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论池莉散文中的家庭教育观

2020-01-18 20:14黄菁卓宋德发
关键词:池莉孩子教育

黄菁卓 宋德发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0世纪80年代末,池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她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成为了中国新写实小说流派的经典之作。她的作品关注平民百姓的琐碎生活,刻画了小市民的生活状况,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底层市民的世俗生活本相及生存意义。在这些反映底层生活的作品中,也有一系列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映,比如散文集《怎么爱你也不够》《来吧孩子》和《立》。在这些作品中,她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及探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观——“孩子的每一天和未来,都是从你的怀里开始。”[1]56

一、行为教育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一个人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责任。”[2]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熏陶、培育着孩子。但如今很多父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去做做不完的生意赚不完的钱,而选择将孩子送到老人那里去抚养,认为给孩子打打电话就是对他们的关心,只要赚够了钱,事业有成,孩子就会变得幸福。池莉不认同这样的做法,她提出:“爱不是语言,而是行为。”[3]113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表现在嘴上,而是表现在自身行为上。

父母的行为首先是给予孩子陪伴。池莉认为亲自养育孩子、成为孩子的同伴、和孩子一起努力,这就是陪伴。从小亦池出生的那天起,池莉再忙再累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抚养,亦池三岁之前,她更是暂停写作,专心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她和丈夫共同为孩子撰写《宝贝成长记录手册》,记录女儿一点一滴的成长状况,比如“亦池八个月能够独立地站在床边。”“亦池一周岁了。体重二十市斤,身高七十三公分。”“亦池喜欢躲猫猫。喜欢啃咬东西和啃咬妈妈……”[3]111不论是刚出生时为孩子换尿布、替她洗澡、喂她吃饭,还是上学后接送她去学校、带她出去玩耍、与她一起学习,池莉都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她的女儿,从未缺席。一直到亦池长大成人,高考结束回国的暑假期间,池莉依然拒绝所有工作邀约陪亦池读书、旅行、写作,她解释说:“很简单,因为我是妈妈。我最重要的本职工作首先、并且永远是妈妈。”[4]208池莉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温柔地守护着她。正如周国平在描写女儿妞妞时说:“小生命的一颦一笑都那么可爱,交流和成长的每一个新征兆都叫人那样惊喜不已。这种体验是不能从任何别的地方获得,也不能用任何别的体验来代替的。”[5]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孩子长大。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身教”。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真切陪伴,更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身教”。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6]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就相当于整个社会,在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对事情没有是非对错观念之前,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正如池莉所说:“父母,尤其是如我这样亲密看护孩子的母亲,事实上就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我本着什么精神什么感觉来对待她照料她,她就很容易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和表现。”[1]16正是因为池莉坚持这种思想,所以她一天都不放弃自己的孩子,用自身行动及其为人处世来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为母亲的池莉从不给孩子灌输“你要学会感恩”“你要努力读书”等大道理,她坚信身教重于言教,时刻用自身榜样作用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亦池准备冲刺重点中学时,是亦池的数学老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亦池补习辅导数学功课,亦池才如愿地考入理想的学校。她在书中写道:“这位老师,还有我女儿的钢琴老师,我总是想念他们,总是为他们祈祷、祝福,我在等待机会投桃报李,我相信一个人对他人的感恩之心是金不换的。”[1]89池莉始终铭记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亦池也在妈妈的影响下,学会了要对他人心存感恩。除此之外,池莉还特别注重对孩子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营造一个温馨书香的学习环境,她将家里的房间改造成书房,把书整齐的归类摆放,还将孩子喜欢阅读的书散落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她每天都会给孩子念一段故事,陪孩子阅读,成为她的好伙伴。正是在池莉的正确引导下,亦池逐渐爱上阅读,书籍成了她最好的伴侣和玩具。池莉不是用嘴去命令孩子读书,而是自己拿起书陪孩子阅读。春风化雨,教育无声,作为父母,自我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对孩子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激励作用。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现。

二、快乐教育

哲学家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7]在眼下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为了“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父母带孩子奔走于各大补习班、大小考试之中,学习和成绩填满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很少有父母会去关心这样的学习是否真的有效、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快乐。池莉不赞同这些家长的做法,她认为:“快乐是所有生命的本能需要,它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1]54所以池莉提出父母应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领引孩子在快乐中学习。”[1]55

首先是父母领引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池莉说:“普天之下,所有的幼小生灵,无不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天真快乐地吃睡玩乐逗耍,这是幼小生灵的本能启动,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知识,远不是什么英语录音磁带和识字课本可以替代的。”[4]44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都爱玩耍,但不加节制的玩耍一定会影响学习,那我们应该怎么去玩呢?池莉认为应该把玩耍和学习结合起来,在玩耍中学习,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玩耍和经历对孩子来说远远要比多做几套练习题和卷子收获更多。

在《怎么爱你也不够》中,亦池告诉妈妈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当其他父母不断强调学习成绩,强制孩子进入校外课程班时,池莉则带着孩子与大自然交好,只要有空她就带女儿去公园、动物园,带孩子去爬山,她们一起闻花香、听鸟鸣、呼吸新鲜的空气,通过大自然这位老师,打开孩子的感官世界,让她通过自己的感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到了中学阶段,亦池快乐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丢手巾、跳皮筋、溜旱冰等都是亦池的玩耍项目,亦池每次在玩耍后,学习兴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不断的增加。在《来吧孩子》中,由于亦池喜欢和小动物玩耍,池莉就允许亦池养狗。有了小狗后的生活对亦池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亦池积极地同母亲买书学习,包括大量的养狗书籍,并且主动从书中学习训狗技巧,在与狗狗玩耍中也体会到了小狗的学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从中受益。在不断的自在玩耍中,孩子完全可以获取各种单凭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与其让孩子受沉重的压力困扰,不如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

