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探究

2020-01-18 11:21张安富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中心课堂

张 华,张安富

(武汉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以来,尽管许多高校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本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我国高校可以在借鉴他国高等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同时应清醒的认识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从系统的角度看待这场教育改革更有利于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改革道路。

一、新时代呼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我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则是促进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既是教育外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现实要求。

(一)教育外部规律的客观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之后经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理论,对美国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再次提及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和新视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影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教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就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现状而言,由于传统文化和体制的“保护”,教学活动大多依然遵循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老三中心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大学课堂的主体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负责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很少被采用,学生犹如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创新和思维逻辑等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开发,因而此种方式又被称为“灌输式”教学;教学场所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之内,实践课程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既不利于锻炼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阻碍了其创新意识的发展。2014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呼吁“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文章,并引起广泛讨论。[1]102-106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在2016年高等教育论坛上指出,我们的教育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2]58-59为了培养适应乃至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重心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部规律的现实要求

高校教育必须首先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外部规律的实现。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基于美国学者所做的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大学对大学生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包含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正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科学新模式,遵循着教育内部的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时,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拥有在课程选择、知识构建等方面进行适合自身情况调整的权利,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与我国先前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口号不谋而合,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以生为本的教育本分。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系统分解

本文基于本科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教学场所、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等三个层面提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教学场所的改革

教学场所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承载体,其整体设计的合理与否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实施。一般来说,教学场所的改革又可以称为课堂改革,涉及课堂结构、课堂性质和课堂评价三个维度。

1.课堂结构:由注重“学校课堂”转向注重“生活场景”

课堂是学校提供给教师“教”与学生“学”这样一种双方互动的特定场域,教师多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现如今,我国很多大学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逐渐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因此学生进入到本科学习后的实践机会较以前有所增多。但由于每所学校自身资源和条件的差异,真正能让教师将课堂转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我国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实践案例中,西南交通大学的肖平教授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了社区,通过为社区服务,来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进一步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思考、思想碰撞和调研实践,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质,走出了“象牙塔”,抛开了课堂的限制,达到了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收获的将是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与实践经验。[3]114-178突破传统教学场域的局限性,课堂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性质:由注重“知识讲授”转向注重“感悟思考”

我国高校教师在本科教学中仍然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是不争的事实之一。教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快速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避免时间上的浪费和大量精力的消耗,有利于把握教学进度;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很少有机会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取向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倡导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旨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反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可以通过探究不同问题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设计成独立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学习,或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独立查找资料、自主进行设计、自由表达思想、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由注重教师的知识讲授要转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训练和提升自身各项能力,依次完成认知发展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学习阶段,形成学生自身的特质。

3.课堂评价:由注重“终结评价”转向注重“过程评价”

课堂评价是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与学两方面的价值判断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引导课堂改革,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激励功能。由于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很好地考察出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评价秉承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原则,与之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形成性评价较为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潜力被激发的过程,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的看待学生的身心成长及知识能力的变化;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静态的结论性考察,形成性评价则与之有所区别,更侧重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性和动态性。过程性评价方式不仅能最大程度上考核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提高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正确认识,也可以转化成为激励学生不断加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迄今为止,教育界关于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教学方法是关于教学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总和,也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大到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小到信息技术课程都与教学方法紧密相关。

1.教学目标:由注重“教会、会学”转向注重“想学、享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预期变化的结果性表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指导性地位,它引导着教学行为的终极结果,因而其制定十分重要。教学目标通常分为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等三个层面,其难易程度也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育成才目标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我国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教会学生知识,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知识的基本层面,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以及学习课程的主观感受,这表明本科教学目标仅仅达到了第二个层面: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最高层面,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成为多方期待的人才是可想而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就要求由“教会、会学”转向“想学、享学”,即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应将讲清楚教材内容,让学生听懂、理解为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与探索,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视学习为生活享受,以此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因此,要想让学生做到学习主体身份的真实转变,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2.教学材料:由注重“教科书”转向注重“互联网”

教科书是本科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能够反映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化实物,教师多以此为依据进行每节课的授课内容设计。尽管我国几乎所有的本科教室已经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仍然有很多老师视教科书为唯一教材,甚至照本宣科地将书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高速便捷的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可以使足不出户的人们查询到全面、前沿的信息,因此教师教学所授内容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以弥补传统教科书因编辑排版等原因带来教学滞后的不足。除此之外,互联网相比教科书而言,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和实时的内容更新等特征,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摆脱“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桎梏。2019年1月25号,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提出到2022年总体目标是,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更快地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全民随时随地都能够想学、乐学、可学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进行互联网学习对教师甚至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3.信息技术:由注重“浅层学习”转向注重“深层应用”

