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舆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

2020-01-19 04:37孙文建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政治

孙文建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在新冠疫情之下,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引导工作问题凸显,如何在特殊时期挖掘疫情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应对疫情舆情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舆情是由个人和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大学生舆情,可理解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高校内外相关事情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的总和。大学生舆情,按其特点可分为长期性舆情和突发性舆情两类。长期性舆情因其发生的可预测性、持续时间的平缓性和传播趋势的可把握性等特点,易于被介入和有效控制,例如奖学金、恋爱、考研和就业等。突发性舆情虽然一般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但由于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持续时间的迅速密集性以及传播趋势的难以把握性,往往会短时间内产生较大且较为集中的影响。

实际上,大学生疫情舆情即属于大学生突发性舆情的范畴,特指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对疫情发展及其相关现实情况的思想认识、心理情绪、价值观念和思维倾向等综合表现。“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突发事件,也无论它来自哪一个领域,突发事件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使整个社会陷人一种非常状态。在这样一种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2]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事件,急需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引领。而要在疫情舆情特定环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须深入探讨疫情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以期精准发力。

二、疫情舆情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危与机并存,战胜了危就是机,失去了机就是危。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大学生思想的主观性,对疫情舆情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能力提出挑战。大学生群体,尤其是0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强,表现欲望强,对新奇事物的渴望强,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潜力的群体。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在疫情面前又表现独立思考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弱等特点。在对疫情的关注和讨论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甚至受到煽动,如不能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就会引发不理智的行为。

二是疫情置身意识形态前沿,对疫情舆情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旗定向能力提出挑战。新冠疫情期间,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指在媒介环境中,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和传播,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接纳,影响民众判断和选择,从而引导社会思潮,控制社会舆论的能力”。[3]疫情给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疫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对疫情舆情中思想政治教育未雨绸缪的能力提出挑战。疫情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随时可能有新情况发生,随时有可能有新热点产生。这些难以预测的、突发性的热点事件,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情绪的爆发口和宣泄口,引发大学生的关注与讨论。普通的事件经网络放大以后,就有可能以极强的传播性和不可预测性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如果引导和应对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产生过激行为,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对疫情舆情的路径

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技能,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有效性的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在重大疫情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五种思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疫情舆情的有效性。

(一)运用辩证思维,加强真理教育

运用辩证思维提高学生认知,引导学生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疫情中的各种信息,在对立统一中把握规律,克服极端化与片面化看待问题的现象。

要传递真声,举旗定向。面对疫情,既要传达好中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和自觉践行。又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发布准确的疫情信息,注意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增强学生对疫情的了解和对疫情应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要敢于亮剑,去伪存真。疫情期间,面对歪曲事实真相、造谣、攻击和污蔑的网络信息,要敢于正面亮剑,“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4]针对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及时通过网络发表有说服力的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要善用队伍,自我教育。要特别注意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选拔一部分在学生中有威信、思想素质过硬以及拥有良好网络素养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培养成为“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的“朋辈引领”作用,引导舆论健康有序发展。

(二)运用历史思维,厚植爱国情怀

在疫情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引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运用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爱国之情,就是要积极运用历史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筹划明天。

要用好历史素材,增强情感认同,总结好“昨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再到非典与汶川地震等,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倒,反而每次都会变得更加强大。思政工作者要用好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把爱国主义教育从历史和抽象的精神世界引申到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家国一体的深刻涵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要挖掘深刻内涵,强化精神感召,把握好“今天”。疫情防控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思政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好疫情防控背后的深刻内涵,在历史与现实以及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之情。

要借助榜样力量,持续开展教育,筹划好“明天”。从历史的与发展的眼光来看,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疫情时期,还需要持续开展。思政工作者要注意在疫情过后持续引导,通过宣传抗疫中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持续深化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梦想,在自己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砥砺爱国之情,践行报国之志,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三)运用创新思维,加固意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运用创新思维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就是要创新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多方位多渠道砥砺学生意志。

创新教育载体,锻造学生的坚毅品质。疫情当头,思政工作者要创新教育载体,“无孔不入”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要善于通过微信、微博、直播以及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创作高质量的网文、漫画、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作品为学生鼓励打气,激励大学生克服困难,历练积极向上、坚定必胜的意志。

创新教育方式,锻造学生坚毅品质。除了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外,还要因势利导,综合运用启发、动员、教育、共情以及表扬等多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纠正偏差,克服悲观、冲动、焦虑和烦躁性格,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创新教育目标,锻造学生的坚毅品质。在特殊时期,思政工作者要注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中的独立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独立,学生就会有主心骨,不人云亦云,不轻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果断,学生就会敢于担当,在重大问题面前能作出正确选择。顽强,学生就会不怕困难和挫折,勇敢的面对和解决问题。自制,学生就会控制自我,不被危险和各种诱惑所困,做到有所行,有所止。

(四)运用战略思维,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在疫情下信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拥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可以说,理想信念教育是新冠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运用战略思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要视野开阔,站在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开展好疫情下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有效推进。

注意将教育引领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教育相结合,勾画疫情中的“同心圆”。“中国梦”重申了两个“百年梦想”,体现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不断前进的动力、挑战未来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思政工作者应引导学生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正确看待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在困难面前自觉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

注意将教育引领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锻造疫情中的“防火墙”。疫情之下,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渗透,利用重大疫情借机煽动非理性情绪,也将是此次疫情期间舆情攻击重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和任务。”[6]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注意将教育引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注入疫情中的“强心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培育的,广大青年需要自觉践行的”。[7]面对疫情,思政工作者要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深挖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特别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看待疫情中的顺逆、得失等问题,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处理好疫情中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以及国家的关系。

(五)运用底线思维,把握行为尺度

运用底线思维加强纪律意识教育,就要在疫情中引导大学生约束好自我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规范的行为习惯,不碰底线,不踩红线,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直接体现。

引导学生构建法治意识,守住网络空间的底线。除了抗击疫情的正面战场,也不能忽视另一片没有硝烟的网络战场。疫情中的各种信息由于其特殊的承载空间和传播方式,难免存在鱼龙混杂和泥沙俱下的现象。思政工作者要注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提高学生法律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养成法律习惯,尤其是要注意通过案例教育学生明白无形网络,有形规矩,引导学生守住网络空间的底线,做到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和稳重自持。

引导学生增强健康意识,守住自我保护的底线。积极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在疫情期间严守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居家隔离,及时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一种负责,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底线。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自身免疫力,还需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开通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意识,守住学生身份的底线。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每个学生身份的底线。疫情期间,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疫情发展,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制定好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要协助任课老师利用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针对性地精准发力。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的,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守正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