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如长辈般的规劝

2020-01-20 02:43王松
南腔北调 2020年1期
关键词:酒馆老二小手

王松

前 言

2019年可谓是国内的电视剧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上映了不少口碑不错的电视连续剧。比如《都挺好》《长安十二时辰》,以及极具时代特色的《老酒馆》。

《老酒馆》所刻画的人物生动,剧情耐人寻味,深思还令人有所顿悟,演员也都是些老戏骨,可以说是具备了一部佳作的所有特征。本文将以人物为主干,仔细将这部剧梳理一番,看一看人间冷暖,品一品世道人心。

1.老警察

《老酒馆》的故事,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张作霖被炸死于蘑菇屯,东北易帜,军阀混战的局面刚刚结束。这是那个时代的背景,《老酒馆》并没有去关注这些大人物的命运,而是以“闯关东”的“资深人员”陈怀海一行人为起点,展开了整个故事。

话说在金矿中有些收获的陈怀海等人来到好汉街,准备开一家酒馆。哪知道刚到好汉街,就摊上了人命官司,他们一进入想要接手的店面,就看到店面的前任老板老潘头的尸体躺在地上。这就够晦气了吧,正巧这时候有人来找老潘头,把陈怀海等人“逮了个正着”!

这就尴尬了,店面里就只有陈怀海等人和老潘头的尸体。关键是陈怀海他们那一身关东山的打扮,就跟土匪差不了多少,很符合杀人越货者的形象,又摊上这局面,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好在来找老潘头的人倒也仗义,劝陈怀海等人不要报官,他自己也当做没看见,只不过他转头就来勒索陈怀海。陈怀海猜想这可能是个圈套,就没吃他这一套。

接下来,老警察出来“秉公执法”了。那时候的警察,明面上說是维护社会治安,其实就是政府压榨百姓的工具。老警察一出场,就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黑暗,他们别说是为人民服务,只要别为人民捣乱就谢天谢地。

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无奈,明知道是老警察想要些好处,却一点反抗的办法也没有。因为老警察代表的是“官”,虽然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吏,但也是“官家”的代言人。

其实“老潘头之死一案”就是老警察下的一个套,为的就是陈怀海等人手中的金沙。陈怀海揭穿了老警察的圈套后,老警察也直言,他的上级下达过“指标”,对于陈怀海这种闯过关东山的人,要“雁过拔毛”。

这个“政策”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毕竟当时的大连在日本人手里。在他们眼中,即便陈怀海等人的财产是拿命拼来的,但也是非法所得,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地捞一把。

不过老警察不全是“官家”的代言人,或者说他跟当时大部分的同僚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所持有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传统的“吏文化”。

众所周知,古代的官员分为官和吏两个层面,官是一个地区的最高执政长官,而吏是官的办事人员。虽然“门阀式”的贵族在唐朝时就完全没落,但是寒门布衣还是很难当上官,他们如果有真才实学,会更容易成为一名吏。

寒门布衣代表的是底层人民的诉求,当他们成为官员的办事人员之后,却不得不充当压榨底层人民的帮凶。可是在他们的内心,还存在着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的想法,于是他们在很多地方阳奉阴违,保全了一些劳苦大众的利益。这个矛盾体,就是所谓的“吏文化”,而大多数寒门子弟成为了官员的帮凶之后,就忘记了初心,所以才凸显出“吏文化”的可贵。

老警察所代表的就是这样的吏文化,为了生存,为了妻儿老小,他不得不为“官家”服务。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不怎么样,可是在那个艰难的世道中,他又有什么选择?

从后来的“金小手”事件中,老警察替陈怀海疏通关系,让陈怀海给被捕的金小手送行这一点,就看得出他内心有一定的道义,即便他所服务的对象没什么道义。

吏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吏有能力,这一点在东晋时期就体现了出来。那时候肥差要职都由名门望族的子弟担任,这些贵族生下来就有官位,清谈胡扯是一把好手,却不会处理具体的事务。这一点在当时是路人皆知的,甚至有人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所以那些需要办实事的职位,都是由寒门布衣担任,从那时候开始,寒门子弟需要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才能谋到一官半职。

这一点在老警察处理“杨府谋杀案”的时候,就完全体现了出来。“杨府谋杀案”大体是这样的:杨老爷子吃了老酒馆的“外卖”后食物中毒,杨大少爷来老酒馆兴师问罪,打了“送餐员”贺义堂一耳光。后来杨大少爷找人来约贺义堂见面,贺义堂去赴约,结果杨大少爷却放了他鸽子,接着杨大少爷失踪,贺义堂自然成为了第一嫌疑人。

