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2020-01-18 23:38杨利静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隐性职业高职

杨利静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近些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上自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将此视作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内容。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隐性的职业道德和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两方面共同发展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戴维·麦克利兰形象地将胜任力模型比作冰山,冰山浮于水面的能让人一眼看到的部分就是知识与技能,而潜藏于水面之下的内容则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个性品质,发展动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恰恰是这部分深层次的特质,会对胜任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完成具体的任务或工作中,需要运用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标准,可以在不断学习和锻炼中培养。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对于工作的态度与热情,还包含对于职业所需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理解,具备道德感,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思想与习惯。

从显性的角度看,主要涵盖职业道德、理想和意识层面。在考核衡量的时候,主要指标是学历与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深层次的隐性职业素养,同样是个人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道德和思想虽然没有明确的测量途径,对于个体来说,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包括隐性和显性两方面,借助各种资格证书与专业考级等方式,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显性职业素养达到了何种程度,但这些形式却无法对隐性职业素养做出评判。从某种程度而言,显性职业素养实际上就是隐性素养的外显,两者相较,理应将更多的教育力量倾向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者麦克利兰曾经提出了有名的“素质冰山理论”,充分强调了隐性职业素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他把一个人的整体职业素质比喻成一座冰山,知识和岗位必须的技能是水面之上的可见部分,这些都是表层内容,虽然会对绩效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深;潜藏于水下的则是深层内容,包括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和个性特征等,这是区别绩效优异者、普通者的重要指标。

采用该理论对于高职学生的素质做出剖析,他们学到的知识,专业资质,个体形象和技能都属于素质冰山中可以明显看到的职业素养,能通过各种证书得以体现,但在整座冰山之中却只占1/8。其他7/8的部分都潜藏于水面之下,是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作风和态度等,虽然这部分内容不能一眼就看出,却会对高职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正因如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应当依据麦克利兰的理论,把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结合起来,避免存在忽视后者的现象,并深刻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活动。

这一培养过程异常艰辛,不能只是依赖于学校,也不能一味强调让学生自主发展,而应该在企业的支持和在学生的努力下,在学校的引领下完成。重要的是,充分重视对于学生群体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

二、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没有为此投入足够的经费,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1]我国与“隐性职业素养”有关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部分研究是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或是直接照搬其他国家取得的经验,没有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探究。

吴甘霖在《一生成就看职商》一书中提到,一个人能否在职场站稳脚,其“职商”显得尤为关键,而职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包括积极主动、爱岗敬业、勤恳求实等方面的内容。无论哪一种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系统知识的保障,但更需要的是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智慧,所以,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价值的唯一选择,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2]

要想让学生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同学们的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也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感,加强他们对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素养的提升。国内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把握职业素养的要素和内涵本质,在培养过程中设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方案,明确培养的目标。当前学者们的研究具有不同的创新之处与侧重点,比如对于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职业素养概念阐述。但是,总的来说,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具有针对性,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从而使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有方向,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许多用人单位在对高职毕业生进行评价时,会把职业素养当成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对应聘者做出考量,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其中隐性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是最关键的,是一个人能否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前提。显而易见,如果拥有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就会快速融入社会。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策略

(一)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刻不容缓,要想使人才培养活动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就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自学生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对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白自身发展与职业、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摆放在核心位置[3]。

其次,创建职能部门,为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起到辅助作用。可成立职业发展中心,开设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并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他们了解最前沿的学科信息。

(二)鼓励高职学生进行自我培养

在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过程中,高职学生扮演着重要的主体角色,应在学校的辅助和教师的引领下,积极进行自我培养。雷恩·吉尔森表示,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人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考虑购买什么样的衣服,但这件衣服可能穿过几次就扔掉,却不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考虑自己未来的工作上。殊不知,只有工作才能使自己获得幸福。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能顺利升入大学,就意味着自己的学习任务全部完成,来到大学就是要尽情享受生活。受这种心理的影响,他们不会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在日后就业时会明显感受到压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和有目地培养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社会调查最近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多数学生表示,日后就业成为自己的重要压力来源,占比为75%;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迷茫感,占比为50%;还有些学生表示,自己并没有考虑到日后的就业问题,占比为41.7%;对自己的日后发展做出合理规划的占比仅为8.3%。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对未来做出合理规划。

当前,许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享受到家里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不懂得感恩,独立意识较差,如果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工作岗位中,很容易受到伤害。故此,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高职学生要刻意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学会感恩他人,敢于担当,分析自身的原因。还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能傲视所有困难,在逆境中把握住机会。

(三)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不能只是靠学生自觉与学校的引领,还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许多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都希望他们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但实践却发现,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越来越多企业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主体,致力于对在校学生的培养,通常采取了如下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和科研基地;企业派资深专家到学校讲课,使学生对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在校生进行入职培训和素质训练。

四、结语

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向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德”的重要地位表示认同,这与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保持一致。然而,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隐性职业高职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