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副词“不用”的主观性及其主观化

2020-01-18 03:45耿婷婷
关键词:主观性语气副词

耿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现代汉语中“不用”有两种用法:用法一:作为句法结构:不+用+X,表示对“用”的否定意义。用法二:作为否定副词:“不用+X”,表示没有必要、客观上不需要做某事。一般认为,否定副词“不用”是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并且,否定副词“不用”在经历了词汇化的过程中,实际上还伴随了主观化。目前对“不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词汇化过程及词汇化的机制和成因方面,却少有对“不用”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进行探究和分析。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提到:“‘甭’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义时不能换成‘不用’。”[1]意为“不用”不能表示禁止类意思。后来也有专门研究来应和这一观点。例如:林刘巍表示:““甭”比“不用”多出了“劝阻,禁止”这一意义。”[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否定副词”不用”的解释是:“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例如:‘不用介绍了,我们认识。’”[3]可见,否定副词“不用”自身的语义可以理解为:事实、客观上不需要;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此前对于否定副词“不用”的理解,都是将它看作是表示客观上不需要做某事的否定副词,并不能表示主观上禁止做某事。

然而,通过收集和分析语料可以发现,经过语言长期的发展演变,“不用”已经不单单是表现在客观上“不需要”做某事,而是越来越倾向于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起初,需要不需要是说话人基于客观条件所做出的客观判断,例如“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对于这件事情,不用有任何怀疑。”但是,伴随着说话人主观程度的逐渐加深,需要不需要开始掺杂说话人明显的主观意愿和态度,甚至是对于一件事必要性的判断已经完全变成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意为“禁止、不希望”做某事,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色彩,而不再基于客观条件。例如“有我在呢,不用那么担心”“我不想你来为我操心,不用你管了”。因此,在“不用”的词汇化过程中实际还伴随了主观化过程。

一、否定副词“不用”的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268。之所以说“不用”具有主观性,主要因为它能够表达说话人的以下几种立场、态度和情感:

(一)禁止口吻

表明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态度,强调“禁止”做某事,带有命令的语气,不给听话人可以商量的余地。例如:

1.文学作品

例1:“不用叫他了,我自己去,反正我也要回去吃饭去。”她匆匆地说,人已经到了院子里。(张爱玲:《赤地之恋》)

例2:“不用揣着明白的,说胡涂的!”老头子立了起来。“要他没我,要我没他,干脆地告诉你得了。我是你爸爸!我应当管!”(老舍:《骆驼祥子》)

例1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禁止对方叫另一个人,说完话就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做了下一步事情,没有给对方可以商量的余地。例2表示说话人的“愤怒、不喜”,意为禁止对方装糊涂,“不用”出现的句子中用感叹号结尾,表示出说话人的强硬态度和语气。

2.报刊杂志

例3:老张说:“××次直快马上就要开车,司炉同志临时有事不能出车,我现在去找人!”“不用找,我来顶!”老邓一看表,离开车时间只有几分钟了,便斩钉截铁地说:“走,决不能让列车晚点!”(人民日报1968年4月21日)

例4:她还为一个送饭到校园的男孩取下手臂上戴着的太阳臂章,教育他道:“你不用佩带太阳旗,你是中国人,你们的国家没有亡。”明妮是决不让戴着太阳臂章的人进入金女大校园的。(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2月4日)

说话人主观上拒绝、禁止对方做某事,“斩钉截铁”“决不让”等词语表现出了说话人的坚决态度且不容商量。

3.与表示“禁止、劝阻”的词语共现

(1) 否定副词“不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否定副词”不要”的解释是:“表示劝阻和禁止。”“不用”常与“不要”在句子中共现,语义上表示平行,没有递进也没有转折,即表示与“禁止和劝阻”相同的语义。例如:

例5:“前途?什么前途?考上了就一定有前途?没钱,什么途也走不通。你不用再说了,也不要再去复习了。”郑涨钱的口气十分坚决。(ccl语料库:当代报刊作家文摘/1996/1996B.TXT)

例6:嗝气不用管它,不要压制它,放屁也让它放,只是注意不要影响别人就行。(ccl语料库:当代应用文社会科学佛法修正心要.txt)