在那个世道,不作为是一种常态,有作为才显得不正常。比起破案,让陈怀海花钱摆平似乎更简单,而且还能从两头获取好处。可是老警察却把案子给破了,还破得相当精彩。

后来的“老北风事件”,老警察冒险给被日本人通缉的老北风送药、指路。以及陈怀海与黑木决斗时,老警察尽力在中间调停。直到最后,老警察被策反。这些情节将老警察这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同时也塑造了在迫不得已和内心道义中挣扎的吏文化。

2.老二两、老白头和高先生

老二两是个生活困苦的老人家,他须发苍白,衣衫褴褛,满脸的沧桑。他喜欢喝两口,这也可能是他唯一的乐趣了。他跟陈怀海商量,每次来只要二两酒,自备小菜,有客人的时候就站着喝,没客人的时候才坐着喝。

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因为他每次来只要二两酒,所以都叫他老二两,或二两叔。也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雷子(老酒馆里的伙计)曾经问过他的老家是哪里,他回答说是天边。老二两总是一边喝酒,一边念叨着什么,雷子问他念叨什么,他却不说。

老二两不是不想吃下酒菜,而是囊中羞涩,他闻到菜香的时候,也馋。但是当陈怀海送他一碟小菜的时候,他说什么也不要。

一次老二两到老酒馆喝酒,他见高朋满座,也替陈怀海高兴。但当他得知这是陈怀海请客吃饭后,一边道:贪小便宜吃大亏,一边扭头就走。

三爷(老酒馆的“大堂经理”)故意给老二两多打了几钱酒,老二两暗中把多出来的酒钱放在酒瓶下。

有人趁着老二两不在,往他的酒里兑水,老二两尝出来了,却不说破。

老二两越来越年迈,渐渐地到老酒馆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下着大雨,陈怀海见街上没人,就准备早点关门。老二两披着蓑衣颤颤巍巍地进店,他问陈怀海:“没客就提前关门啊!陈掌柜,你的规矩呢?”

陈怀海顿时羞愧难当。

后来大家才知道老二两一边喝酒,一边念叨的是:醉了酒是豹子胆,醒了酒是兔子胆,借酒说事小心点,白吃白喝看白眼,喝酒应事躲远点。

可謂是一语道破了“酒”为何物。

酒文化,不是说喝了杯多么好喝的酒,或者对正在喝着的这杯酒,从它的来历、酿造等处侃侃而谈。这只是广义上的酒文化,真正酒文化的载体还是喝酒的人。同时酒文化不是每每都要喝得酩酊大醉,也不是喝名贵的酒才谈得上酒文化。

酒文化,它的载体是人,灵魂是酒。只有懂得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的人,才会懂得酒文化,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的沟通。借酒消愁的人不懂,把酒当做应酬工具的人不懂,把酒当做商品的人不懂,喝醉了之后到处撒酒疯的人更是不懂。

除了老二两,同样懂酒的还有老白头。有次老白头说老酒馆的烧刀子跑味儿了,陈怀海去检查酒缸,果然发现了一条极细小的裂纹,如果不是老白头提醒,都没人注意到。只有真正懂得喝酒的人,才能尝出酒的味道。

老白头的职业是“锵剪子磨菜刀”,这个工作是扛着一条长凳,每天穿街走巷,风里来雨里去。陈怀海便让老白头到自己店里干活,不必再受风吹日晒之苦。

与其说老白头懂得酒文化,不如说他的酒品超然。有次他喝酒忘记带酒钱,当时已经是夜里,而且他跟陈怀海等人都已经是老朋友,欠一次酒钱,或是陈怀海请他喝一顿都不为过。可是老白头却非要回家去拿酒钱。

有人说酒品即人品,这不一定,但是人品端正的人,一般酒品也不会太差。三爷被老蘑菇(老酒馆里的厨子)暗算时,老白头仗义出手,帮忙擒住了老蘑菇。如果是普通酒客,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忙抓人的。老白头临终前最后跟陈怀海喝了一杯酒,那是他珍藏的一坛老酒,但谁也没想到那竟然是一坛假酒。

酒虽是假的,酒品却是真的。对于酒品而言,酒变成了载体,而灵魂变成了人。

老二两和老白头都是有故事的人,但是他们的故事只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高先生跟他们不同,高先生是讲故事的人。

