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以温防大疫的中医理论探析

2020-01-13 01:02孙婷婷白晓红潘曌曌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6期
关键词:疫毒灸法艾灸

孙婷婷,白晓红,潘曌曌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11003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在武汉市暴发流行,并迅速扩散至我国各地,鉴于本病的流行性及强烈的传染性,被定为乙类传染病,采用甲类防治方案应对[1]。根据其发病特征,当属中医“疫毒”范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控制疫情着眼点不仅是确诊病例和疑似人群,更应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想对策,尤其需对广大民众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增强体质,降低被疫毒感染的几率。灸法防治瘟疫已有上千年历史,历代医家在防治疫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灸法集预防与治疗于一身,成本较低,易于普及,可利用人体自身正气防治疾病[2]。本文试从灸法防治的源流、COVID-19发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艾灸的特定选穴、灸法的现代医学研究等方面探讨灸法防治疫毒的理论依据。

1 灸法防治疫毒的理论源流

灸法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在人体皮表腧穴、经络或病部以温热性刺激灼烧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3]。灸法防病保健历史悠久,“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灸法保健法已在我国使用数千年。《针灸聚英》载:“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描述了未生病而先以针灸预防之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灸法的功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艾叶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灸百病”“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即灸法既可治疗寒热虚实之证,又可调脏腑阴阳,祛除痈疡肿毒,适用于急危重症的治疗,还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保健作用。

回顾古今,中医防治传染性疾病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其中灸法防治瘟疫已有上千年历史,晋唐医家崇尚以灸防疫,以灸协助五脏生克制化,调整阴阳平衡,最早提出将保健灸法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中,在疫情暴发的时间和地区及时给予适当的灸法干预,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蔓延,如《范东阳杂药方》曰:“凡得霍乱,灸之或时虽瘥,终无死忧。”《扁鹊心书》也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南北朝时期以艾防疫的方法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肘后备急方·卷二·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曰:“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均说明古代医家运用灸法防治疫毒的认知。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有学者提出利用艾灸进行防治,但并未得到推广[4]。研究表明,灸法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加机体抵抗力,降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率[5]。COVID-19疫情暴发后,已有多家医院使用灸法防治疫情。

2 COVID-19的病因病机特点

COVID-19是以发热为主的乙类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域性等致病特点,属于中医“疫病”“疫毒”等范畴。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述:“瘟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吴又可《温疫论》记载:“疫者,感天行之疠气。”明确指出疫毒发生的基本病因主要责之于疫疠之气。有研究分析,因疫情暴发地多阴雨,其外在环境呈现“湿”象,故将COVID-19的病因归为“湿毒疫”[6-7]。《伤寒溯源集》曰:“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从临床表现观察,COVID-19病位在肺,与肝、脾、胃相关,疫气身兼风温湿三邪之性,湿邪为主;所犯脏腑以肺为首,次则脾、胃与肝,易感人群以肺脾气虚、痰湿蕴盛者为主,次者肝气失调、素体羸弱较多[8]。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明确表明肺为先受侵之脏。《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肺气虚弱者,卫外不固,易发风温类似证候;脾虚者,运化水气无力,湿浊内生,湿性黏腻重浊,好发湿温类似证。肺脾同属太阴,手足相传,可以出现风邪犯肺和湿浊中阻并见之证。肝主疏泄,若常年气机郁滞之人,其木太过,木火刑金,强势乘脾,肺气无制,发病则成风温兼湿化燥证或湿温郁火之证;病至危重,逆传心包,动风耗血,危必及肾,危害生命。

周铭心[9]根据五运六气运行状况推演结果提出,此次疫情发于己亥岁末之鄂,推测今年岁半而过当衰减而灭。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分析,疫气为本次疫病发生的外因,而人体脏腑之气不充分、不均衡是疫病发生的内因。如《金匮真言论》所言:“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因此,若人体五脏安和,体魄强健,则不易侵染疫气。《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倘若发病,病情亦轻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灸法可治疗经络、体表病证,又可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祛除痈疡肿毒。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调整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良性和双向调节的作用[10]。此外,考虑本次疫情播散面积较广,应重视扶正祛邪,通过灸法调动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且艾灸疗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可全民普及应用。

