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辨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探析∗

2020-01-14 07:03杨仁义陈思肴刘峻呈彭岚玉周德生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6期
关键词:顺气中风病良方

康 蕾 杨仁义 陈思肴 刘峻呈 彭岚玉 周德生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简称《奇效良方》),由明代董宿撰录,方贤等在其基础上续补修订而成。二者为明代(1436~1449年)太医院院使,董宿广泛收集医方,初撰《试效神圣保命方》10卷,方贤与杨文翰又在董宿初稿上续补修订,更名为《奇效良方》。《奇效良方》正文69卷,64门,每门若干病证,每病有理有方有药,共载方7000余首,继承《黄帝内经》《难经》之精华,汇聚明代前之病、证、论,收集内、外、妇、儿、骨、五官等多种疾病治疗经验。笔者仔细研读《奇效良方·风门》[1]记载的内容,特将其辨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初步总结如下。

1 中风病渊源及《奇效良方》之中风病学术思想

“中风”一词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唐宋以前医家以“外风”立论,认为风邪外袭是导致中风的直接原因[2];金元时期医家以“内风”阐述,认为情志内伤、脏腑虚损、气虚血瘀、血虚有痰是引起中风的原因;明清时期,张景岳提出“非风”的学术概念,认为中风病因为“内伤积损颓败”,本质表里俱虚,治法当以培补元气为主[3]。《奇效良方》提到的中风包括“外风”“内风”及“非风”,属于广义的中风,将各种原因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口噤不开、风湿诸痹等症状均归于中风范畴。

1.1 秉承八风之意

八风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之“上古天真论”“金匮真言论”“脉要精微论”及《灵枢经》之“九宫八风”“官能”“岁露论”诸篇中多有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篇》[4]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以为经风”。按病种分类将中风为八风:偏风、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风中五脏六腑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至头目发为脑风、目风,酒后中风为漏风,入房汗出漏风为内风,沐浴中风为首风,风中日久侵犯胃肠则为肠风飧泄,风袭腠理则为泄风。风邪轻扬开泄,易袭头面部、体表等阳性部位,进而侵犯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也可因正气亏虚,风邪走窜不定,无孔不入而致病。《灵枢经·九宫八风》将八风分为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类比推衍中风病,八风所伤脏腑不同,君者肾,肝者相,肺者将,脾胃者吏,心者百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化内风,发为中风[5]。《奇效良方》以《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述八风为本,解释了饮酒中风(漏风),病机为身热懈惰,汗出少气,酒为阳邪入胃,与脾胃水谷之气相搏,热盛胶结,阳气泄,腠理疏,风邪以中之,其证似风懿,以祛风至宝丹、星香汤、天竺黄丸等清解,消痰,祛风。此外,将内风称为劳风,指出内风因房劳虚损、真气内亏、风邪入侵所致,可见面赤如妆、发直吐沫、昏不知人、口开眼合、鼻鼾手撒、遗尿失禁等,是不治之象。《奇效良方》秉承《黄帝内经》八风之意,强调漏风、内风的治法,描述八风致病具有复杂性、紧密性、关联性、兼杂性的特点。

1.2 遵循四风之旨

《备急千金要方》[6]引岐伯之治中风大法,以四风论治,四风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治以“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推崇汗法,以续命汤为先导治疗中风。《奇效良方》继承孙思邈学术思想,遵循四风之旨。偏枯,以半身不遂为主症,言语、神智没有改变,病在腠理,乃外感风邪所致肌肉萎废不用且痛,属于中经络层面。风痱,以四肢不收、身无疼痛为主症,四肢瘫痿无力,如智乱不明显,尚存在语言能力,则为可治;如不能言语,伴明显精神症状,则不可治,根据其发病机制推测风痱相当于中风先兆,经积极治疗可愈,治疗不及时病情恶化则为难治。风懿,以奄忽不知人为主症,发病急骤,神智丧失,舌强不能语,喉中痰浊梗阻感,其病在脏腑,类似于出血性中风,多为痰火生风所致。风痹,主要表现在肢体麻木不仁,筋骨痿弱,脉浮而缓。从疾病发展阶段来看,偏枯、风痱当属于中经络的层面,风懿当属于中脏腑的层面,风痹则归属痹证范畴[7]。