有一天,老酒馆来了个熟客介绍来的客人,点名要喝烧刀子,这个慕名而来的客人,就是高先生。可是偏偏这时候烧刀子都卖没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来。高先生已经等了很久,三爷过意不去,就让贺义堂赶紧去烧刀子酒坊那里,先买一坛回来给高先生。

贺义堂这哥们没走出多远,就看到街边有个卖烧刀子的,贺义堂心想没必要非得去作坊那里买,就从路边摊买了一坛。把酒拿回来,打开,给高先生斟上,高先生喝了一口:“嗯,不错。”借着话头,高先生就跟三爷聊了两句,他想见见陈怀海,不巧陈怀海此时回山东了,高先生只好作罢,把那坛单独卖给他的酒,存在了老酒馆。

后来陈怀海从山东回来,高先生又来喝酒,他先是阴阳怪气地损了陈怀海一通,又请陈怀海喝一杯酒。陈怀海一忙,把那杯酒给忘了。再后来,高先生来老酒馆请客,他的朋友们先到了,就自作主张地从高先生那坛存酒里,把酒热上。高先生来了之后,又损了陈怀海一顿,可是陈怀海却不生气,接着,高先生说什么也要把热好的酒换掉。

我想故事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猜到,那坛酒有问题。后来老酒馆“扩大生产”,从酒馆变成了酒楼,酒楼开业那天,高先生又来了,他把存在老酒馆的那坛酒送给了陈怀海。等夜里的时候,陈怀海一喝才恍然大悟,好么!这是一坛假烧刀子!

用剧中的一句话,高先生这叫:看破不说破。

高先生请陈怀海喝那杯酒的时候,就是在提醒陈怀海,可是那杯酒陈怀海没有喝到。他再来老酒馆的时候,陈怀海并没有说那坛假酒的事,这让他很恼火。于是高先生请朋友来酒馆喝酒,确切地说就是喝那坛假酒,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老酒馆卖假酒。可是陈怀海一直对高先生客客气气,高先生不忍心,才把酒给换掉了。

《老酒馆》里的故事就是这样看似平常,却又非常精彩。

把高先生和老二两、老白头放在一起,不是说他懂酒文化,或者酒品好,而是他身上也具备老二两和老白头身上的美德。有时候毁一个人很容易,正是因为容易,所以大部分人更愿意去毁一个人,而不愿意在自己吃亏的情况下,去维护他人的名誉。

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酒文化,老二两是懂得克制的,他穷,但是不贪,不卑微,所以有气节,同样这也是整个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西方人也喝酒,中世纪的时候,有位传教士来东方考察。他在给教皇的报告中说:东方人都很有礼貌,即便在喝醉的情况下也懂得克制自己(大意如此)。

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人。像高先生和老白头,他们不是圣人,他们不是政要,但是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美德。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需要每个人去承载,这个过程从未刻意,从未停止。

3.那正红

一个时代的结束,就像一个人从一场漫长的昏睡中醒过来一样,感觉沧海桑田,说不尽的变幻无常。而且总有人不愿意就此醒来,那正红,那爷就是其中之一。

那爷是满人,一出场的时候挺神气,为老酒馆打抱不平,为人也很仗义。如果非得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的话,那爷绝不是个坏人。可是时代的推进,是不会管好人或坏人的,它只会淘汰不愿意从旧时代走出来的人。

特别是旧时代的得利者,自然更愿意拥护旧时代,这是人的本性。那爷就是旧时代的得利者,就是当年所谓的“铁杆儿庄稼”。那爷的家境虽然是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但他越是在困苦时,越是怀念当年的风光。

可能是因为当年的风光无限,也可能是因为如今的落魄,使得那爷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对旧时代的幻想。这个幻想让他在见到那位王爷的时候,彻底失去了理智。

话说那爷和贺义堂合伙开了家满菜馆,有个穿着体面、颇有些派头的中年人每次来吃饱喝足后,都是赊账。那爷见此人的笔迹熟悉,猜测是满清的一位权贵人物,并让贺义堂小心伺候着。后来中年人又去赊账的时候,给贺义堂画了一只小牛,那爷见了牛断定这是当年宫里的王爷。

这哥们到底是不是王爷谁也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他是个诈骗犯。区别只在于他是用王爷的身份诈骗,还是装作王爷的身份诈骗,反正他都是在诈骗,而且用的套路还很浅显。他先用一件无价之宝的手串迷惑贺义堂,让贺义堂以为他手头有不少好东西,然后他用手串做抵押,从贺义堂那里借到了一笔大钱,后来贺义堂找他要债的时候,这哥们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贺义堂找明白人一看,才知道自己手里的抵押手串,并不是之前那串无价之宝,而是假货!

