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分析

2020-01-19 04:37罗贵榕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学科

罗贵榕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需要承担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性任务。圆满完成这一任务,需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着手。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场所,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的份内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承担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表面上是两个领域,有各自的要求、准则与范式,但二者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从事教学工作,不能称之为教师,不从事科研工作,通常难以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

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未知,获取最前沿的知识与资讯,发现和把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有通过科研工作,才能把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以及前沿与有价值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崭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是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及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自身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在人才培养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理论水平、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与范式以及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并在创新能力训练方面有所作为。有学者指出,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不是指个人,而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就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协作,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互动,促成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同样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本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提升,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高校要在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学科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力,而这两项任务都依赖于科研工作的展开。不可否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竞争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尤其需重视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工作的互动发展,实现教研相长。在“大思政”模式下,科研团队的建立与发展还需要纳入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加强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实践教育等相关环节的联动,从而促进科研团队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任务及路径

科研团队重在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创新。现代社会,实现突破性的创造与创新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有学者指出,衡量一个科研群体能否称得上科研团队,最主要是看科研团队成员能否优势互补,团队内部是否有学术民主氛围,团队的领导者是否有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2]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凝练研究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相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尤为密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即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或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现实问题,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及阶段性目标。这有利于提升团队成员的创新意志,增强团队凝聚力,并有利于团队获得政策及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合适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发挥领军人物的辐射效力

学术领军人物是学术共同体的灵魂人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学科把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学术研究及科研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具有这类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能够取得显著成绩,享有较高知名度,故通常汇聚于名牌大学。普通高校的科研团队,更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及培育优秀的团队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对于整个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科研能力及科研视野决定了团队的科研水平与科研风格,其精神气质与人格魅力影响了团队的精神面貌,其领导能力更是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建设及有效运作。选择与培育优秀的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兼顾科研水平、学术操守和领导能力的要求。

(三)建构及培育合理的研究梯队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要注意团队内部成员结构的合理组合,需要根据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特点以及年龄结构进行优化组合。还要注意,“团队成员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否则团队就会出现同质化,不利于优势互补,并且成员之间的竞争会降低信任程度,缺乏在开放合作基础上的协作竞争意识”。[3]科研团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优势互补地创新,且能分享知识,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由此可见,科研团队的建设,应积极鼓励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从多角度展开研究,协同增效,共同创新,加大力度培育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团队协作,培育良好的团队文化

科研团队通常是开放型的,人员的选择和培养需要不断调整和评估,保持团队活力。在动态开放当中,加强团队协作,培育团队精神及团队文化,可为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支持及文化支撑。团队精神的主要作用是整合整个团队的资源,包括团队成员的潜力、才华、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形成强大的合力,完成个人或分散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达到组织共同的目标。[4]团队文化能够为其成员提供一种认同感, 有助于团队的管理系统合法化, 明确和强化行为标准并在团队内建立和谐运行的秩序。[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应当建立公平与民主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的选择及成果考核等工作中,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应建立唯才是举、量才而用、鼓励竞争以及论功行赏的团队氛围;应形成相互尊重与相互鼓励的良好态势,营造平等、和谐与合作的团队文化,强化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任何学术研究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研究环境和技术支持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也不例外,它需要相应的保障与推动机制。

(一)建立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人才引进与人员配备保障,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需要从职称、学历和年龄等方面实现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培养或引进学术带头人,创建一只相对稳定而有创造力的研究队伍。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相应的学历与职称条件,学历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专业和伦理学专业专业的博士或硕士为佳。科研团队的研究兴趣与发展方向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哲学为主,心理学、政治学和法学可为补充,在引进人才时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为主。其次是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保障。可通过建立学术年假制度,短期访学以及培训等方式解决。还应注意从事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保障,必要的场地、图书和经费等。

(二)建立足够的激励机制

要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鼓励,对作出贡献的科研团队或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奖金和荣誉,并在课题的申报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支持。然而,现有的激励机制存在力度不足、程序过于繁琐、过于重视数量轻视质量以及同行评价不够充分与客观等问题。许多高校面向教师及辅导员设立的思政课题,就存在数量多而资助资金少的状况。另一方面,高校在完成相关的评估工作,或进行博士或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从总体上有损于教育与学术共同体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学术研究活动还是教学活动,都是智力活动,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思考,应立足于长期的梯队式建设,建立灵活而有相当宽容度的考评机制,鼓励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科研团队的建设,要强调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操守,并对“前店后厂式”的成果生产方式保持警惕。

