关系,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波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产能过剩、部分地区资源紧张,供给方不能及时供货、需方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仍存在,区域间为保证资源平衡所产生的超远距离运输,表面上是费用的增加,但更深层次的后果乃是导致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运行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给建筑工业化进程带来不利。

1.2装配式建筑成本现状

近些年,针对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以上海地区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5万㎡,全部采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预制率为41%,笔者就该项目使用装配整体式施工方式和传统的现浇方式进行比较,仅分析地上主体结构内。装配整体式施工方式和传统的现浇方式造价相差较为悬殊,部分地区价格悬殊较上海更悬殊,对建设方投资极为不利,所以在推进装配式建筑预制率的要求下,建设方采取被动式接受,以满足政策文件要求为目的,缺乏主动性。作为新型建筑模式,施工作业安全的高风险性、吊装作业的复杂性、部分技术的不成熟性等因素,也是导致目前施工成本较高的原因,与同等水平的其他相比,单价占比仍处于较高水平。

2、装配式建筑成本管控点分析

2.1深化设计环节

根据目前实际工程现状,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管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为业主方负责确定深化设计单位,提前开展深化设计工作,部分深化设计工作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第二类为业主方将深化设计工作交由施工总承包方负责。第一类方式下,深化设计单位可较早开始深化设计工作,为后期PC采购招标和施工分包单位的确定保证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但业主方对深化设计质量承担主要责任,施工过程中如出现变更,需业主方协调设计方相关变更工作,问题处理程序繁琐,效率较低;第二类方式下,深化设计工作相对开始较晚,对后期PC采购招标和施工分包单位的确定时间压力较大,业主不需对深化设计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出现问题承包方将直接与设计方联系解决,问题处理效率较高。

2.2采购环节

预制构件的采购费用主要由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机具使用费、模具摊销费)、措施费(安全生产费、运输费、成品保护费、试验检验费、其他费用)、管理费、规费和税金。直接费需要深化设计阶段对构件进行优化,措施费在采购环节应着重考虑运输距离,目前跨省(仅限江浙沪区域)的运输单价费用约为280~300元/m3,省(市)内的运输单价费用约为110~150元/m3,运输费用相差较大。选择构件厂时,在保证构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距离较近的构件生产单位,既可以降低运输费用,也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成品保护费用和潜在的质量修补费用。以上海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预制构件总量约2.5万m3,以南通的构件厂和上海本地的构件厂相比,运输费用相差约400万元。

2.3施工环节

装配式建筑单体从目前的常规施工方法来看,假体的搭设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架搭设方式,据笔者了解,立杆的间距和水平杆、剪刀撑的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设置方法,材料用量与搭设工艺未有创新,成本优势未能体现。装配式建筑应该依据自身特有的预制剪力墙、预制柱、叠合梁、叠合楼板等预制构件形成的半稳定体系,采用新的技术方法,采用临时支撑结构替代传统的支撑体系,从节约材料、提高施工效率、提升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角度,实现高效施工,同时也能够实现成本管控。采用型钢牛腿支撑体系替代传统满堂架支撑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梁柱节点处,采用较大型钢牛腿支撑,通过预制柱处预埋螺栓,将型钢牛腿与预制柱可靠连接,预制梁落于型钢牛腿上,形成可靠的梁柱支撑体系;同理,在预制梁上预埋螺栓,通过小型钢牛腿与预制梁可靠连接,将叠合板落座于小型钢牛腿上,形成可靠的梁板支撑体系。通过梁柱支撑体系、梁板支撑体系,将整个结构支撑体系形成整体,既提升了现场的施工工效,又极大程度的节约了材料用量。型钢牛腿的多次周转使用,据初步估算,成本降低率可达40%以上。

3、管控建议

我国装配式发展将是一个长远的进程,也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本的影响因素日益凸显,如何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是装配式建筑能够快速发展的有效驱动,基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发展分析,提出如下成本管控建议。

(1)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数字化管控。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繁杂、分支体系庞大、参与企业多元化,目前整体的产业资源融合性不足,生产、采购、施工等各方应充分利用物联网、RFID系统、BIM技术,快速形成具有匹配性和相容性的统一管理平台,降低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成本。

(2)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精细化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管理归根就是产业链的全过程管理,为有效推动建筑产业化进程,更大程度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精细化管理应该融入于招标、生产、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通过全方位的精细化管控,极大程度减少资源投入量、人工量、机械使用量等,从而有效降低综合成本。

结语: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大力发展,已逐渐成熟和完善,随着各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出台,建筑工业化进程将再次迎来发展高峰,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也将得到更加完美的融合和提升,成本管控也将由之前的粗放型逐步向精细化管控迈进,资金的高效利用、项目的全面增值、产业链的全方位服务终将成为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必将成为装配式建筑高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郭红燕,李胜强,何勇毅.基于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控分析[N].广州: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0(30)

[2]李红丽,耿博慧,齐宝库,等.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13(9),102-105

猜你喜欢
成本管控装配式建筑
浅议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对策
建筑工业化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浅议绿色羊舍的建设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控的措施
企业成本管控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讨
转轨中的国有企业车辆改革方案研究
浅析房地产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物流企业成本管控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