要说这个套路,那爷应该能识破,或许是当局者迷?不过更可能是那爷此时完全被眼前的幻象迷住了眼睛,那个诈骗犯从来没说自己是王爷,只说记得那爷是教小王爷们摔跤的师傅。那爷一听此言,完全丧失了理智,差点都要跪在地上磕一个。

那可是那爷最辉煌的一段日子,虽说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被他人无意间提到,那爷的心里自然是热乎乎的。他光顾着激动了,就不想想,自己当年那点破事儿,在满人圈里打听打听,就能打听得到。

也是那爷活该有这一劫,被骗了一大笔钱,再加上此时大部分满人也不再那么富裕,赊账的情况越来越多,满菜馆终究是倒闭了。

可是那爷心中的幻想依旧没有破灭,反而还越发疯狂了。也不知道他从哪里联络上了婉容(末代皇后),为了表忠心,那爷把房子卖了,也要伺候婉容的饮食。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别说婉容,连溥仪都早已沦为他人的棋子。

皇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一点谁也无法阻挡。那爷认为只要皇帝重新登基,恢复旧的制度,自己遵循旧的礼法,旧时代就能回来,他也能再风光起来。可是那爷却不明白,旧时代被淘汰,不是因为皇帝退位,而是新的时代根本不需要皇帝。

每当时代进步时,都会涌现一批像那爷这样可悲又可怜的人,这个过程从未停歇过,也永远不会停歇。跟他们讲新时代的好处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听不见。

最终那爷彻底落魄,过年时连个灯笼都买不起。于是他就跟卖灯笼的打赌,说如果自己能够得着挂在最上面的大红灯笼,那灯笼就归他。那个灯笼挂得挺高,不用工具肯定是够不到,卖灯笼的就跟他打这个赌。

这时候那爷甩出自己的辫子,够到灯笼就好了,可是他却摆开架势,把自己的耍赖搞得煞有其事。他因为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所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在他的世界里,是不允許为了一个灯笼掉架子的。

他就这样,不光听不见,也不愿意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4.金小手

金小手是个传奇人物,人还没出场,就劫了日本人的金店。

一开始金小手在老警察给出的通缉令上,在杜先生所说的书里。直到有位酒客在老酒馆隔空喊话跟金小手叫板,正说得带劲呢,突然捂住了嘴,满嘴的鲜血,原来是被人用钉子扎破了舌头。关键是谁也没看到那钉子是怎么飞到他嘴里的,众人这才感叹金小手真是个传奇人物。大家也才意识到,这么个传奇人物,真的来到了好汉街。

陈怀海等人因为手里有金沙,自然是分外小心。陈怀海为了试探老酒馆是否被金小手盯上,便在院子里埋了个空坛子。结果那空坛子真被挖走了,金小手发现坛子是空的,觉得自己被耍,便把空坛子摔在了院子里。

这梁子算是结下了,老酒馆自此不能安生。先是陈怀海的帽子被偷,不过金小手又还给了陈怀海,当然不是他自己还的,而是假借他人之手。拿帽子的人来询问陈怀海,他听说能用帽子换酒喝,陈怀海立即就想到,这肯定是金小手使的坏。

大家知道这是被金小手盯上了,便在夜里的时候,准备抓金小手,结果连伙计带厨子一大伙人,被金小手耍得团团转。后来金小手更是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偷了几坛子酒。光偷酒也就算了,还把酒放在了大街上,并写明这是老酒馆的酒,陈怀海只好顺水推舟,说是请大家喝酒。

对于金小手的使坏,陈怀海完全看做是一种玩笑。不过老酒馆的厨子、伙计可不认为这是玩笑,好家伙,这一通下来,把老酒馆闹得鸡犬不宁,哪有这么开玩笑的?不过金小手并没有伤人的意思,半拉子(老酒馆的帮厨)放狠话说迟早要逮住金小手,结果当天夜里一把菜刀就竖在了他枕头边,如果金小手想杀他的话轻而易举。

