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整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020-01-19 04:37肖述剑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跨界思政

肖述剑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可见,整合其他学科门类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资源相融合,发挥学科资源优势为思政课教学服务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部署,也是促使其他学科与思政学科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的应然之举,对于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具有实际意义。

一、跨学科整合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合理性

对于跨学科的界定,不同学者界定各不相同。最具权威的艾伦·雷普克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它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毋容置疑,跨学科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实用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则是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特性。跨学科研究不能简单等同于多学科研究,并非将多学科知识简单地混合在一起,而是从整体层面和系统视角,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去整合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思政课教学的跨科学整合,是思政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解决思政课说理不深刻、话语不鲜活和形式不生动等问题为导向,充分吸收、借鉴以及运用其他学科中的有效理论和实践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其本质不是为了跨而跨,而是为了用而跨,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仍属于思政学科范畴。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有学科方向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区分和细化,朝着更深入、更专业和更具针对性的方向演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七个二级学科方向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晰,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精细化的细分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直接导致了思政课教学缺乏理论的透彻性以及逻辑的严谨性。打破二级学科方向的壁垒,尝试一级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整合,将是破解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

(一)学科属性决定其跨学科基因

思政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学科成立之初起就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其理论基础先后融入了哲学、法学、教育学以及历史学等跨学科元素。四门思政课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二级学科,但学科方向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渗透,彰显了其跨学科基因。一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始者来自不同学科,具有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原始框架中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模式和方法,其理论建构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思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初心是为了满足其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需要,本质上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然而,人的思想问题错综而复杂,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够完全胜任。无论是从学科属性看,还是从创建初心分析,思政课建设均具有跨学科基因,整合和借鉴其他学科有效资源是使命必然。

(二)意识形态功能实现需要跨学科整合

思政课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建构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目标是根本任务。意识形态工作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涉及到思想政治层面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问题,需要借助多方面资源和跨学科知识予以协同支撑。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既面临着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也面临着内部主流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挑战,单一性的“灌输”教育或浅层次的渗透方式面对主体性和多样化凸显的现代大学生而言,难以收到良好效果。需要教育主体有意识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中,精挑细选一些既能保护党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又能容纳发展性与开放性的教学资源,经创新性整合和创造性转化,有效应用于思政课教学,通过意识形态话语的更新整合,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

(三)跨学科整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

思政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学载体、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形式上的改革,更涉及到资源挖掘、话语转化和设计应用等内容上的创新。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是内容为王和效果为上的内在性改革,既是满足学生对高质量学习经历的需要,是落实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举措,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趋势。未来社会是一个跨界资源整合的时代,未来教育相应地也会面临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和共荣共享的格局,谁站在跨学科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和青年。显而易见,用跨学科思维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用跨学科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用跨学科方法分析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二、跨学科整合要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

实施跨学科整合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即跨学科资源运用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系。无数思政课教学实践证明,跨学科的教学资源是个催化剂,运用得好,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达到政治认同的目的。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现阶段,部分思政课运用逻辑学、军事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艺术学等跨学科资源,将思政课讲授的活灵活现、逻辑严谨和生动形象,让学生记忆深刻、终身受益和毕生难忘。但同时也存在部分思政课单纯为跨而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所谓的哲学思维、工科逻辑和大数据技术,将思政课讲授的晦涩难懂、模棱两可和原味尽失,与立德树人目标背道而驰。实施思政课跨学科整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满足正当需求为中心以及获得政治认同为目标,汇聚各学科资源优势为之所用。

(一)资源挖掘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资源挖掘是实施思政课跨学科整合的前提,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配方”陈旧问题。

1.认准思政课的定位

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性质不一样,思政课对接的是价值体系,而专业课程对接的是知识体系或认知体系,在资源挖掘的过程中要以教育对象的接受认同为基准,不一定要片面追求理论性和系统性,从理论到理论,从第一到最后一章的授课顺序,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选取其他学科的有效资源(故事、案例、原理等)为思政课教学服务。

2.结合学生思想特点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对象大多是00后大学生,“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2]。在资源挖掘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注重学生对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强行灌输,将问题导向性和方法启发性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和选择,增强资源实效性。

(二)教学设计要以满足正当需求为中心

教学设计是实施思政课跨学科整合的重点,要以满足学生正当需求为中心,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工艺”粗糙和“包装”不时尚等问题。

