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影响力提升研究

2020-01-19 21:13曹宣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政治

曹宣明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关键作用。作为语言的符号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其影响力提升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内涵的学理阐释

话语作为语言和媒介语言符号系统,最初在语言学概念提出,表征“对某一主题或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及其他的表述方式”[2],它形成于人们交往过程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总是通过话语这个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对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内化也总是从对话语的内化开始,话语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互动的媒介,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外壳。

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话语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形成,是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的“粘合剂”,发挥着桥梁纽带媒介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规范的话语价值传播过程。从静态组成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包括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从动态运行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由生成、表达、传播、反馈等环节组成的用于描述、沟通、建构主客体关系的语言符号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身的学科属性和特殊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与其它的教学话语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突出的意识形态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说它明确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3]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决定着灌输规范、感召激励、批判辩护、传播结构的具体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意识形态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好党和国家喉舌的重要作用。第二,密切的关联性。静态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动态的生成、表达、传播、反馈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现出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内容全面、前后呼应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关联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生成、表达、传播、反馈各环节,优化话语传播链。第三,显著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我国当前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实现的语言符号系统,教育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价值承载、联通媒介、保障监督三个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价值功能

(一) 价值承载功能

话语是思维,思想的外壳。从某种程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就是一场政治活动传播的过程。没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传播,也就没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离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一传播过程既是一个“意义”“价值”“观念”等传承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意义”“价值”“观念”再生产的过程。无论是传承亦或是再生产,都需要借助教学话语这个符号系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它是“意义”“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托。为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更好地承载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在具体实施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过程中,更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日常化,将教材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教育对象更容易接受的课堂话语、日常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深度融合。

(二) 连通媒介功能

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而话语就是两者沟通交流互动的桥梁,正是因为有话语的存在,两者才得以互动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要素,但两者在其中的地位却不是等同的。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话语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离开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很难做到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的内化与外化。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要积极运用话语这一媒介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话语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 保障监督功能

除了价值承载和连通媒介功能之外,教学话语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发挥着监督保证的作用,起着提质增效的效用。情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场域,对理论课教学活动起着重要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通过话语营造出一种或崇高、或庄严、或肃穆、或生动、或活泼等不同话语情境,促使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话语情境中发生。这些不同的话语语境对教育者内化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效果。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来看,知、情、意、信、行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情感起着促进保证催化作用。而情感具有相互感染的特性,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对话语的灵活运用,能够有效地对受教育的情感起重要调动与感染作用,从而保证知、情、意、信、行各个环节有效运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监督反馈的重要作用。为有效的发挥监督反馈作用,需要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运用话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式微困境

(一) 互联网时代,文化多元影响教学话语主导力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人们无时、无处不能无网,网络就好比人的器官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前的00后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生来就与网络绑在一起,网络伴随其成长过程。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大众麦克风”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反哺”成为常态,教育者信息资源优势不复存在,对信息把控能力被严重消弱。大众文化、青年文化、外来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与主流文化相互激荡,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非主流文化中媚俗性、感官性、宣泄性、暴力性、色情性等内容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网络时代力图“在主导性话语所建构的权力关系之外重新建构一种对抗性的话语陈述系统,即重新解释世界并赋予其特定意义,进而对主导性霸权话语所形成的合法性发起质疑和拷问”[4]。这样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多元的时空境遇下,其主导力被严重削弱。

(二) 单向传递降低话语亲和力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主体—客体二分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处于话语的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支配地位,“话语霸权”“话语控制”“自说自话”“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是这种主体—客体二分的具体表现。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组织方式、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个体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多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求新求异意识比任何群体都强,常常以“标新立异”来标识自己。这样一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人学的空场”单向传输的话语模式,常常遭到学生的“抗拒”“抵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单向传输、“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常常因为“失语”而亲和力不强。

(三) 现实生活关照缺失削弱教学话语吸引力

“非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形式)的有机统一,才能涵盖人类社会的全部存在域”[5]。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政治工具被定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被过度凸显,抽象的原则、原理等普遍知识充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话语如若不接地气,所传授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很难进入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反而会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产生激烈的冲突,从而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排斥和反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只有不断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高度”“力度”和“温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也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切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影响力提升路径

(一) 交往互动共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交往,是师生双方在思想、观念、意识上的交往,表现为双方的精神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于学生而言,处于话语权的优势地位,这种势位下,“灌输—接收”“独白”“控制”式的单向度话语传递模式,忽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自我建构,受教育者“主体间性”被抑制。实际上,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传授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总是受到大学生业已形成的“图式”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传播的“正确的价值”如何嵌入到大学生“我的价值”之中去,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内化,“正确的价值”如果没有与大学生的经验世界相互衔接,融合,大学生是不会主动接受和内化的。网络时代,文化多元境遇下,面对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构建起以“对话交流”为基础的交往互动式主体间性话语模式。“对话交流”为基础的交往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间性话语模式,首先,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受教育者遵循信任、平等、尊重为原则的话语生态,相互尊重,在交流中增进共识;其次,在教学互动具体的方法上,需要多采用启发式、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在真实、灵动的语境之中,设置话题,含蕴价值意义,通过交流对话,达成对问题的科学认识、对内容价值的内化以及对思想困惑的问题解决;最后,还需要构建教学话语交往互动的主体间性传播模式,通过融注情感的力量,要以理化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积极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等之中的实际问题。

(二) 在生活世界的关照中共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意义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毫不动摇地继承创新列宁的“灌输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不在于灌输,而在于怎么“灌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能够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地表达出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与价值关切,注重社会成员的民生的内容,增加其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品位”[8]。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话语需要积极关注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只有将教学话语嵌入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和现实的关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题中应有之义。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融入大学生生活世界,并不是使大学生保持这种内在规定性驻足不前,而是为了使大学生超越这种规定性,成为自我创造的主体。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赋予大学生内在规定性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着突破这种规定性的种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关注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个体的生活世界,要充分尊重理解大学生的需要,回归个体生活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