所谓盗亦有道,有道的就是侠,侠虽然可以行为乖张,但是要有自己的准则。而没有准则的盗,则是贼,虽然行为差不多,但在人们的印象中,贼干的都是些令人不齿的勾当。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规范,也是大家利用普通人达不到的道德高度而形成的一种规劝。

金小手显然就是盗亦有道,他只是盗,所以轻易不会杀人,而且他偷的多是日本人的店铺,还把偷来的东西分给穷人。不过他跟陈怀海开的玩笑,是越来越离谱,后来竟然趁着陈怀海睡着的时候,把一个在襁褓中的孩子放在陈怀海枕边。

陈怀海知道金小手就在附近,便隔空喊话:你这就不厚道了,我又不会喂孩子!你送我个孩子干嘛?让我喜当爹么?(不是剧中台词。)

接着陈怀海邀请金小手到酒窖里喝酒,原来陈怀海已经识破了金小手的身份和掩护,还用剪刀偷偷剪了金小手的衣角。酒窖在地下,只有一条通道可以进入,老蘑菇和半拉子守在去酒窖的必经之路上,想看看金小手到底长什么样。

结果金小手早就躲在酒窖里,这位侠盗竟是之前那个隔空喊话跟金小手叫板,却被钉子扎伤了舌头的酒客!他与陈怀海相谈甚欢,不过他有个规矩,在一个地方只逗留一炷香时间。说到这里,笔者有些奇怪,难道他睡觉的时候也掐着表,够了一炷香时间,就卷着铺盖到另一间屋里睡?不过这有可能是在形容金小手的小心。

而等在酒窖外面的老蘑菇和半拉子,等陈怀海从酒窖出来,才知道金小手已经走了。如果不知道内情,这次陈怀海和金小手的会面,又能为他的传奇故事添上一笔。一般英雄、大侠都是要配上些传奇故事的,即便他们的故事并不传奇,传着传着就奇了。

金小手所代表的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侠文化。当世道艰难,恶者逍遥自在、善者举步维艰的时候,总有人幻想着有人出来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当泱泱大族被他族踩在脚底、任意凌辱的时候,人们更幻想着能有人痛击侵略者。

最开始的侠文化,是“政治侠”,如荆轲、鲁仲连,他们的作为都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理想或政治理念。后来侠文化平民化了,人们不会去关心侠是否有政治理想,不过侠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反抗所有不公平或不公正的化身。

5.杜先生、方先生和马旅长

杜先生是个说书的,一次他在开书前跟朋友多喝了两杯,结果开书后说秃噜嘴了,把武松醉打蒋门神,说成了武松醉打潘金莲。这种业务上的严重失误,自然让他丢了饭碗。

所谓“屋漏又逢连夜雨”,之前杜先生承诺过请韩爷吃饭,可是现如今他连自己都快没饭吃了,哪有钱请别人吃饭?偏偏杜先生又撂不下脸食言,就打起了刚开张的老酒馆的歪主意。

杜先生这歪主意也挺简单,他跟韩爷一行人吃饱喝足了之后,韩爷等人一抹嘴走了,杜先生则主动跟老酒馆一个过生日的小朋友做游戏,谁输了谁就往后退三步。在前台的三爷笑眯眯地看着客人们之间的互动,等杜先生连输了几把退得都没影儿了,他才恍然大悟,追出来的时候,杜先生早颠儿了!

只不过杜先生没走多远,就被陈怀海给堵住了,这场面堪称“翻车现场”,杜先生别提多尴尬。结果陈怀海并没有找杜先生要酒钱,反而请他去老酒馆说书,这让杜先生大为感动,在老酒馆说得很卖力气。

杜先生是个要面子的人,他的诉求也不多,只要给足他面子,他就以诚相待。同时,杜先生又多少有点口无遮拦。不过说起口无遮拦,杜先生比起方先生可差远了,方先生的扮演者是方清平,这可谓是本色出演。不只是戏里戏外都姓方,剧中的方先生是说相声的,戏外的方清平也是说相声的,而且都擅长单口。

方先生可以说是个怪人,一上来就找正在搬菜的半拉子要饭吃,还扬言半拉子会主动请他进店吃饭。半拉子心想,见过不要脸的,还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便把方先生赶走了。后来方先生又来到老酒馆,这回陈怀海请他喝酒吃饭,可是方先生三言两语就跟其他酒客打了起来。

等方先生再来老酒馆,一上来就在老酒馆门口,指桑骂槐地损了老酒馆一通。可能方先生也没想到,陈怀海不光没生气,还请他进去喝酒。结果方先生喝得酩酊大醉,还是陈怀海送他回家。方先生那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个草棚子。

