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减肥人群的餐具设计策略

2020-01-15 02:20王愫
设计 2020年21期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用户体验设计策略

王愫

摘要:关注肥胖人群,重视该人群在减肥行为中所具有的特定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提出基于设计心理学和用户心理特征的餐具设计策略,为针对减肥人群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设计心理学为主导,通过文献查阅、非参与式用户行为观察等方法,研究该人群与餐具发生的交互行为,对减肥人群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分析,寻求其解决方案。经对目标用户全方位分析,构建出符合减肥人群心理机制的逻辑架构,并通过改变餐具的基本物理属性如颜色、造型和材质,提出以改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为导向的餐具设计策略。通过针对减肥人群的餐具设计开发,证明运用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主导思路,对减肥人群的产品创新设计具有实效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减肥餐具 设计策略 用户体验 设计心理学 餐具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1-0017-03

引言

中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已高于发达国家。肥胖人群由于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得减肥工作变得非常困难。通过简单的减少食物分量很难达到减肥目的,尤其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会让减肥人群更有可能吃那些故意避免吃的食物,并增加暴饮暴食的风险。尽管国内市场上用于减肥目的的产品众多,然而这些产品忽视了这类人群的心理因素,从而在产品的可用性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在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些方法过于明显地提醒他们,他们应该控制进食分量,从而产生抵触心理使得人们很难维持下去。根据该人群的心智特点讨论这一人群的减肥餐具设计,提炼出针对减肥人群的餐具设计策略,为相关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一、减肥餐具设计的概述

(一)减肥餐具的存在意义以及应用原理

餐具是减肥人群接触食物最直接并产生交互行为最多的产品。人们食品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餐具通常更能带给用户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交互用户体验,因此餐具的不合理设计直接影响减肥人群的饮食行为,从而导致减肥失败。由于这类人群特殊的心智特点,需要从该人群的心理出发,了解该人群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诉求,利用从设计心理学研究文献中识别出来的一系列感官感知特征。餐具的基本属性给人感官上带来的心理错觉并与设计相结合,帮助减肥人群无意识地控制食物分量,从而避免减肥行为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情绪。

根据Spence和Harrar于2013年在评估餐具对用户多感官风味感知的影响研究中提出:餐具会影响用餐者对食物的进食欲望以及饮食行为,这些影响是通过感官因素传播的,例如视觉,触摸和听觉。人们的饱腹感及其估计的食物消费量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而不是其实际消费量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心理认为自己吃饱了,那么他们将停止进食,尽管实际上没有吃足够的食物,否则,他们将继续进食。因此,改变餐具带来的感官知觉可能会影响食物的摄入,从而通过改变人们使用的餐具的物理特性,控制人们对食物摄入的期望并帮助他们在进食时注意来达到控制食欲的目的。

(二)面向减肥人群的餐具现状分析

为什么大部分这类减肥餐具的易用性和成功率很低?这些方法与产品忽视了减肥人群的心理因素,只是公开地解决了控制食物分量的问题。这类人群在减肥时期主要由大脑神经系统支配生理和心理,如果以这种很明显的方式提醒人们(如图1),他们的饮食受到限制,会让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喻快的联想及感受,从而产生一定的排斥和畏惧,这使得人们更难维持自己的饮食控制。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只是“分隔”盘子,减小了餐具的尺寸以及有限的食物种类和类型,只是提醒用餐者“少吃点东西”。

因此可能不是一种明智的解决方案。人们对可获得食物量的心理预期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满足感和饱腹感。似乎可用的食物量越多,满足感就越高。然而,通过感知心理因素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当人们在无意识情况下,小比例的少吃对饱腹感几乎没有影响。在保持减肥人群的用餐体验的前提下有助于长期坚持,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积极限制食物摄入的人。

二、减肥人群的心智特点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目标人群是处于减肥时期的用户。在研究中,利用心理学相关文献的推理为指导,在使用场景中观察分析减肥人群对餐具的使用习惯、潜在心理机制等。对该人群与餐具的人机交互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得出其行为模式和心智特点。通过用户观察,分析该人群的真实需求,设计出满足减肥人群特定需求的餐具产品。

(二)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总结心理学相关文献,以其为首次次研究并作为原理指导,其次进行二次研究,包括非参与式用户观察,对减肥人群的基本情况、饮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同时针对用户的饮食时间、餐具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推导结果:大多数人会认为导致减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意志力的缺乏引起的。这不是完全正确的。大量科学证据表明暴饮暴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罪魁祸首,换句话说,肥胖人群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固定的进食思维模式导致“食物成瘾”,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形成固定的“饥饿”模式。因此,减肥人群的心智特点主要是由于其生理机能的固定模式和心理上的需求变化所决定的,并可以从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来解读。