(三)建立动力机制

能够让教师员工积极投身学术研究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才是真正激发热情真正有效的作用力。它主要表现在职称与岗位竞聘所带来的驱动力;职务的升迁意味着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自然造就了开展学术研究的外在动力。其次,大学作为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保持教师队伍或研究人员内在、持久的学术热情才是根本性问题。要鼓励学位攻读。长期和严格的专业化训练,造就了成为学者的基本素养和对学术活动的热情。要形成学术共同体(这里指学校内部或单位内部的学术共同体),相同或相似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兴趣将产生吸引力,引发交流与沟通,进而产生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的效果。还应形成尊重学术,尊崇学问的环境和氛围。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所有学术研究或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不可否认,安全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性要求。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应当为所有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重视安全感。在职业的准入、退出和晋升方面,制度设计应当合理化。既要发挥激励作用,也要保障应有的权益。许多高校开始推行“非升即走”措施,即要求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必需完成副教授的职务晋升,否则必须转岗或解聘。这一改革举措的施行过程就应当在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进行,以实现激励机制与安全感获得的双重保障。此外,合理把握政治原则与学术原则的要求。中国高校的所有活动都必须遵从必要的政治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根本体现。但是,教育领域毕竟不等同于政治领域。高校本质上是一个传播知识与生产知识的地方,尤其是科研活动,强调的是创新与突破。中国的高校也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竞争,对科学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有着愈来愈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必须为教学与科研活动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步入自媒体时代,网络及自媒体的高度发达,高校会卷入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波。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妥善处理,不应采取懒政方式,只顾向舆论妥协,忽视对教职工的必要保护和良好教书育人环境的维护。

四、确立和强化正确的观念意识

正确的观念意识保障了科研团队的方向性与协作性,还有助于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需要厘清和强化以下观念意识。

(一)学科意识

“学科意识是学科建设者遵循学科内在规律而形成的对一定学科的自觉态度。”[6]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内涵与边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科作为二级学科,也自有其内涵与边界,这是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注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以价值导引、价值教育为核心,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要注意防范以纯粹的心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研究代替本学科研究的倾向,或以教学意识代替学科意识的简单化倾向。确立和强化学科意识,还需要强调形成、遵守及发展本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学术意识

学术研究活动,需要确立“以学术为志业”的信念目标和精神准则,这是获得同行认可与尊重的前提条件。现代大学给予教职员工一定的或较好的物质利益保障,使学术活动不再局限于“有钱又有闲”的满足好奇心的自由自觉活动,具有了某些功利性质,但是,学术研究活动毕竟具有超越世俗利益的本性。只有尊重并认可学术精神与学术自由,才能得到同行及世人的尊重。学术研究活动需确立学术自律意识,即学者们须坚守学术操守及学术规范,并乐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三)问题意识

学术研究的创新力也离不开问题意识,学术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所有的理论体系都存在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和突破的过程,要针对本学科的理念体系和范式中存在的问题都应当深入研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持续关注和回答相关的现实问题,才能凸显本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五、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矛盾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及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需要疏理和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某些交错复杂关系:

(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关系

20世纪中期,为应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开始出现、发展起来,至2005 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工作领域学科化,实际工作科学化”[7]发展历程,使本学科的教师团队在开展研究工作时,容易出现以教学教改研究代替学术研究的问题。学科与课程“两者在目标、归宿和遵循的规律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学科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求真是其核心特质;课程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育人是主要目的。”[8]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既要重视教研相长,又要区分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不要完全以教学教改研究代替学术研究。

(二)价值性与科学性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天然地具有价值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遵循本学科内在的价值原则。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质属性,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流与对话的前提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中,切忌以价值性原则代替科学性原则或弱化科学性原则。

(三)整体性与专业化关系

专业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科建设的趋势。尤其是当学术研究强调科学性原则时,就会推动了专业化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或教师队伍通常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在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必然倾向于原有的专业训练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最新成果。如果忽视或放弃了本学科的特性与规范,往往导致研究工作呈现分散化、零散化以及各自言说的状态。

在强调学术研究的学科意识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整体性原则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及团队建设都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范式。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或跨学科合作时,注意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性和整体性原则。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学科
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术动态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