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策略研究

2020-01-19 08:46马惠琼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交际

马惠琼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一 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的概念,首先由中国研究英语惯用法先驱葛传槼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迄今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众多学者从定义、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视角、与中式英语的区别以及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就其定义而言,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1]定义表明,中国英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和表达中国事物并具有中国特点。可见,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孕育并催生了中国英语,而中国英语又为传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纳成为可能。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满足对外交流中表达中国特有社会事物和政治文化现象、填补词汇和文化空缺的产物。它“顺应了中国英语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重新定位自己文化身份的需求,以中国人的身份和文化价值观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2]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合作与交流的深入,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现中国特有事物和文化事象的中国英语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客观真实地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作为交际主体之一的中国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身份、促进有效的平等交流等方面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以及影响力的增强,中国英语不仅在国内主流媒体频频出现,即便在BBC、《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经济人》《华尔街日报》等国外媒体,甚至《牛津词典》等权威出版物中也毫不违和地被借用和采纳。如Dama(大妈)、touhao(土豪)、add oil(加油),fengshui(风水),taikonaut (中国宇航员)、nail houses(钉子户)、guanerdai(官二代)等词汇甚至汉语拼音成功进入英语家族也是不争的事实。据《环球时报》2006年4月18日报道,英语语言在近几年吸收了两万个新词,其中 4000 个属于中国英语。[3]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英语源自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并已属于世界。同时说明中国英语不仅成功承担起了传扬中国文化,使中国自信参与平等交流,既表明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使命,也为丰富英语语言、构建和谐语言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二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国内早期大学英语教学以翻译教学法为主,采取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关注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讲解及翻译的教学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满足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但随着对外交流的需要,翻译教学法弊端频现。它“过于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忽视培养语言技能,……不利于发展语交际能力;忽视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忽视语言运用的内在因素。”[4]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催生了哑巴英语。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交际教学理论的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交际教学法关注文化内容的教学,通过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等提升语言能力,提高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等理念渐渐成为大多大学英语教师的共识。西方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社会禁忌等渐次被学生了解,甚至接受,“哑巴英语”的现状有所改观,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初战告捷。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文化教学实际上只算得上是以英美等为代表的、单向的西方文化教学,而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长期缺位,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5]现象。大多师生尚未摆脱原有“哑巴英语”的桎梏,又陷入“新哑巴英语”的泥潭,仍不能用英语表述中国事物和社会文化事象,不知不觉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变成单向、‘被动’的交际者,即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或多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能够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6]真可谓有口难言。

国内学者对上述外语教学中的困境早就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顾卫星等撰文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培养文化素养更不能脱离母语文化,因为大学英语是外语,‘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素养培养无从谈起。”蔡基刚也认为很长时间内我们“把语言知识的传授看成语言教学的目的和全部任务”。刘润清也同样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脱离文化的外语学习将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学习。”[7]10-11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完成大学英语教学须承担培养复合型人才和跨文化教育的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此作了指导性的规定:“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传授。”让其“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8]这里所指的文化素养不仅包括西方文化素养,也应包含母语文化素养。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早已指出: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应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对比,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含的应是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9]刘润清曾向广大英语教师清晰地指出:在教学中“不要忘记提醒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学习外国文化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更不是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10]关于母语文化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早有学者作过专门论述。如: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权威人仕拉里·萨莫瓦尔说过:“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11]翻译家奈达也说过:“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以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互平等为前提的,只有非常了解和熟悉母语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并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12]杨枫更是进一步主张:“英语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语文工具,更是知识霸权和不平等传播体系的载体。……我们在不遗余力地推行外语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必须树立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就是外语教育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与母语文化互为主体,立足本来,吸收外来。”[13]

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实行改革,首次把中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相关的段落翻译纳入考试内容,为大学英语教学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即大学英语教学再也不能忽视母语文化教学,英语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语言能力,还应努力向世界介绍、传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广大英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能力视为大学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改革以语言测试的形式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反拨效应,教材和各高校课堂内外的教学中都纷纷出现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可是,由于生源质量、教学内容、教学传统、师资和课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多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导入中西文化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仍然停留在课后汉英翻译练习的讲解上,或是以任课教师个人兴趣碎片化地补充一些内容,致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依旧极其低下,现状令人堪忧。笔者对本校298位大一本科新生的相关调研中发现,高达71.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差”或“非常差”。在翻译十个文化负载词作业中,0分的学生占比达61.1%,无一人及格。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现状令人堪忧。