这类人群在生理上主要体现为对食物有很强的饮食模式,如固定的食物摄入量、摄入次数等。当有意识的改变饮食习惯和进食方式时,减肥人群的生理系统会做出快速的反应来抵制。所以大部分减肥人群都难以坚持下去导致减肥失败。在设计针对该人群的产品时,应当尤其关注他们在操作时所面临的困难和产品使用中的体验。

在心理上减肥人群属于依赖性人格,难以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并且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进食。同时大部分减肥人群也是情绪化的进食者,在压力或焦虑时会转向对食物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饥饿的大脑”控制着他们的饮食从而导致无意识的暴饮暴食行为。当他们采取控制饮食行为时,大腦会及时给出一种“这是消极行为”的信号并产生抵触心理。此时食物需求更为强烈,会让减肥人群更有可能吃那些故意避免吃的食物,并增加暴饮暴食的风险。

在二次研究中,调查结果显示,该人群在饮食行为中的行为习惯以及与餐具的交互结果如表1。从用户的进食时间、进食习惯、所使用的餐具基本特点三方面进行观察归结。

三、面向减肥人群的餐具设计策略

(一)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逻辑架构

减肥人群的心智特点主要体现在无意识情况下的对饮食行为缺乏关注导致不知不觉地导致持续进食和减肥过程中的消极负面情绪。在餐具的设计中,应当从用户心理需求变化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减肥人群克服消极反面情绪,还能有效地激活注意力偏向,以避免因分心而过度进食。反之,刻意的控制食物分量,会增加该人群对食物的摄入欲望和依靠感,最终会影响产品的可用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在设计中应当从餐具的颜色、造型和材质方面进行设计。

是否有效地控制食欲是关乎到减肥任务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的感官感知体验是与用户产生直接互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减肥餐具设计中可以通过改变餐具的物理属性带给大脑积极的信号,从而解决问题,如餐具的表明色彩设计、餐具的造型设计和餐具的材质选择(如图2)。

(二)基于视觉体验的餐具设计

视觉过程是人们最直接又最细腻的体验,也是获取色彩和形态等信息的主要信息接收渠道。其主要包括对色彩的冷暖以及产品的造型等。

1.餐具色彩设计的心理传递:色彩以先声夺人的效果服务于设计,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知是具有情感性的。不同颜色传递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同时这种色彩的心理效应通过感知传递到食物中,从而人们的大脑中产生食物心理预期感受。据减色法颜色模型(CMY),以蓝色、紫色和黑色为基础的冷色会降低食欲和食物摄入量,相反,像红色和黄色这样的暖色会增加食欲(如图3)。餐具的表面颜色为冷色可一定程度上通过视觉感知传递到食物上并给用餐者一定的饱腹感信号。因此,人们对颜色不同颜色冷暖的视觉心理反应,改变餐具的颜色,使用户从心理上调整对当前食物的看法,主动降低食欲。针对减肥人群的餐具色彩选用纯度较低的颜色,在色相上以冷色为主,如深蓝色、紫色以及黑色,这帮助减肥人群在无负面情绪情况下有效降低食欲,提高饱腹感。

2.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造型结构:产品的外观的特征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从减肥人群的心理需求考虑,如果产品的造型和人们的感官预期相符合,那么这种设计就会有较高的可用性。在市场针对减肥人群的餐具中,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区域的划分和餐具的小尺寸来控制食量,虽然可以达到短期目的,但是很容易造成该人群的负面心理情绪和压力造成减肥失败。因此,满足用户心理期望和需求的餐具外观以及原理则显得尤其重要。

餐具的造型可分为尺寸比例设计和形态设计。从减肥餐具的设计从尺寸比例上讲,餐具整体的造型宜采用柔和的圆润的视觉效果,当产品在视觉上又高又宽时,人们则往往从心理上认为他们的体积容量更大。目的都是为了使盘子或碗上的食物看起来更大来达到该人群的食物分量上满足感。其次,在形态方面,通过改变餐具外观与其实际容量的比率,可以达到视觉上的欺骗效果。为了使食物区域看起来足够多,盘子或碗的内部中间设计成类似于驼峰的向上突起的形态(如图4),这使碗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它的内部容量比从外部看的要少。

其次在细节上,人们对食物分量的认知也依赖于各种启发式方法来快速判断。从很小的时候起,人们就用身高、宽度和长度来估计体积。圆弧形和不规则的曲线使得用餐者对体积的准确判断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形式在对体积心理估计中更加形成感知错误。同样,餐具的内部的弧形角度设计使得用餐者很容易和食物以圆圈运动轨迹方式进行互动,从而减缓了进食速度进而降低快速暴饮暴食概率(如图5)。

