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探析※

2020-01-13 01:02智雪峰高丽萍郝志坚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火情志胃肠道

谭 宝,张 洁,智雪峰,成 欣,高丽萍,郝志坚

(1.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12;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030001;3.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身疾病。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可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失调,脏腑气血失调又可引起情志失调,可见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直接影响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景岳全书》云:“脾胃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欲食寒暑更多也。”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病种繁多,发病率高,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情志因素是目前临床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1],本文主要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

1 中医“形神一体”观与现代“心身医学”关系

中医认为“形”与“神”为辩证统一的整体。从人体整体角度来看,机体为形,生命活动为神;从人体局部组织、器官来看,脏器为形,功能为神。“形”与“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言:“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现代心身医学不断发展,其本质与中医的“形神一体”观相契合。

2 情志因素对脾胃病影响的中医认识及研究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提示情志因素与脏腑形体活动有关。笔者对《中医内科学》[2]脾胃系病证进行总结,发现多种脾胃病与情志因素有关,如胃痛、痞满、呕吐、噎膈、呃逆、腹痛、泄泻、便秘等,且情志因素影响五脏,五脏致病均可累及脾胃。

易思伤脾,忧思过度,内伤脾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提示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脾主意与思”。《类经》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若意有所着,思有所伤,劳倦过度,则脾神散失矣。”《医学刍言》言:“内伤七情……思虑皆伤脾,食少劳怠,无力便溏。”提示思虑过度,耗伤脾神,而发脾胃诸疾。

易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克土,肝胃(脾)失和,发为胃痛;或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发呕吐;或气逆动膈,发为呃逆;或“暴触怒气,两胁先痛而后入腹”,发为腹痛;或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而发泄泻。如《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灵枢·病传》言:“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

易喜伤心,母病及子,心脾两虚。五志化火,资助心火,母病及子,心火偏亢致脾虚。《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言:“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情志不调,耗伤肾之元气,不制心火,心火偏亢,母病及子,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而发脾胃诸疾。

易忧伤肺,悲则气消,子病及母。《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脾、胃共同参与饮食水谷精微物质的运化和输布,肺、脾共同调节水液的平衡。悲忧伤肺,肺失肃降,子病及母,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为痞为泄;肺失肃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

易恐伤肾,脾肾相滋,肾虚及脾。《景岳全书·反胃》言:“苦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因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故也。”指出肾阳虚而发反胃。又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指出肾阳虚不能暖脾土,而发为五更泄。《医学正传·秘结》:“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燥结之证。”指出便秘与肾的关系。

《脾胃盛衰论》言:“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可见脾胃与七情的关系。

3 情志因素导致脾胃病的西医认识及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情志因素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密切联系,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人体存在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双向交通联系的脑-肠轴系统。

神经传导方面的研究表明,胃肠道神经元密集,由中枢神经系统(CNS)、肠神经系统(ENS)和自主神经系统(ANS)共同支配。其中,CNS由脑内的各级中枢和脊髓接收体内外传入的信息,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将信息传递到胃肠道内靶细胞,从而调节胃肠道黏膜、平滑肌、血管和腺体[3-4];ENS在调节胃肠道中起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分布在整个消化道壁内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联系胃肠道功能活动,如胃肠道收缩和舒张运动及分泌功能等,故有“肠脑”之称[3-4];ANS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胃肠运动、传输腔内容物及促进黏膜血流,从而影响胃肠功能[5]。

内分泌调节方面的研究表明,脑肠肽是胃肠道和脑中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可通过内分泌、神经分泌和旁分泌的作用,调节胃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6]。吴中平等[7]观察枳术宽中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发现枳术宽中胶囊能够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排空,提高胃动素水平,降低胃泌素水平。李晓红等[8]以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方法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并以逍遥散进行干预,观察肝郁脾虚证大鼠5-羟色胺(5-HT)与其受体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5-HT及其受体亚型是肝郁脾虚证的重要物质基础,逍遥散通过脑-肠轴途径影响5-HT及其受体亚型的表达。

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人体在紧张、焦虑、激动、愤怒时,胃液分泌量增加,从而使胃酸、胃蛋白量增加,胃蠕动加快,其主要与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内分泌系统有关。愤怒、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血液中皮质激素升高,引起肝动脉强烈收缩,导致肝脏血量减少,即“肝不藏血”。同时,引发下丘脑功能障碍,使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改变,导致胃液分泌异常,造成胃肠功能或结构的病变,与中医“肝气犯脾”“肝胃不和”的病理相契合。

4 中药防治情志失调型脾胃病

肝脾(胃)不和:易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症见腹痛、腹胀,嗳气频作者,治宜疏肝理气、畅通气机,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失条达,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两胁作痛,口燥咽干,神疲食少者,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方选逍遥散加减。若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而发腹痛泄泻者,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方选痛泻要方加减。

脾肾两虚: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肾相滋,易恐伤肾,久则及脾。《医方集解》言:“盖久泻皆由于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则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指出肾阳虚不能暖脾土。脾肾阳虚则表现为五更泄泻,治以补肾健脾,方选四神丸加减。

心脾两虚:心火亢盛,阴血必耗,久之心血不足,母病及子,心脾两虚,症见心悸,怔忡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治以养心宁神、健脾益气,方选归脾汤加减。

5 心身调理防治脾胃病

《理瀹骈文》曰:“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因此,在临床中,应适当加入疏肝理气的药物,或联合西药对症治疗;或配合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要重视心理疏导,针对与情志相关的脾胃病应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酌情开导教育,促进其心身健康发展;同时配合移精变气、修身养性、情志相胜、气功等中医特色心理疗法,此外,音乐作为心身并调的特殊疗法,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9],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

6 小结

我国是心身医学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医研究心身医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独特优势。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国的中医学寻找智慧[10],中医学对世界心身医学有重要价值。本文从中医、西医角度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认为临床诊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中应注意调畅情志,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猜你喜欢
心火情志胃肠道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