焜昱错眩,含弘和韵
——李芝卿漆艺术风格探析

2020-01-17 10:18孙晓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漆画漆艺技法

孙晓东

(福建闽江学院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李芝卿简介

李芝卿(1894-1976),福建福州人,我国著名的漆艺术家,现代漆艺运动奠基者之一,是近现代中国少见的漆画、漆器、漆论兼善的漆艺大家。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李芝卿漆艺技法和理论上的贡献,而忽视其漆艺作品自身的学术价值,鲜少对其有专题研究。

二、李芝卿的漆艺术生涯

李芝卿早年入福建工艺传习所学习漆艺,受教于清廷御匠林鸿增和日本漆艺大师原田,民国四年,东渡扶桑,进入日本长崎美术工艺专科学校研修,系统学习了日本漆工艺技法和理论,回国后结合中国传统漆工艺髹饰方法,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漆艺修饰技法,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意义的漆艺作品,为中国现代漆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李芝卿一生创作的漆艺作品极为丰富。从李芝卿的艺术生涯来看,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30—1935年,李芝卿在“福建惠儿院”担任漆工科教师,创作了一批初具特色的漆艺作品。这一时期李芝卿开始探索中日漆艺技法的融合,李氏漆艺风格初见端倪。这一阶段李芝卿的主要作品为大型漆壁画,代表作有《黄帝战蚩尤》和《孔子杏墰设教图》等,这是有记载最早的中国现代漆壁画。第二时期是1949—1955年,是李芝卿的创作兴盛时期。在这个阶段李芝卿创作成果颇丰,个人风格日益成熟。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漆浮雕《毛主席侧面像》、漆画挂框《八鸽图》、仿古铜漆浮雕《海之鹰》和漆画挂框《闽江运粮图》等作品。第三时期是1956—1965年,是李芝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李芝卿彰显了惊人的艺术独创力,创作水平达到顶峰,创作了漆屏风《武夷夕照》、漆器《仿制司母戊大方鼎》等名作。

三、李芝卿漆艺术风格

(一)材质美感的彰显

《髹饰录》记载:“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极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文,故其类不可穷也。”[1]。彰髹,即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如羽毛、贝壳、树皮等,经过大漆预埋研磨展现自然材质之美感。李芝卿利用自然材质结合大漆特性,通过独特的漆工艺技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大自然中星云、花草、鱼虫之斑纹的彰髹技法极大扩展了漆材料的表现力。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李芝卿完成了著名的百块漆艺“技法样板”研制。通过“技法样本”,他将毕生独创的漆艺髹饰技法无私地公布于世,传授于后人,这是李芝卿对中国漆艺的重大贡献。在这套“技法样板”中,李芝卿就大量运用“彰髹”技法来表现物象获得特殊的美感。

李芝卿强调漆艺创作中充分利用自然材质的自身形态。据李芝卿学生回忆:他经常收集一些看似无用的边角料,如丝瓜络、干荷叶、木屑、树皮等。他说这些“皆可为师,皆可入饰”。漆画《武夷夕照》(1956年)是李芝卿代表作之一。在画中他充分利用自然造物,通过彰髹变涂的手法,将武夷山美妙绝伦的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现江水波纹的肌理,李芝卿对彰髹技法的运用尤为精彩:利用滚珠沾上黄漆在画面随机滚动,形成富有变化、妙趣横生的波纹底部肌理,再髹上透明大漆,干后精细研磨,形成波光涟漪的水波效果。《尚书·泰誓》道:“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材料在漆艺作品中所呈现的视觉美感,是源于材料本身的形态质感,更是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认知和主观营造的结果,[2]对材质天然美感的挖掘是李芝卿漆艺风格的突出特点,也是他对漆艺术本体语言的追求和探寻。

(二)生动且极富装饰意味的构图

唐代画家王维《章法论》中阐述:“凡未操笔,当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对于构图,现代画家米尔顿·艾弗里另有说法:“我会捕捉自然界里的一瞬间的物象,用一定的形,空间以及与之有相关的东西,使之精练,只留下色块和形体。当然,目的只不过是想在画面建造一个有机的整体。”[3]李芝卿在构图上讲求作品的整体布局,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整合背景。他认为构图应“尺法严谨合度”,在此基础上讲究对比新颖,这在他的漆浮雕作品《海之鹰》(1959年)中有很好的体现,画中雄鹰形象雄伟,细节刻画丝丝入扣,海浪礁石等背景概括写意,塑造手法整体形体简化,将其概括为简洁的装饰化纹样,极大强化作品中的老鹰形象。瓦西里·康定斯基对构图的理解是:“画面上的形态,无论是线条、图形,都应该是有目的的……这种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内在律动的桥梁。”合理的“点线面关系”同样是李芝卿作品构图的一大特色,这体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童乐图》(1965年)是他鼎盛时期之作,图中点线面运用得妙不可言:两名孩童和鸡群构成大小不一的“面”,散落两旁的小鸡及地上米粒形成“点”,一串米连成了“线”,经营布局独具匠心。1953年,李芝卿创作漆画《八鸽图》,采用苔花填彩装饰技法,画中鸽子神态各异,有的翱翔、有的俯冲、有的觅食,画家采用平面化手法处理,讲究点线面构成,极富装饰意味。美术评论家黄苗子曾专门为此画撰文:“画中嵌着美丽的鸽子,鸽子颈部羽毛用发出奇妙光彩的碎螺钿填成,有些却是整块的戗银,从这幅挂瓶中可以看到唐代平托和末金镂的遗制。”[4]