1.主题选择具有针对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题选择的内容要保证经得起推敲,能够应用于思政课程的教学需要,既不能窄化也不能泛化,要符合主流价值的思维取向,关照当前时政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克服跨学科整合中忽视价值取向问题。

2.知识建构具有改造性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跨学科整合中的知识建构要立足于价值观改造,围绕信仰塑造和意义探寻重新建构知识的传导性和影响力,通过精选、增补和更新等手段,满足学生价值观成长需要。精选是要选择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与思维影响力的大观念、优结构和良方法,摈弃假大空、低级趣味以及再生性差的知识内容。增补是补充思政课程中缺失的通约性、逻辑性、实用性学科知识以及跨学科应用中的方法论知识。更新则是对思政课程中与时俱进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对不合时宜的陈旧知识点予以删除,用最新最权威观点讲授思政课。

(三)效果评价要以获得政治认同为目标

效果评价是检验思政课跨学科整合效果的指挥棒,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新颖度以及所谓的吸引力为标准,需要以获得政治认同为目标,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学中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漫无边际和答非所问的“假效果”问题。

1.注重潜移默化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

列宁在《怎么办》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思政课程的知识内容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被学生所认知和理解,它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需要处理好教化和灌输的关系,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其具体化和形象化,以便教育对象能够较容易地理解认知其本质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政治认同。

2.注重求真务实增强思政课程感召力

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人的趋利本性导致了教育主体具有对利益的趋附性,本能地喜欢追求事物的价值。利益认同是思政课程价值认同的保障。在实施跨学科资源整合中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正当合理利益诉求,通过增强思政课程的感召力来实现思政课程的政治认同是规律使然。

三、高校思政课跨学科整合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施等方面,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借鉴和路径选择。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跨学科整合更要在理念思维上树立共同体意识,内容设计上,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路径上,开发运用互联网跨界资源,有效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

(一)理念思维上树立共同体意识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高校思政课跨学科整合也要树立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

1.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整合理念

思政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施跨学科整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各学科资源为之所用,加强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团队协作和学科整合,集跨学科资源的挖掘、设计和评价于一体,体现跨学科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2.树立课程思政同育人的共同体意识

以思政课为核心,充分挖掘发挥其他学科专业的育人资源和功能,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高校思政课既要加强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纵向衔接,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协同,还应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的配合沟通,形成教学、科研和服务同育人的共同体意识,在立德树人问题上形成相互配合、协同呼应和同向同行的整体氛围。通过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构建,克服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目标离散现象,教学主体与教书育人功能之间的脱节现象以及教学付出与教学质量不匹配现象等问题。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其他学科与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实现所有学科课程的知识教授与价值传递相统一,形成相互支撑和互相印证的合力局面。

(二)内容设计上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5]对于培养学习的高阶思维来说,问题是最为关键的要素。高校思政课跨学科整合在内容设计上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计系统“问题链”的方式来完成对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培养。

1.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对思政课的收获成长需要思维活动的支持,以问题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便成为了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学习道德理论时,教师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提出这样的问题:基因技术的发展对道德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道德、技术、法律三者之间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基因困境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是书本中所没有的,也非常的陌生和抽象,采用常规的思路,显然无法理解,但它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给了学生跨学科思考的契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系统总结问题

好的问题提出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总结,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至关重要。如在分析基因技术对道德的正负影响时,引申出人的属性问题、生与死的问题、以及法律相关问题,最终提出基因困境的出路,是充分实现技术与法律的互动、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和道德与技术的互进。在跨学科视域中引导学生系统总结问题,实现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方法路径上开发运用互联网跨界资源

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育未来的发展潮流,开展思政课跨学科整合要顺其为之,为其用之,充分利用互联网跨界资源为思政课跨学科整合服务。

1.利用互联网平台培养跨界思维

所谓跨界思维是指跨越学科、专业和行业界限,多角度、多关联和多样化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伴随着跨界思维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就是很好的印证,意味着变革、重塑、融合与发展。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性活动,每一个教育对象的成长历程、家庭背景以及思维特点都要求教师具有跨界思维的整合能力,能够养成多维、立体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法地开展跨界教学,全方位和系统化地改进教育教学进程。

2.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跨界能力

通过不断地跨界学习,更新思政课教师的教

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不断地拓展视野,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实现自身专业成长。运用互联网资源多领域地实现跨界知识的挖掘与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性与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集体备课和同伴互助,构建共享多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用全国思政同行合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猜你喜欢
跨学科跨界思政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