其次是父母领引孩子在兴趣中学习。如今很多家长常常用“以爱之名”“为你好”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窒息式关怀和兴趣干涉,让孩子每天都处在书堆里,抓成绩,抓名次,不顾孩子是否能接受,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在紧张的学习中,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他们在对兴趣爱好的热烈追求中能够得到放松快乐,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同样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

一直以来,池莉特别注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小学时,她发现亦池对厨房有特别的兴趣,于是就会耐心地告诉亦池学习炒菜,只要亦池愿意,她都会放手让亦池自己做菜,炒不好也无所谓,玩闹也无所谓,池莉说:“但凡她有兴趣的事情,我得尽量为她留下印象,找到感觉和培养感情。”[1]58当然,厨房里的教育远不止烹饪和做饭,池莉会抓住机会给亦池讲每个菜的由来,告诉她怎样使用各种餐具,如何吃饭,还会以饮食为缘由,给她讲文学诗歌、古典诗词,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池莉和女儿一起行动,朗诵诗词,吟唱儿歌,在快乐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同样,亦池想学英语,池莉就会支持她,和她一块背单词;女儿对烹饪感兴趣,池莉会带她看美食节目,和她聊美食;她还学习了钢琴、画画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妈妈的领引和兴趣的陪伴,亦池通常会变得心情愉悦、积极主动,从考取大学到毕业、读研全过程,亦池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热爱美术、音乐、旅游、义工,这些都得益于池莉从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并让她在兴趣爱好中快乐学习。施亚楠在谈到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时提出:“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趋乐而去,不用我们逼迫,就会主动去做,而且会终身这样去做。”[8]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尽力为他们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他们呵护、信任和支持,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挫折教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绝不是把孩子放进蜜罐里,让他们永远地感受“快乐”,而需要让他们自己去面对人生挫折和教训,去体会苦尽甘来。作为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走向成功,更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和失败。池莉提出:“人生挫折和教训才是唯一的老师。”[1]137只有让孩子经历过这些挫折教训的苦和亏,他们才能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磨练出坚强意志。

首先是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吃苦,并不是说孩子吃的苦越多,将来就越有能力,越优秀。其实并非如此,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使孩子获得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战胜苦难的过程以及拥有战胜苦难的能力。对于孩子而言,苦是什么?写作业苦,做题苦,考试苦……但如果孩子在早期就吃过这些苦,汲取战胜苦难的智慧,那他们就能更加坚定和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作为父母,池莉热爱自己的孩子,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并没有选择溺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懂得让她从小吃苦。在亦池冲刺外校初中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个夜晚,池莉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去上课,上完课回家后女儿又继续做习题到深夜,池莉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皆来自于个人的奋斗。人生中会有许多关口,你不能去计较它是否有道理,你没有时间去抱怨它,总之你就是必须过关!”[4]97当孩子需要战胜困难时,她都会尽力引起孩子的共鸣和达成共识,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体面。当亦池报考国外的高中时,过程并不顺利,学校拒收、签证被拒、求学之路一波三折,于是亦池开始变得颓丧起来,池莉安慰亦池:“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复杂的,但是复杂并不表示最后结果不好。只要自己冷静,坚持和随机应变,复杂的过程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好结果。”[4]144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亦池又重新做材料、写报告,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所以,吃苦从来都不是委屈孩子,而是在不断的吃苦中锻炼孩子的心志,使他们明白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战胜挫折与困难,这样才有勇气去面对残酷未知的生活。

其次是让孩子学会吃亏。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提倡父母要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吃亏,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但这样做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伤害的可能。什么是吃亏?受伤害亏、被朋友背叛亏,考试失误了亏……但如果孩子能够早早经历这些,他们就会比别人多一些人生经验和教训,就更能承受住生活的风吹雨打。因为只有吃过亏,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让人成长。

亦池在十五岁时遭到了最好朋友的欺骗,池莉的教育方式就是让磨难直接教诲她。池莉写道:“面对十五岁少女的伤心,我唯有无言,让我的孩子经历她自己应该经历的内心阵痛,让她独自咀嚼人生的苦涩。”[1]137在孩子经历挫折时,池莉默默地陪在孩子身边,以一种无言的方式让她明白要学会自己去面对成长中的困难,但即使失败受伤了,父母仍然是你永远的依靠,亦池因此也变得更加有勇气去面对挫折。十八岁时,因亦池的直率,在面试时无意顶撞和冒犯教授,与牛津大学擦肩而过,对亦池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池莉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教训,她写道:“人生吃亏要趁早。越早越容易学乖,越早越容易恢复。”[4]212她相信她的女儿并非有意冒犯,但通过这次在牛津的小失败要让孩子懂得说话方式的重要性以及课堂之外的人生功课还需慢慢学习。作为父母,一味地爱自己的孩子是不可行的,必须让孩子懂得只有趁早吃过生活的亏,才能使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更好的走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池莉散文中的家庭教育观认为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孩子、领引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以及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池莉的散文不言太多技巧却更能让读者了解她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其散文或许是具有世俗性的,但却蕴含了她对女儿科学美好的家庭教育和绵绵的爱意。正如池莉写给自己的女儿:“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3]216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但实践过程都是建立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之中,都需要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新一代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祖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 黄 芳)

猜你喜欢
池莉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池莉的存在主义
池莉爱惜吃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池莉小说创作与研究综述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