(2)“阻拦”类词语

例7:“不用细说了。”蒋老虎止住了蒋华讷讷不吐的话,同时一缕希望飞快地扩大,用带有感情的声调接上说,“中国需要革命,我十二分相信。民国元年,我也加入过国民党。现在还是要加入,你就给我介绍一下吧。”(叶圣陶:《倪焕之》)

例8:亦陀想追出去,被她拦住。“不用管他,他没有多大胆子。他只是为故意的气我!”(老舍:《四世同堂》)

这种表示禁止、阻拦类的句子后面不能再接表示许可、容许类的句子,否则会导致语义前后矛盾,句子表达强烈的主观态度,说话人常常不会给对方留有余地或机会,不容商量和反驳。

(二)委婉语气

“不用”表明说话者希望听话者能够答应不要做某事, 即“不希望”做某事,语气较委婉。例如:

例9:每当有同学问我联系地址时,我总是很神气地说:“不用了吧!记我家的电话好啦。”从一些农村同学那充满艳羡的眼神里,我获得很大的满足。(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

例10: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松开了手。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老舍:《车夫老马》)

此类表示说话人不希望对方做某事,例(9)说话人不希望对方记她的电话号码,例(10)说话人不希望对方起身。主观上拒绝了对方的某种要求或行为,但是语气较委婉,有征求对方同意的意味。

还有一种情况,“不用”句中运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使句子产生主观性强弱的不同。往往运用第二人称“你”“你们”的“不用”句,其主观性都十分强烈;而运用第一人称“我”“我们”“咱们”的,其主观性要相对减弱一些,语气也都比较委婉。例如:

例11:李太太道:“你不用假惺惺了,我这病明天就好了。若是你爹知道了,又骂又打,也许要气成他一场大病。那时,我也只有病上加病。”(张恨水:《北雁南飞》)

例12:金太太看了凤举刚想起身一站,复又坐下,便冷笑道:“你不用做出这种样子来。”(张恨水:《金粉世家》)

例13:爱默等他五分钟后头伸出来,又说:“你去问那孩子把那本小说要回来,我不用他代我看了。”建侯道:“你不用假仁假义。”(钱钟书:《猫》)

例14:“好容易由我哄她转悲为喜了,此刻想已卸妆完毕,她还有别的事,我们不用去吵扰她。”母亲在穷也说:“是的,让她好好儿做事情要紧。”(苏青:《歧路佳人》)

例(11)、例(12)中通过语境可以分析出“不用”的意思都是表示禁止类“不要”,语气十分强硬、不客气;例(13)中,有两处“不用”,一处运用人称代词“你”,一处运用人称代词“我”,其主观性对比十分鲜明,运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语气明显较弱;例(14)的人称代词是“我们”,将自己与听话人放置于同一位置上,大大降低了“冒犯性”,增强了“委婉性”,虽然也是反对对方做某事,“不要吵扰她”却是属于委婉性劝阻。

(三)礼貌态度

例15:天心师父忙摇头说:“不用,就到湖边了,让老衲把事情做到底,心里才安生。”说着,就头前走了。(周大新:《湖光山色》)

例16:服务员忙着要给他做饭,他过意不去,说:“不用麻烦了!要是有馒头,夹点咸菜吃就行了!”(人民日报1982年06月19日)

例17:“你被解雇了,懒鬼。”贝克无力地坐下。“不用坐了”,老板非常礼貌地说。“你跟本公司已经没有关系了,你现在是非法侵入。”

上述例子,实际上说话人是拒绝了对方的某种提议或要求,但是却用“不用”来表达客气、礼貌的语气和态度。

(四)主观推断

“不用”由表示“不需要”的客观描述转变为表示主观上的“自我推断”。“不用”不仅能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还能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的主观推断。

例18:不用说,这一定是对赏心苑有意见的人干的。这可真是个歪点子!(周大新:《湖光山色》)

例19:不用问,此时准是那位满面春风的姑娘——叶家静在售货。(人民日报1982年3月5日)

以上两类句子中的“不用说”“不用问”具有以下特点:删去后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产生影响;是话语单位的连接成分,有连接作用;可以表示话语单位与交际情景之间的连贯关系;具有主观性,用来表明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推断。