(三)带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烙印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芝卿以漆艺扬名,却有不俗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他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融入漆艺髹饰技艺中。这得益于他早年的工作经历。民国三十四年,李芝卿在德化瓷器厂担任彩画技师,负责绘制瓷画的工笔淡墨和淡彩的山水花鸟。这期间,李芝卿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摹,加之他天资聪慧而勤奋,造就了他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底,为日后技法创新打下基础。据林荫煊先生(李芝卿学生)回忆:“李老一贯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泥古不化,借鉴前人和外来的精华,同时主张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处为我所用”。[4]描漆彩绘,是传统漆工艺中最基础的表现手法,《髹饰录.坤集》如此描述,“描金,其文各物备色,粉泽烂然如锦绣。细钩皱理以黑漆,或划理。又有彤质者,先以黑漆描出多为巧。”“即古昔之文饰,而多是纯色画也。又有施蛋清而如画家所谓没骨者”。“既油色绘饰也。其文飞禽、走兽、昆虫、百花、云霞、人物,一一无不备天真之色。”[1]李芝卿进一步发展了描漆彩绘技法,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勾勒手法巧妙地融合进去,独创了“淡彩山水漆画”,他在1961年创作的漆画《鼓山风景》就是该技法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漆画中李芝卿为表现云雾,用食指尖沾少许色漆,轻轻弹拍晕染,形成类似国画宣纸上渲染的效果。画中的松树挺拔有力笔法遒劲,手法明显效仿明末山水名家王时敏的用笔。黄宾虹曾评价李芝卿的淡彩山水漆画:“古朴清丽,集古人之产,尽趋笔意。”[5]

(四)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显著的时代特征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一文中提出“艺术是再现了生活,即可说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映。”[6]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就是其创作者思想的物质外化,这种思想会根据不同时代与环境而发生变化的。李芝卿的多数作品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时代感尤为强烈。作为漆艺家的李芝卿,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漆画挂框、漆画屏风、脱胎漆器等工艺美术品的形式呈现,因此作品既要考虑艺术审美功能,也需兼顾市场实用功能,以满足订件者的实用需求并兼顾他们的审美诉求,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早在上世纪抗战胜利时期,李芝卿就创作了多幅庆祝抗战胜利为题材的漆艺作品,有的是大型漆壁画,有的是表现领袖形象的漆浮雕作品,如1947年创作的大型漆壁画《胜利万岁》,1950年创作漆浮雕作品《毛泽东像》,1959年创作的《海之鹰》,1963年创作漆浮雕作品《鲁迅像》,均强烈彰显了其作品显著的时代特征。李芝卿提倡,艺术来自时代,来也自生活,同时也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活幸福,他的作品更多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反映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漆画挂框《八鸽图》(1956年)、《打麻雀》(1959年)、《童趣图》(1963年)等作品内容大都朴实无华,却生动有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含蓄优雅的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指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7]。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8]。”李芝卿漆画作品的深邃优雅,意境含蓄美妙,体现了艺术家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这与漆画材料特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深厚的美学修养,漆画《武夷夕照》中,天空霞光绚烂水面波光粼粼,画面色泽却温润内敛,情景幽远生动。漆艺家郑益坤是李芝卿的入室弟子,他创作的“金鱼”以精湛的堆漆研磨技法将水中若隐若现的鱼儿描绘得栩栩如生,乔十光先生这样评价道:“漆画之美,美在朦胧,美在神秘,郑益坤的金鱼漆画为何达到如此境地,首先归功于大漆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深得李芝卿漆艺的精髓。”[9]

李芝卿一生奉献于漆艺术事业,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漆艺术遗产。他在漆艺实践和漆艺理论上的创新与贡献,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漆艺的发展。李芝卿虽然已西去多年,但他对中国漆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惠泽后人。

猜你喜欢
漆画漆艺技法
李思思漆画作品
现代漆艺首饰的趣味与创新设计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杨国舫漆画作品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