3 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艾灸特定选穴效用

COVID-19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1],亦可通过接触传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干咳、乏力、头痛,少数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伴或不伴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重病者多在病程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症状。从中医理论分析,其发病特点符合湿温疫病,病机特点为湿、毒、痰、虚。感染初期感受疫毒之气,病位在上焦膜原,耗损正气,重者湿邪化热,热毒闭肺,常见气营两燔、内闭外脱等危重证,恢复期病情渐愈,邪去正虚,常见脾肺气虚或气阴两虚等证。疾病潜伏期中位数3 d,最长可达24 d,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因此,在防治调控中更应针对性地选择施灸方式及选穴配伍。

此次疫情以发热者居多,灸法亦可为,正如《理瀹骈文》云:“灸法治热证,一来得热则行,二来以热引热,使热外出。”[11]施以灸法疏通运行体内淤滞之热邪,借热力引火热之邪外达肌表,从而“开门逐贼,顺气行舟”。大热耗气伤津,气随津脱,灸丹田补阳以养阴,即《丹溪心法》所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灸法还有散火祛痰、养阴清热、益气生津之功,且热者灸量宜少,阴虚者火力宜微。若胸中满闷、烦热者可灸心俞穴,以清热化湿通腑。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载:“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小儿减之。”以灸法治心实热可宣泄实热,除胀消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俞穴为肺之背俞穴,是灸治肺病要穴,主治咳嗽气喘、鼻塞不通、胸满吐血、潮热盗汗等,与肺痿(肺纤维化)症状十分相应。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肺俞穴可调整支气管平滑肌功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通气量。膏肓穴属膀胱经大穴,孙思邈赞“膏肓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上气咳逆”,有益气补虚、理肺平喘的功效。大椎穴为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能振奋全身阳气,调节气血,对机体有强身、补虚培元作用,发热时灸此穴可疏通经络,解表退热,正如《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临证辨析,合理选穴配伍可明显改善COVID-19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此适用于预防或恢复期虚证,也可进行瘢痕灸、隔姜灸。

《备急千金要方》云:“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正气与邪气相对立的,是机体抵御外邪侵袭和感邪后祛邪外出的关键,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调理气血脏腑,阴平阳秘,为防治上策。此外,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感染。《扁鹊心书》载:“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命门、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已。”提出灸命门、关元穴以调和气血,延年益寿。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历代文献对其临床应用均有记载,《外台秘要》提出:“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为长寿之灸。”《通玄指要赋》载:“三里却五劳之羸瘦。”《针灸大成》提出灸足三里“上、中、下部疾,无所不治”,说明灸足三里穴不仅对本经循行疾病、脏腑疾病、外伤杂病具有治疗作用,还有健脾强身作用。艾灸神阙穴能激发人体的元神和元气。

4 灸法防治COVID-19的现代作用机制分析

灸法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机制离不开经络学说[12]。灸法作用于机体的腧穴或病变部位,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通调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功效,以恢复物质代谢、功能平衡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生成物产生局部生物物理、化学的调节与中枢机制的双重综合作用,进而激发全身免疫反应,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达到治疗作用[13]。

4.1 灸法的退热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通过灸法的热刺激可使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通透性增强,促进体表散热;另外,灸法产生的红外线可直接作用于致热源,使其活性降低,弱化对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实现退热作用[14]。

4.2 灸法的抗病毒作用 COVID-19患者的高敏感性炎症因子水平在体内异常升高。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艾叶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较为突出[15]。灸法还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加速抗体形成,促进细胞吞噬功能,加强机体自身防御功能[16]。闫怀士等[17]以灸法配合病毒唑与单纯病毒唑对照,观察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的作用,研究表明灸法加病毒唑组疗法可有效对抗流感病毒,降低小鼠肺病变的程度,这也为灸法的抗病毒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3 灸法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调整机体免疫平衡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根本,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一致。研究表明,灸疗能够促进T细胞的转化功能,增加人体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活性,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明显上升,调节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损伤修复能力[18]。另外,温灸的热辐射作用可补充人体细胞代谢、免疫功能所需的能量,缓慢持久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增强自身免疫力[19]。

5 小结

综上所述,纵观历代医家关于灸法的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灸法通过烧灼艾叶或其他中药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起到引热外达、清化湿热、温经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气血、脏腑、阴阳、免疫功能的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此法操作简便,费用较低,适合在疫情期间推广,还可以防治疫毒、改善COVID-19患者的部分症状,但其疗效及对COVID-19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疫毒灸法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艾灸保健知多少
惊闻疫毒(新韵)
从“寒湿疫毒”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两手
婆婆迷上了艾灸
夏天怎么做艾灸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