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刍议

2020-01-17 19:28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

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手机上网比例达99.1%,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社会已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网络新时代。

作为虚拟空间产生的思想价值观的集合体,网络意识形态可以在互联网中以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映及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故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在虚拟空间内维护政治安全的重点。如何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厘清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查究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及特征

1.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空间中自然生成的各种意识形式及观念体系,网络意识形态是指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表现方式和传播形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则集中体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世界的导引力、聚合力和控制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主导地位的体现,旨在通过网络空间政治立场的维护,避免各种反对势力的威胁、渗透及破坏。

1.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

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安全相比,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全局性、多维性、隐蔽性、长期性等特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稳固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威胁源的多维性和治理主体的多维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多维性;一方面,由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或表现形式,都内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隐匿性强;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出现、加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立完善都是一个积微成著的漫漫过程,因此还具有长期性。

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进一步普及,在给网络意识形态构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暗含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隐性为主、显性为辅,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持续加剧

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等特点,将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夹杂在各类文化产品中一并输出,进行思想渗透,或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发表极端言论,诱导、炒作公众舆论,妄想通过“蝴蝶效应”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或是利用我国现阶段个别区域贫富悬殊、少数官员贪污腐化等社会问题,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攻击、歪曲和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干涉我国内政。

2.2 网络思潮纷繁复杂,侵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

网络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传播意识形态的传统方式,互联网的高度包容性使得拥有电脑/手机的人都可以进行信息选择,自由发表言论,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或为了博取眼球、一夜蹿红,或为了其他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部分意见领袖、网络推手们先声夺人,歪曲真相,针对一些热点事件、群体事件发起网络意识形态论争,极力鼓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抵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边缘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凝聚功能被攻击、弱化,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深受其害。

2.3 传播模式隐匿,加大网络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

广大网络民众除了是信息的接收方,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特征让上网者无需实名认证即可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并通过各类网络社交平台随时推送。部分法律意识不强、辨别能力较差的网民无法厘清自己接收到的舆论信息的真伪,对一些负面、偏激、低俗的言论随意转发传播,加之一些“网络水军”刻意传播虚假消息,随意炒作,增加了管控难度,难以做到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精准定位和精确打击。

2.4 大数据能力不足,难以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每天都可以产生来源众多、形式各异的海量信息,然而,囿于我国大数据研究起步较晚,一方面是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真正高效安全的数据平台数量不多,导致对大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仍处探索阶段,难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捕捉网络热点,识别可能的风险点并加以预警;另一方面是大型共享数据库多分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国外数据库,存在数据泄露及/或数据库入侵等风险;此外,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法律条文,共治共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

3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重大部署,从网络意识形态的典型形态入手,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形势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切实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并使之成为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根基。结合我国网络舆情现状,采用贴近大众的网络语言展示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网络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并以之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通过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内涵、提升传统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网络空间的理念,紧紧抓住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提升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3.2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能否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是重点加强对操作系统、安全芯片、信息跟踪定位、安全终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壁垒,掌握网络信息主动权,逐步摆脱对西方国家技术的依赖;其二是在研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自主创新为主,坚持开放创新;其三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此外,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融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辨析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识别、预判、防范能力,维护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3.3 汇聚人才资源,组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生力军

2014年2月,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就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根据上述要求,一是需要打造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精通大数据开发和理论宣传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立足信息科学最前沿,开发应用新技术,占据网络技术制高点。二是坚持群众性。互联网已成为广大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我们党的群众基础,需要以实现群众美好生活作为工作出发点,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尤其是发挥广大党团员的积极作用,提高网民群众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起哄,自觉抵制并同有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3.4 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根基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志着网络空间同样需要依法治理。采用法律手段治理网络,既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法律基础,也是保障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主导地位的决定性要求。2014年2月27日,网络监管专门机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该小组在2018年更名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时接管工信部管理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表明其安全保障职能进一步加强。201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则是从国家层面制定的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此外,根据网络发展的需要,如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危机处理等的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也是保障我国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运用司法这把利剑,才能有效地制衡网络这把双刃剑,为构建和谐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驾护航。

4 结语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没有硝烟却风起云涌,不见刀枪却危机四伏。面对西方国家民主持续隐性输出的新问题,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领力、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推动力、提高广大网民群众的网络驾驭力、增强网络信息传播的风险防范力,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善的网络空间;全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要求,着力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体系,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增量”,打造网络强国。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专利分析研究
浅谈将网络空间安全引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探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试论算法推荐对网络空间价值引导的重塑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美军网络空间司令部升级情况及启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