1.3 坚持五脏辨证

根据五脏的病理生理特性,《奇效良方》将中风按脏腑定位分为: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中风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千金方》将五脏中风的学术理念加以完善,《奇效良方》继承五脏中风的学术思想并单独列章节进行阐述。《奇效良方》中提到,肝脏中风者,筋脉拘急,四肢不收;心风者,面赤舌强,心神颠倒,手足心热,忪悸汗出,但偃卧;脾风之状,神思如醉,多汗恶风,身体怠堕,肌肤不仁,不嗜食,面色微黄,脉浮缓;肺脏中风者,腠理失疏,正虚邪入,语声嘶塞,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脉浮弦;肾风者,精神昏愦,肌色黧黑,踞而腰疼,两耳虚鸣,面肿骨疼,隐曲不利。五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之间具有独特的关联性,五脏气血精微上荣于脑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中风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8]。中风内因责之脏腑虚损,因此基于五脏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五脏与中风之间的关联性,追根溯源,明确责任脏腑,强调了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奇效良方》传承五脏辨证理论,收集创制新方,正治肝、心、脾、肺、肾五脏之中风。辨证论治方剂如下:1)肝脏中风,选择犀角散、薏苡仁散、牛黄散、决明子丸、射干汤;2)心脏中风,选择麻黄散、茯神散、加味牛黄散、远志汤、犀角散、朱砂丸、石斛酒;3)脾脏中风,选择独活散、白术汤、细辛散、防风散、羚羊角丸、天麻丸;4)肺脏中风,选择五味子汤、独活散、麻黄散;5)肾脏中风,选择独活散、萆薢散、天雄散、天麻丸、吴茱萸丸、狗脊丸、黄芪丸、万灵丸。其中麻黄散治心脏中风与肺脏中风,中心脏者加远志、茯神、桂心,偏治虚寒颤,心惊掣悸,语声混浊,风邪入心经;中肺脏者加石菖蒲、桑白皮、炮附子、白花蛇舌草,偏治心胸气促,项背强硬,肌肤不仁者。独活散治脾脏中风与肾脏中风,中脾脏者加沙参、半夏、旋覆花,偏治胸满痰涎,言语謇涩者;中肾脏者加当归、牛膝、菖蒲、萆薢,偏治腰脊疼痛,四肢冷痹沉重者。《奇效良方》治中风既继承了传统的五脏辨证体系,又推崇同病异治,异证同方的新理念。

1.4 中风与中气的异同

中风与中气临床表现相似,都与情志相关,可出现言语神志错乱症状,需加以鉴别。《证治准绳·杂病》[9]提到“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七情皆能为中,因怒而中者尤多”。中气属于类中风的一种,七情内伤占主导因素,病机为气血阴阳逆乱,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可出现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症状,与中风极为相似,中气实证责之肝脏,虚证与肺脾相关。中风发病机制复杂,外邪侵袭、五志过极、房劳虚损、过食肥甘均可诱发中风,正气虚损、脏腑失和、气血逆乱为其内因,风、火、痰、瘀、虚是主要病理因素,病位在脑,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等特征性表现。《奇效良方》针对中风中气之异同论述详细:1)中风中气之相同者,病因皆与情志不畅、气机逆乱相关;症状为言语謇涩,涎潮昏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治疗均当先顺气;2)中风中气之不同者,中风脉浮盛而弦数,或浮而洪,风证通治方临证施治;中气脉沉而伏,气多风少者,苏合香丸姜汁磨化;3)提出若中气妄用疏风泄气之药,则伤脾气,散真气,寒气暴逆,虚邪愈作,误人性命。所以在治疗中风时,当先据其病因及脉象,辨明中风、中气,随症选方,此为《奇效良方》辨中风之特色思想。