可是就算是这样的草棚子,方先生也没能保住,因为他口无遮拦得罪了一方恶霸,被人从草棚子里赶了出去。在当時的年代,在那个地点,口无遮拦是很危险的,即便到今天,人们也不喜欢这样的人。因为口无遮拦容易闯祸,前文所说的杜先生,就因为说错了话而丢了舌头。

而方先生不光口无遮拦,腰杆儿还硬,最终方先生因为不配合所谓的中日亲善大会,被日本人击毙。陈怀海背着方先生离开亲善大会时,所有人都为方先生送行。

杜先生只能叫自尊心强,而方先生却是有骨气的。在华夏大地上,古往今来都有这样一个矛盾,明明国人的奴性心理深入骨髓,可偏偏又会不断地涌现出一个个有骨气的人。

把马旅长和杜先生、方先生放在一起,不是因为马旅长也是靠嘴皮子吃饭,而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马旅长跟金小手一样,还没出场就已经被日本人通缉,他头一次来老酒馆吃饭,结果没带钱,就把枪押在陈怀海那里。

后来马旅长的属下都被抓,陈怀海冒险收留了他。马旅长渐渐消沉、颓废,吸起了大烟,还说不打日本人了,要去当土匪。陈怀海骂他是窝囊废,泼了他一杯酒。

结果马旅长被这杯酒浇醒了,重新拉起了队伍,并在与日本人交战中牺牲。当时中日两国的工业体系相差太大,两军的武器也不能同日而语,马旅长说日本人不是那么好打的,倒也不全是在说丧气话。但是他即便知道日本人不好打,却依旧没有退缩。

骨气这东西,平时是看不出来的,有些人看着硬气,但真到了生死关头,能不能硬气到底还不一定。而且骨气并不全是硬气,硬气也有可能是穷凶极恶,而骨气却是民族之骨,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之气。

骨气这东西,有时候是比生命还重要。比如方先生,陈怀海知道方先生不会在亲善大会上说软话,所以把方先生给绑架了,希望能救方先生。可是就方先生而言,能痛斥侵略者,即便死了也痛快。比如马旅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螳螂挡车,而是他心中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让他无畏无惧。

6.贺义堂

贺义堂这个人物,可谓是怂包,一上来就被老爹“追杀”。后来在老酒馆的对面开了家日本料理,因为生意不好,便想出了免费试吃的主意。结果有顾客吃坏了肚子,料理店的买卖也黄了。

后来又跟那爷合伙开满菜馆,为了筹措开餐馆的钱,他偷偷把房子抵押了出去。前文中说过,贺义堂和那爷被骗了一大笔钱,满菜馆也倒闭了。贺义堂不仅没了买卖,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那房子是贺义堂他爹的,这次投资失败,贺老爷子得知贺义堂偷偷把房子抵押了出去,直接被气死。贺义堂娶的日本媳妇也带着孩子走了,就剩下他孤家寡人。

贺义堂便以给他人代写书信为生,结果因为抢了同行的买卖,连这个差事也丢了,只能去要饭。按理说这就够惨了吧,可是要饭这个“职业”他也没能干多久,便被一群叫花子从“丐帮”的总部(一座破庙)给赶了出去。

好在陈怀海好心收留了贺义堂,但是他依然不走运,去帮老酒馆送餐,却摊上了前文中所说的杨大少爷一案。去帮老酒馆收账,被欠账的陆先生夫妇“吊起来”耍,然后还买了坛假酒给高先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贺义堂?他人也不坏,为什么每次都是好心办了坏事儿?

在《老酒馆》的几个配角中,贺义堂的经历可谓是最耐人寻味的。这个人物,完全是以时代映射现代,贺义堂最初留学归来的时候,就像是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想法、有志气,但怎奈这人间、世道不是想法和志气就能“填平”的。

贺义堂开日本料理,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连有不少日本人,本地也有许多人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应该会有不少客人光顾。美沙纪(贺义堂的日本妻子)会做日本料理,贺义堂会说日语,又懂日本文化,招待客人完全没有问题。

按理说这种夫妻店应该能美满,可是贺义堂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在于,贺义堂跟现代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太心急。一旦事态跟自己的预期有偏离,就沉不住气了。这一点贺义堂跟现代的年轻人完全是“无缝衔接”。20世纪初的中国,旧时代结束了,新时代正崭露头角,一切都是日新月异。而今天,国内发展迅猛,同样是日新月异。

这个阶段最容易让人心生浮躁,就如贺义堂那样,一开张,没有想象中那样生意兴隆,他就有点慌了手脚。在开张之前,他的志气有多高,这时候他就有多慌。最终贺义堂以为,自己店里无人问津,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有多好。于是就想出了免费试吃的主意,虽然立即就人满为患,可是有几个人会是潜在顾客?