在具体语境中,否定副词“不用”常常和动词“说”“问”构成固定的句法结构“不用说”“不用问”,它们符合话语标记的典型特点,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个话语内容的主观推断或态度,是对话语中所述观点的补充和说明。“不用说”“不用问”在语义上变得十分模糊甚至没有实际意义和概念意义,它主要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因此,即使将“不用说”“不用问”删去,句子的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在语用上单独使用,书面语必须用逗号隔开,口语中要有停顿,起到衔接作用,句子前后往往具有递进或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不用”的主观性可以发现:“不用”的否定程度,从“不需要”发展到“委婉拒绝”,再到“劝阻”,最后到“禁止”,其主观性在逐渐增强。

二、“不用”的主观化

沈家煊指出:“‘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4]268从共时角度考察“不用”的主观化,“主观化”应看作是“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4]268。通过分析,“不用”在共时层面的主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变换句法位置

最初,否定副词“不用”往往放于主语之后,动词之前,用来表示从客观条件上考虑和分析,“不需要”做某事。例如:

例20:三天以后再到学校去取作业题目,暑假就开始。今天不用上学了。雨把院子刷洗了一次,好干净!(林海音:《城南旧事》)

例21:派个特务长押运,作为送主席的礼物,沿路就不用上税。(沈从文:《长河》)

后来,说话者为了加深“不用”的主观化程度, 往往将否定副词“不用”放在主语之前使用,表示强烈“拒绝、禁止”。例如:

例22: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不用你管!”(沈从文:《边城》)

例23:上官寿喜翕动着嘴唇,鼓足了勇气,用底气不足的高声问道:“她生了没有?”“男子汉大丈夫,一心不可二用,你只管驴,妇人的事,不用你操心。”(莫言:《丰乳肥臀》)

(二)丰富语言环境

例24:站在还往下滴水的屋檐下互相探听消息。其实不用探听,年年都有这么一次。(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例25:成千成万的儿童都被日本鬼子炸死了,我们的孩子也等于被日本鬼子炸死了的。不要紧,我们还年轻,我们要报仇!……”“你们不用说也是有钱的人啦。”念佛的婆婆插了一句。(郭沫若:《波》)

例26:因为县城里女学生不多,而且大都未成年,女工是没有的,家庭妇女则受过教育的太太们尚且不大肯出来,余者自不用说。(茅盾:《蚀》)

“不用”既可以用在已然句中用来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动作的否定;例(24)表示说话人认为本不该或不需要这样处理;又可以用于未然句中,用来表示对某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推断。例如:例(25)、例(26),用于未然句中时,因为句子所提及的事情并不确定,只是说话人主观上的推断,例如“你们有没有钱”“余者什么情况”,这都是说话人的自我推测和主观臆测。所以,此时“不用”的主观化程度大大增强,表示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里可以发现,例(25)的主观性要明显大于例(26),一方面是因为人称代词的使用,例(25)使用第二人称,往往运用第二人称“你”“你们”的“不用”句,其主观性都十分强烈;另一方面是因为例(25)是口语对话情境,其口语的交际性也增强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三、“不用”主观化的语用机制和动因

Traugott认为很可能所有的语法化都涉及主观化[4]268。也就是说在对话和交际中,说话双方想要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就要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传递给对方。主观化实际上是为了要达到交流目的,那么就涉及到了语用层面,因此有必要分析“不用”主观化的语用机制和动因。

(一)不过量准则

沈家煊在《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气演变》中指出:“适量准则包括‘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5]

在“不用”的主观化过程中,即从表示客观上“不需要”发展到主观“禁止”,“不过量准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不过量准则就是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要用有限的词语去传递尽量多的信息,而“不需要”和“禁止”在语义上就存在着信息量大小的区别。“禁止”的信息量较大,“不需要”的信息量则相对较小。试看例(27)和例(28):

例(27):你不可以/不能/别这样。表示“禁止” 。

例(28):你不用/不必/用不着这样。表示“不需要”。

如果表示“禁止”的例(27)成立,则表示“不需要”的例(28)一定成立,反之则不然。可见“禁止”可以衍推出“不需要”。也就说明了“不过量准则”在“不用”主观化过程中的作用。

例(29):我叫你不干,你顶好就不干。明白人不用多说话,我走了,二哥。告诉老褚我在湖边小店里等他。(老舍:《樱海集》)