2 中风病治疗特色

《奇效良方》认为风证多端,所感各异,当临证详辨,察其脉形,审其兼变而治之,不可拘泥于治风。其治则治法可概括为:风以散之,寒以温之,实以竭之,虚以补之,热以凉之,痰以越之。

2.1 气风同治,顺气为先

《奇效良方·风门》风证通治方共27首,总结其用药规律,除去调和药性之甘草(18次),用药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防风(17次),川芎(13次),人参(9次),羌活、白术、芍药(各8次),茯苓、黄芩、荆芥(各7次),白芷、当归、胆南星、附子、石膏、细辛、薄荷(各6次),麻黄、桔梗(各5次),陈皮、肉桂、独活、大黄(各4次)等。发现风证通治方中除应用了大量的祛风药,还配以行气化痰药物,如陈皮、枳实、青皮、枳壳、乌药、木香、檀香、甘松等。气机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10],“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中风基本病机[11]。中风与风邪密切相关,风邪善行数变,走窜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故调气当为中风首要治法,气机通,则气血津液畅于脏腑经络,皮肤腠理开合有度,风邪乃去。

《奇效良方》基于中风中气之异同,提出中风病当气风同治、顺气为先的新思想,顺气散类方可作为其代表方剂。八味顺气散,由人参、白术、茯苓、青皮、陈皮、白芷、乌药各1钱半,甘草七分半组成。此方由四君子汤化裁,在治风需顾护胃气的指导思想下,加陈皮理气健脾,青皮疏肝破气,乌药行气止痛,白芷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顺气为主,辅以疏风之白芷增强顺气功效。乌药顺气散在八味顺气散的基础上做了调整,由乌药、陈皮、麻黄、白僵蚕、川芎、枳壳、甘草、桔梗、白芷、干姜组成,治疗中风痹证宜先服此药以疏通气道,然后随证投以风药,主治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麻木,手足瘫痪,言语謇涩。顺风匀气散治中风中气证,此因情志内伤所致,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脉沉而伏或浮盛弦数洪,由白术、天麻、沉香、白芷、青皮、甘草、人参、乌药、紫苏子、木瓜组成。顺气散类方充分体现了气风同治、顺气为先的指导思想,为治疗中风病的治疗提供了特色思路。

2.2 开窍涤痰,自创新方

《奇效良方·风门》共载方200余首,收录大量名方,如排风汤治中风邪入五脏;省风汤治卒急中风,一切风证可服之;大醒风汤治中风痰涎壅盛;大防风汤祛风顺气,活血壮筋,又治痛风后脚痛缓弱或二膝肿痛;消风散治诸风上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并治之;三生饮治卒中风,痰厥气厥等,为治疗中风病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奇效良方》十分重视从痰论治中风的指导思想,善用化痰药物,自创新方涤痰汤(胆南星、半夏各7.5 g,石菖蒲、人参各3 g,枳实、茯苓各6 g,橘红4.5 g,竹茹2.1 g,甘草1.5 g),成为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的代表方剂。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行气化痰;枳实破气消痰;胆南星、竹茹清火化痰;石菖蒲化痰开窍;茯苓利湿化痰,与人参、甘草合用,益气健脾,则气血生化有源;全方共奏化痰开窍、益气扶正之效。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左升右降,对调畅全身气机及津液输布有着重要的作用。中风发病,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则出现“木火刑金”或“木旺侮金”的局面,肝气有余而化火,灼伤肺津,炼液为痰,痰热互结或痰瘀互结,迫血妄行或瘀阻脑络,发为中风。涤痰汤自成方以来,其剂型有汤、丸、散,加减应用广泛,远远超过《奇效良方》所载的治疗范围[12]。现代研究证明,涤痰汤不仅适用于中风、抑郁、痴呆、失眠、癫痫等神经内科疾病[13],也在冠心病、肺部疾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凡痰浊闭阻、气机失畅所致的疾病均适用于此方。