本科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时代变革应运而生的产物之一,其课程特点是强技术性与强应用性兼具,开设目的无疑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于信息技术只是辅修科目之一,通常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教而教,要求学生作为拓展知识了解即可,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仅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具体涉及到实际应用时都是一头雾水,比如相关软件不会操作,很多网络教育开发平台不会使用。有关实践证明,学习者如果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以学生为中心” 的本科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要求由“浅层学习”转向“深层应用”,其它课程也是如此。强调学以致用对提升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学习科目或者日常生活,可以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激发创造灵感。

(三)教与学主体的改革

教学活动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教和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都是独立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设计主要围绕着教学主体的地位转换和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进行。

1.教学主体:由注重“教师主体”转向注重“学生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教师掌控着教学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讲台设计而言,在我国本科课堂的设施设计总体上趋于一致:讲台居前,座位平行或环形居后,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方便教师演讲的特点,圆桌型布局、便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室较少。[4]50-52学生更像是沦为了教学的附庸,很难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则是教学的主导者,起着引导学生学习、解惑答疑的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郭瑞昕教授在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实践时,立足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出针对大学生个性和活动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交互式教学,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导学、学生讨论、互动展示和总结点评四个环节组成,是对师生角色的重构和优化,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同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开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另外,交互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和仪器设备无任何特殊要求,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3]

由此可见,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主体地位上完成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态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更准确地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减法,即适度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使学生做加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2.学习主体:由注重“个体学习”转向注重“团队学习”

个体学习是个体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团队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有多个学习个体参与,学习内容更广泛、学习过程也更加深入。具体来说,学生的个体学习以学生自我为中心,并基于每个个体独有的思维系统来处理问题。然而,由于个体思维存在内在的自洽性和局限性,学生在看待事物时容易如同盲人摸象般只看到冰山一角,会存在一定的思维遮蔽性。团队学习是一种集体性学习,给学生个体提供了共同学习、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体会到团队的能力与智慧,相互启发、借鉴、取长补短,继而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与能力。在学习领域有所建树的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指出,调查研究发现团队学习的效果要比个人学习更有效,选择个人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低于30%,与之相反的学习方式(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其学习效率高于50%。[5]214-215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就是对团队学习最好的写照。

我国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张旗伟在实施“互动和任务型教学模式”时,每周都会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小组分配,以保证学生有机会在学期末前和不同的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锻炼其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使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等有了很大提升。[3]由此可见,在我国倡导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个体不仅要学习,更要学会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获取和交流信息,这样才能满足竞争环境下个体和组织的成长诉求,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告诉我们,未来更高效获取竞争优势的学习方式将是团队学习。

三、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中应避免“三化”

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改在痛处是教师,改在难处是课堂。传统的“三中心”根深蒂固,新型的“三中心”尚未真正确立,在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过程中应避免“三化”。

(一)避免“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改革的极端化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遭受了人们的质疑和批判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出现了极端化的表现。学者们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出现了很多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高校奉“学生为上帝”,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学习内容完全契合学生兴趣,甚至降低教学要求,偏离教学目标;有的教师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时,整个课堂交由学生来掌控,虽然营造了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可以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但是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约束,对学生“完全放手”的后果是极可能引发课堂教学的无序化。俗语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高校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极端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切实把握好改革的“度”很重要。2019年10月,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意见》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指出,坚持学生中心,将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让教师扮演好教学主导的角色,严慈相济,扶放有度。随着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要坚持“适度”原则,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平衡点,以避免改革极端化。

(二)避免“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改革的片面化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是一场涉及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全面性实践活动,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包括备课、教学活动设计、课外自主学习等在内的教学活动。部分高校在实施改革时,由于管理层对改革缺乏深刻认识,导致改革的重心出现偏差,片面强调教学活动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群体感到责任重、压力大,最终造成改革因阻力变大难以进行的后果。我国早有学者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是范式变革,需要学校从思想到实践、从教学到管理、从使命到文化等所有方面都要发生变化。变化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出现一个新的学校,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6]36-40因此,高校在实施改革时,首先,应从管理层入手,改变“以教师为核心,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例如在对待学生事务管理上,不再只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其次,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不可能成功。学校应该拿出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激励教师参加改革。[7]5-20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群体参与改革的动力、减小改革阻力,也为推动深层次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真正尊重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重视学生做出的选择和建议,从而在尊重其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避免“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改革的形式化

“以学生为中心”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突破,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在有教无类的前提下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就“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在我国推行的结果来看,其改革措施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胜枚举:就教学组织而言,学生没有自主选课、选教师、选时间、选空间的权利,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排定的课表上课;就授课方式而言,在提倡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偏离教学重心,舍本逐末,教学质量不增反降;就教学模式而言,合作式、探究式教学逐渐取代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缺乏对学生合作过程的有益引导,侧重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主体体验。如果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以学生为中心”也就变成了空喊口号式的“表演”。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中心课堂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甜蜜的烘焙课堂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