说话人虽然在会话中使用了字面意思为“不需要”的“不用”,但从下文“我走了”可以看出,她并非想要表达“你还可以说”,而是想表达“你不要再说了”。如果听话人还继续说话,那就是违反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因此用字面义“不需要”来表达“禁止”这种隐涵义,是通过“不过量准则”推理得到的,说话人只提供了实现交际目的所需的尽量少的信息“不需要”,而听话人也知道说话人只是提供了不足量的信息,在理解时应当进行扩展,从而推理出比字面意义更多的信息“禁止”。

(二)礼貌准则

礼貌准则是“不用”产生“禁止”义的一个动因。在表示“禁止”义时,避免使用了“不要、别”这种语气上具有强制性的否定副词,而用字面意思为“不需要”的“不用”来代替,其实是为了照顾听话人的“面子”,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态度和语气。

吕叔湘指出,在表示“禁止”的时候说成“‘无此必要’,就缓和多了”[6]。吕叔湘所说的“无此必要”就可以理解为“不用”的字面意思:“不需要”。也就是他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用“无此必要”(不需要)来表示“禁止”义更“缓和”,也就是语气上更加“委婉”。这是因为禁止类否定副词,例如:“不要、别”等,在使用时没有给对方留有余地。语气强硬,且具有强制性,不容质疑和反驳。这样,听话人就没有“选择权”,而“不需要”则缓和了对听话人“面子”上的威胁,语气更加委婉、礼貌,而听话人也更加愿意接受说话人的指令,进而提高交际效果。

(三)语用固化

语用固化指由于经常使用或出现,一些词语的意义会逐渐固定下来。在面子威胁语境中通过“不需要”来表达“禁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固话下来了,这种礼貌的表达方式逐渐变成了一种常规性的表达方式,甚至会出现在一些并不礼貌的语境中。例如:

例(30):玛力的左嘴犄角往上一挑,酸酸的一笑。“是吗?”“不用假装不觉乎!”玛力心里说,看了马威一眼。(老舍:《二马》)

例(31):你封海云不用盘问我!一句话,运气不好!(老舍:《大地龙蛇》)

例(32):不用挖苦我,小弟弟!你还年轻,没吃进北平的味儿;你要在这儿活到我这么大,你就明白了!(老舍:《谁先到了重庆》)

例(30)中的“你不用再假装”就明显表明出说话人已经知道了对方的虚伪,因此显然不等于“你再假装也可以”,而相当于“不要再狡辩”,应该理解为是用“不需要”来隐涵“禁止”。例(31)和例(32)也是如此。

在上面所举出的3个例句中,说话人使用了“假装”“盘问”和“挖苦”这类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可以感受到说话人想表达的是一种并不礼貌,甚至有些敌对的态度,并没有想要照顾听话人的“面子”。因此,在这类句子中,说话人本来并不需要运用“礼貌”的说话态度,但他们还是使用了字面义为“不需要”的“不用”来隐涵“禁止”义。可见这种礼貌的表达方式所能使用的语言环境已经并不限于表达礼貌和委婉,而是有所扩展,甚至发展到使用在一些表达并不礼貌的态度中。这就是运用“不用”的“不需要”义来隐涵“不要”的“禁止”义的语用固化现象。可以推测,随着这种用法的频率和固化程度更高,这一“禁止”的语义就完全有可能从语用层面而进入到语义层面,使“禁止”义成为“不用”的一个词义。

结 语

笔者探讨了否定副词“不用”的主观性及其主观化。否定副词“不用”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并在词汇化过程中伴随了主观化,文章第一部分对否定副词“不用”的主观性做了详细描写,认为“不用”的否定程度,从“不需要”发展到“委婉拒绝”、再到“劝阻”、最后到“禁止”,其主观性在逐渐增强。第二部分从共时层面分析了“不用”的主观化,说话人会采用变换句法位置或丰富语言环境来表现主观性。第三部分集中在“不用”主观化的机制和动因的讨论上,文章将其归结为不过量原则、礼貌原则和语用固化。由于水平和精力受限,文章中对“不用”主观化的分析仅停留在共时层面,未能从历时层面深入挖掘其历时演变过程。因此,“不用”的主观化在历时层面的演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性语气副词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语气不对
短句—副词+谓语
注意说话的语气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副词和副词词组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