美沙纪做的日本料理可能也还不错,但是有些人是吃不了生食的,也可能是忙中生乱,放的食材有问题,还可能是那人本来就肠胃不好。总而言之,有人吃坏了肚子。

日本料理的买卖黄了之后,贺义堂在那爷三言两语中,就决定跟那爷合伙开满菜馆。这又是年轻人的通病,遇事太冲动,总觉得有机会出现在眼前,就要立即抓住,否则稍纵即逝,后悔都来不及。

就没人来劝劝贺义堂么?有的,贺老爷子就劝贺义堂别冲动,可是贺义堂听不进去。因为贺义堂觉得自己老爹是个老古董,他的看法过时了,而现在是新时代,有很多贺老爷子根本不懂的新机遇。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他们听不到!

贺义堂的一意孤行,最终让他沦落到寄人篱下。偏偏贺义堂又极富同情心,他在帮老酒馆收账的时候,陆先生一卖惨,贺义堂就心软了,不光账没收回来,他自己还搭进去不少钱。后来更是把皮鞋和裤子都搭了进去,最终更是被陆先生给卖了。

不是比喻,陆先生确确实实把贺义堂卖了,陆先生让贺义堂去找朋友要回欠款,说可以用那笔钱还上老酒馆的酒钱。贺义堂只好硬着头皮来找齐先生讨债,他一进齐家的门,齐先生就让他扫院子、劈柴、挑水,还让他哄孩子睡觉。没办法欠钱的是大爷,讨债的贺义堂只好一一照办,直到最后他累得筋疲力尽,齐先生却不提还钱的事,还说腾出后院空房让他住。

贺义堂傻了,赶紧说明缘由,齐先生却说从来没有欠过陆先生的钱,是陆先生主动帮齐家找佣人,还提前收了齐先生的佣金。再去找陆先生哪还有人影?知道上当的齐先生把贺义堂扣住,陈怀海只好拿钱把贺义堂赎回来。

是贺义堂傻么?还是说活该他倒霉?

后来三爷让贺义堂帮忙去给高先生买酒,他见街边有个卖酒的,被人三言两语就说动了,买了一坛假酒。

是贺义堂不应该轻信他人么?还是说活该他倒霉?

其实贺义堂的傻和倒霉都来自于他内心的善,他的轻信则源于他愿意信赖他人。这个角色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这里,愿意与人为善,愿意信赖他人的人,反而是容易受到伤害的。

与其把他人都当做坏人,贺义堂更愿意把他人都当做好人。在他的内心中,不愿意接受一个充满欺骗、恶毒的世界。

这样的心愿过分么?

这样的善意不对么?

7.陈怀海

“闯关东”绝不是一部英雄史,而是一部血泪史。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广大劳动人民被逼无奈的大迁徙。除了闯关东,还有走西口、下南洋,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了这条求生之路上。

在生存面前,道德、人性都会显得格外脆弱,因为在发明道德、具备人性之前,我们就已经学会了生存。正如剧中的油麻子临死前所唱:关东山把男人变成了兽。

陈怀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却没有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极端和恶劣。可能正如他的名字“怀海”,他是个胸怀大海的人。

与其说老酒馆什么人都装得下,不如说陈怀海的胸怀什么人都能装得下。先拿陈怀海的团队来说,他们六个人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其中的老蘑菇就在陈怀海去关东山给儿子报仇的时候,想要杀死三爷,卖掉老酒馆。

最终老蘑菇被抓,按理说明面上的窝里斗,是一伙人聚在一起的大忌,老蘑菇应该不会有好下场。可是陈怀海却放过了老蘑菇,他没有去想什么窝里斗的可憎,只是回想起了跟老蘑菇共患难时的情景。

一般而言,人们更容易共患难,却很难同富贵。即便没办法同富贵,能一直记得共患难时候的情景,就不至于会跟当年的难兄难弟闹翻。当然,这需要极大的胸怀,当利益摆在面前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会想到如何去攫取利益。