在造型方面也应遵循该人群的行为习惯特点,大多数肥胖人群由于在进食时长期存在玩手机以及看视频等情况,对饮食行为进行干扰从而缺乏关注导致不知不觉地导致持续进食。因此,碗的底部形状应设计成不规则或非常规形状来引起用餐者的关注。如图5所示在碗的底部像下的凸起让餐具很难平放在桌面,这“迫使”用餐者使用手进行抓握,从而专注于饮食。

四、基于触觉体验的餐具设计

(一)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易用性设计

人机造型的合理性是餐具设计舒适易用的关键因素。由于餐具和手部产生直接且长期接触,不合理的餐具把手和造型可导致手腕的压迫与受伤。根据国际上关于人手部尺寸以及持握姿势的数据参照分析,如图6所示,手柄的直径会影响手的舒适性和抓握稳定性。当手柄设计成直径约3厘米时,第二种情况最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最佳角度应是手柄的向下倾斜角度约为15°,以此提高用户在使用过程的舒适度与饮食体验,从而确保餐具的长期使用达到减肥目的。碗的把手整体形态符合用户手部持握常规姿势并且勺子的把手根据男女手指平均尺寸设计向下凹陷的形态便于用户进行稳固的抓握(如图6)。

(二)减肥人群不同BMI阶段的针对性设计

除了考虑餐具的外观、功能原理等,還应注意到餐具的针对性设计。每一位用户都有不同的体重和饮食习惯。一成不变的餐具使用效果显然是低效的,当用户在减肥的过程中,体重在下降,饮食习惯在不断变化,所以根据用户的情况调整餐具是很重要的。它应当充分配合个人的饮食习惯和体重。减肥人群对食物的满足感和饱腹感的判断一部分也来自于对食物“量”的评估,如食物的重量,食物的多少。食物的“多少”通过视觉判断,而食物的重量则由手通过触摸判断。因此,利用餐具的重量传递给用户心理影响和无意识引导,给予减肥人群心理暗示即食物足够重进而足够多来提前获得满足感。在心理层面上,餐具的重量从进食开始到结束都伴随着并增加了饱腹感。下意识地帮助用户控制他们所吃的食物量,实际上比他们所感知的食物量要少。

手握餐具的位置影响餐具传递给用户的心理重量,同时所感受餐具的重量伴随手握餐具的位置而改变。根据杠杆原理(如图7),以手为支点,对于碗来讲,握在把手不同的位置感受的重量是不同的。当手靠近餐具的边缘时,餐具和食物的重量是最轻的。反之则餐具和食物的重量就会越来越重。勺子筷子等原理亦是如此,当手的位置保持不动,手距离勺子的头部越远,食物越重。

这里肥胖人群分为三个大阶段,BMI范围在18.5 -24.9、25-29.9和30+(如图8)。每一个阶段用户的体重和对食物的期望是不同的。碗把手和勺子的伸缩长度分别对应BMI的三个阶段人群,例如,当用户BMl在18.5 - 24.9之间时,手应放在碗的第一个凹处,勺子应伸到相应的刻度处。这个阶段的用户对食物的欲望是最低的,并且这时用餐者感受到的食物的重量也是最轻的。在用户减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改变使用餐具的方式,这种个性化的针对性设计提高了餐具的适用性和使用效率。

结论

针对减肥人群的餐具设计应首先了解该用户的生理、心理特征,对行为习惯以及心理需求进行研究与分析,从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发现人们的感官感知特征,并且通过现有产品的存在问题分析找到减肥餐具的突破点和设计策略。本文以减肥人群为研究对象,结合该人群的心智特点,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逻辑架构,从餐具的色彩、造型以及重量方面出发提出减肥餐具的设计策略,使得餐具更好地服务于该人群。

参考文献

[1]窦金花,魏璇,赵新华.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9,30 (02):125-126+144

[2]虞璐.色彩情绪在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7 (19):132-133

[3]程礼烯.多感体验在老年家用医疗产品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5 (09):119-120

[4]Spence,C,Harrar,V and Piqueras-Fiszman,B (2012) .Assessing theimpact of the tableware and other contextualvanables on multisensory flavour percephon.Flavour,l(1)

[5]梅婷婷.基于心學的用户中心设计[A].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无锡市人民政府2014中国(无锄国际设计博览会高端论坛暨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三)——哲学概念论文集[C].国工业设计协会、无锡市人民政府:天津市设计学学会,2014:3

[6]王雨雨.以农夫山泉为例对设计心理学的分析[J].西部皮革,2019,41 (07):107.

猜你喜欢
设计心理学用户体验设计策略
基于本土化设计的逆本土化设计研究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