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到面,单篇夯实,群文共演

2020-01-19 05:05朱琳
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教学

朱琳

摘要   在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面对统编译文教材逐渐启用普及的事实面前,高中阅读教学正处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的关系,论述了群文阅读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仅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    单篇阅读;群文阅读;阅读教学

阅读是高考必不可少的得分项目,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并提出了18个任务学习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味坚持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但目前高中的阅读教学仍是以单篇教学为主,这样做确实无法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难以满足新课改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也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上略逊一筹。而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和结构性的群文阅读能在给很大程度上弥补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单篇精读,夯实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以精读单篇文本做基础,那么思考就没有支点,何谈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在单位课堂时间内,如果不能对单篇文本细读精读,那之后的群文阅读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能绽放思维之花。所以,只有把握单篇文本,以其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學方法,才能“言之有物”。

课堂上围绕一篇文本反复琢磨、精讲细读,确实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机械地把理解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只记住知识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只记不思,既没有阅读的主动性,又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所以即使在单篇阅读的教学上,也必须秉持启发式的引导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是立足于群文阅读的单篇阅读教学,为群文阅读的展开夯实基础。

二、群文阅读,丰富多彩

如今浅阅读盛行,阅读中囫囵吞枣、缺少思考的现象随处可见,高中生更是缺少宏观的、系统的阅读。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有必须要对学生们的阅读进行“立体式”引导。

而群文阅读,就是要弥补“扁平化”的阅读教学中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上的不足,鼓励“发现至上”,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指导学生对围绕某一议题所选择的多篇文章进行归类探究阅读。

这里所提及的“议题”是群文的聚焦点、连接点,也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贯穿课堂始终。它既是群文阅读的核心,因此议题的选择不可率性而为。而一个好议题除了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尊重教材的导向,更需结合学情。诚然,确定议题有很多方法,但最佳方式还是立足单篇文本,师生共同认可。

这样立足单篇的群文引入使单篇阅读更丰富和客观,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既拓宽视野又回归阅读的本源。

三、由点到面,群文阅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是阅读的两个侧面:阅读时既需要细嚼慢咽,也需要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单篇精读是生万物的一,只有立足单篇精读、做好精读文本才能真正开展好群文阅读。

例如,课堂上精读《氓》,学生才能认识一个“完美”却不幸的卫国女子:善良勤劳、温柔痴情、隐忍大度,但却遭遇了婚姻的不幸,何其悲哉!此女之“美”与其人生之“悲”矛盾尖锐,这就是一个议题:为何这样优秀的女子会遭遇如此不幸的婚姻呢?这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开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精读课文为基础,发现可以探究的议题,选择群文如《孔雀东南飞》,鲁迅的《伤逝》《娜拉走后怎样》《祝福》,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舒婷《致橡树》等深入探究。

单篇阅读面面俱到正是“专”的体现,其还需“广”、“博”的支撑,从特殊到普遍,从个体到群体,如此认知才符合一般的规律。群文阅读放弃了面面俱到,尝试略读浏览,甚至跳读扫读,回归阅读的常态,把阅读理解的主动权放回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消化吸收、发现、探究。

综上所述,单篇阅读是“点”重在“专”“精”,群文阅读是“面”重在“广”“博”;以单篇阅读为例,才能得意得法,而以群文阅读为助,是“以广见深” “以博见专”。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从课堂的小天地中品读天地大世界。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