在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等客观条件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中国英语,提升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和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失为明智选择。

三 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中国英语导入中国文化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完成跨文化教育的任务,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帮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知识,在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能够努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提高自身文化鉴赏力,又能保持母语文化的自主意识。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兼顾中国文化的学习,尤其要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英语的学习,可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高效地导入中国文化,帮助学生走出“新哑巴英语”的困境,提高交际实效。

从中国英语定义的两个主要要素可以看出,它以规范英语为核心,把其作为教学素材的一部分纳入教学内容,不用担心会使学生暴露在蹩脚的英语环境中,会让他们在教学中接触的英语语言不符合表达习惯而不能够被交际方接纳。另外,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的总和,并以中国事物和事象为主要内容,如:support agriculture and give favorable treatment to farmers(支农惠农),Diaoyu Island(钓鱼岛),sunrise industry(朝阳企业),One Belt,One Road (一带一路),be unavoidably affected(躺枪),guanxi(关系),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resident permits of hukou(暂住证),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Kong(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等无不直接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或表明中国政治立场,或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其表达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所独有,在英语中处于词汇空缺或文化空缺状态,英美等英语无法填补类似空缺,因此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不可替代性。英语教学中融入类似富含中国文化负载词,表述中国文化事象的中国英语可以让学生熟知中国事物和文化事象的英语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输出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为,“首先,用中国英语能够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其次,用中国英语能够真实呈现中国社会现实,实现中国文化事物的国际化表达。”[14]

中国文化浩如繁星,作为非纯粹文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对其面面俱到。

第一,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师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均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中相关材料的缺失或不足。日常教学中没有足够的输入,输出自然就不能信手拈来。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精选时代气息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语料作为补充,并分主题,从词汇到句型,再到篇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补充中国文化。针对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可以先从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21st Century、CCTV9等国内主流媒体中的中国时政要闻、专题报道甚至文学作品中选取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英语,如:百年大计(a long-term undertaking)、大学生村官(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 or little village official )、八荣八耻(Eight Honors &Eight Shames)、党性(Party spirit)、爱国统一战线(patriotic unified front)、山西五台山(Mount Wutai)、钉子户(nail houses)、班门弄斧(Teach one’s grandma to suck eggs.)、老皇历(old history)、菜篮子工程(food basket project)、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the primitive stage of socialism)、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鱼米之乡(land of fish and rice)、下岗工人(laid off workers)、廉政建设(construct clean politics)、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八股文(Eight legged Essay)、B&R(一带一路)、八国联军(Eight Power Allied Force)、三纲五常(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等,每学期至少补充两百个类似的文化负载词发给学生课外学习,课堂检测,并纳入期末考试范围。这些词汇表达的内容为学生所熟知,容易记忆,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以词汇入手补充中国英语,不会过多增加学生负担,增加课程难度,有益于第二阶段句子和篇章层面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后,可以在二年级增加句子和篇章的学习。

第二,上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中国作家作品的英译本,甚至国外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来源。如:课堂上可以播放BBC的专题节目“Tuhao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bling”,也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纽约时报》中“Greed said to be throwing Feng Shui off Balance.”“‘Nail House-Homes sticking out of cleared land,whose owners resist eviction,are common.”[15]等报道;或中国经典译文中的如:The superior man is aware of Righteousness,and the inferior man is aware of advantages(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Reviewing what you have learned and learning anew,you are fit to be a teacher(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Mencius once said:“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is in the state,the state in the family,the family in the individual self(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Buddha has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醍醐灌顶)等,还可以从上述渠道选取材料,通过QQ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或U校园和随行课堂等学习平台作为课外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做到课内外学习不断线。内容可以是一篇千词以内的文章,也可以是小说中的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下次课堂上让学生就新学会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或内容做五到十分钟的陈述分享。通过日积月累,师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第三,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必须在课程评估或检测中得以体现。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教学效果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任何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都要以某种形式的检测保驾护航,因为“一方面,语言测试服务语言教学。通过检测教学效果,语言测试为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等提供建设性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语言测试影响语言教学。”[7]9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可以形成性评估中的口头汇报和交流分享以及终结性评估中的词汇、段落翻译或材料写作等形式进行,重点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

总之,了解了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从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课堂内外有机融入中国文化,并辅以合理的检测手段,学生最终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脱掉“新心哑巴英语”的帽子,在跨文化交际的路上走稳、走远。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