2.3 风病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之病情,知治之大体也”,《奇效良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总则,贯穿因时因地因人观,结合药物、针刺、导引、砭石等多疗法,杂合最佳治法,以获得较好疗效。

2.3.1 内服为主 中药应用于临床时需制成各种剂型,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发挥疗效[14]。我国对中药剂型的研究历史久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汤、丸、散、膏、丹、酒六种剂型的用法、制法以及适应证[15]。《奇效良方·风门》共记载丸剂91首,汤剂44首,酒剂16首,丹剂9首,膏剂8首,详细阐述药物剂型的制作工艺和服药方法,强调内服法。除温水、温酒、盐汤、薄荷汤、薄荷酒、豆淋酒、葱白酒、竹叶汤、荆芥汤、粳米汤、生姜汤等常见送服方法外,另提到了几种特殊的方法,如脑麝祛风丸以小续命汤送服,牛黄定志丸以荆芥人参汤送服,五胆丸以磨刀水调服,石菖蒲丸以人参汤送服,轻脚丸以木瓜汤送服,四白丹以愈风汤送下,加味牛黄散以麦门冬汤调下,通关散以菖蒲于末时著舌根下,三圣散与梨汁相和调下,远志汤以小麦汤调下。并形象描述了丸剂的形态大小,如梧桐子大,如绿豆大,如鸡头大,如小豆大,如弹子大,如樱桃大,如酸枣大。中风病者,服法不同,疗效各异,虽在临床中需进一步验证,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现代治疗中风病做出了新方案。

2.3.2 重视外治 《奇效良方》治中风病,除强调内服法外,亦重视外治法的运用。中风口眼歪斜者,以桂心用酒煮汁或针刺鳝鱼头上血或皂角膏,左歪涂右,右歪涂左;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用蒜泥涂合谷穴,右歪左贴;取蜘蛛网丝,摩缓侧颊车上及耳前;以萆薢膏,左患安右,右患安左,于劳宫穴;用衣中白鱼摩缓侧,若患急边缓边皆有病,先摩缓边,次摩急边;以芦筒子一头刺于耳内,四面密封,一头以艾灸之,患右灸左,患左灸右。治中风言语不能者,以黄芪、防风煮汤,置床下薰之。治中风倒地,牙关紧急,人事昏沉者,以搐鼻通天散,芦筒纳药,吹入鼻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理瀹骈文》[16]指出内外治法的理法方药存在一致性,强调内外同治,外治当求其本,明阴阳,识脏腑。内外同治也是《奇效良方》治疗特色之一,内外兼顾,则气血通调,阴平阳秘,脏腑平和。

2.3.3 灸五脏腧穴,独具特色 《奇效良方》重视灸五脏腧穴,提出治五脏中风,当急灸五脏腧穴百壮的治疗特色,并重视五脏中风之疾病预后。肝经受病,目下青黄色可治,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黄一白者不可治;心经受病,唇色正赤尚尤可治,若青黄不定,面色瞠瞠战栗动者,不可治;脾经受病可见腹满,通身黄色,口吐咸水,若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肺经受病,可见其鼻两边,下至于口,上至于眉为白色,若色黄,其肺已伤,化而为血,不可治,若撮空指地,拈衣摸床,数日必死矣。根据五脏中风的学术思想,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灸五脏腧穴,为中风病的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途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的多元化。

3 结语

《奇效良方》记载的中风泛指风邪入侵人体所致的各种疾病。本书对中风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秉承八风(偏风、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之意,遵循四风(偏枯、风痱、风懿、风痹)之旨,坚持五脏辨证(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治疗上,当临证详辨,审其兼变,区别中风与中气,提出了气风同治、顺气为先的新思想;收录大量名方,自创新方涤痰汤;认为风病须杂合以治之,强调中医内外同治及灸五脏腧穴的特色治疗,对后世中风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顺气中风病良方
探索“Z世代”城市治理良方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短文变长有良方
日常生活中也有“顺气丸”
日常生活中也有“顺气丸”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顺气又可口的食物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