陈怀海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想着怎么去“应对”身边的人,因为应对就得有策略,就得装腔作势,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顾忌。所以他不去“应对”,这反而让他極具魅力。

另一方面,有些被世人放弃的人,陈怀海却没有放弃他。比如说贺义堂,当他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时候,陈怀海收留了他。前文中说过,贺义堂的善意和信赖,让他在世上举步维艰,即便他无害,人们也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贺义堂,因为他是个失败者。

陈怀海却不去管这些,他看中的是贺义堂心中的善。其实陈怀海跟贺义堂完全是互相之间的相反面,老酒馆刚开张的时候,生意也不是很好。不过陈怀海能沉得住气,一点一点把人气经营起来。而贺义堂却沉不住气,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这是陈怀海的“买卖经”,也是对当代人的一种如长辈般的规劝,我们已经浮躁了太久,该平心静气了。人们总在说“中国速度”,可是“中国质量”却一直叫不响,是时候不再那么关注“速度”,而要去关注“质量”了。如果我们连自己对自己都不认真,以后谁还会对我们认真?

陈怀海跟贺义堂另一个相反面是,贺义堂是个单纯少年,而陈怀海经历的事儿比较多。他有胸怀,但当事儿找上门来的时候,他也绝不退缩。

一开始,陈怀海一伙人面对老潘头尸体的时候,三爷、老蘑菇等人都退缩了。陈怀海却清楚,事儿找上门来,不把这事儿解决了,就永远也别想从此事中摆脱。于是在三爷和老蘑菇劝陈怀海离开的时候,陈怀海已经暗中让雷子和亮子(老酒馆的另两个伙计),躲在暗地里盯着老潘头的尸体。

一方面,老警察出面“秉公执法”;另一方面老潘头的“尸体”,竟然在夜里站起来自己走了!原来老潘头是诈死!逮住了老潘头,再跟老警察周旋起来自然就掌握了主动权。

后来陈怀海知道油麻子往他儿子背上扎了根铁钉,他立即回关东山给儿子报仇。再后来日本人黑木,百般羞辱好汉街的街坊王掌柜,王掌柜求陈怀海帮忙,陈怀海毅然跟黑木签下生死文书,并与之决斗。

这又是一种规劝,有时候只有善和信赖是不够的,愿意相信他人是好事,但是轻信、误信却容易坏事!这就像是长辈对年轻人的一句老生常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或者是:这世道没那么简单,你一定要小心!这事情没那么简单,你不要大意!

正因为这些规劝太稀松平常,我们一直没有注意到。当注意到的时候,通常已经是吃过亏之后,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世道和人心其实很恶劣,我们很难改变什么,但是起码不要让它们伤害到自己。

同时陈怀海是个懂大义的人,即便整个时代都放弃了那爷,但陈怀海不愿意放弃他。但是当那爷对伪满洲国的皇帝愚忠时,陈怀海毅然与他绝交。贺义堂举目无亲,受尽苦楚,陈怀海收留了他,还让他帮忙管理酒楼的生意。可是当贺义堂接下了一个汉奸的寿宴,陈怀海当场跟他闹翻。

在国内,跟利益有冲突的仁义礼智信,也是对商人的行为规范。只不过现代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最大化已经变成了一件令人颂扬的事。

陈怀海对现代人的第三番规劝是:有很多東西比利益更重要。

我们的时代正在历经巨大的变迁,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中,有很多人迷失了自我。人们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做人,或者做错了却不知错。意识的混乱,比时代的混乱更可怕,在这样的乱局中,陈怀海这个人物出现了。

他要对我们说的话有很多,但不是要求,不是命令,是一种规劝。

他就立在那里,没有去招呼谁,但是人们却不自觉地向他看齐。

结 语

还有许多剧中的人物没有提到,比如谷三妹、老北风、小棉袄等等,他们或是锦上添花,或者水到渠成产生的人物,并没有太强烈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

前些年,国产电视剧粗制滥造成风,往往一年都没有一部值得一看的剧。逼不得已,有许多人选择了美剧、日剧等国外的电视剧。2019年的国产电视剧可谓是扬眉吐气,一口气就产出了这么多佳作。

最后祝愿国产电视剧,在新的一年里能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酒馆老二小手
为小手点赞
三道河酒馆
借钱
魔力小手
胖乎乎的小手
郑老二
老二为什么比老大精
马克·吐温:大错与小错的区别
小手变变变
淘金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