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散文的整体态势

2020-01-20 02:43刘军
南腔北调 2020年1期
关键词:群落河南散文

刘军

法国文学史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把地域、种族和时代并列为决定文学特征的三大要素。地处中原的河南与地处关中平原的陕西,皆为华夏文化诞生的母体所在,这两个省份的文学与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缩影,因此也成为体察文学与文化诸样式的最佳窗口所在。就新时期文学而言,这两个省份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里指的是小说体式一枝独秀,散文、诗歌相对扁平的现实。“陕军东征”与“文学豫军”亦遥相呼应,照应着小说创作成绩显明的基本形态。这种情况恰恰昭示了某种全国性的文学症候,即小说作为主流文体,其地位的稳固性。小说文体的不断被强化和被推高,无疑在文体内部生成约定俗成的某种秩序,这种秩序不仅对文体的等级划分施加了影响,而且也形成了某种偏见。毋庸置疑,主要文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体的取消和掩盖,需要指明的是,地方文学史的写作,必须做到兼顾多种文体,从传统的四分法到网络小说、影视剧本、儿童文学作品等,皆需要全方位扫描。这就意味着,文学作为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仅仅依靠一些大树尚难以窥见森林之全貌,葳蕤的藤蔓与草木同样是系统的别一种独立性存在。如此以来,总结不同文学体式的创作成就,汇川流成大河,就有了某种必要性。

就当代河南散文而言,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专门的散文史著作,对当代河南散文的描述,集中于河南文学史的撰写中,因编著的年代缺乏必要的更新以及描述散文内容的简单和平面化,导致了当代河南散文作家作品的曲线的缺失;另一方面,涉及到河南散文的某个阶段的宏观描述文章,数量极其稀少;再一方面,作家作品研究高度集中于周同宾、王剑冰、冯杰等少数作家之上,更多的作家作品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缘于散文保留了文类的概念,使得这一文体在具体体式的呈现上,表现出某种开放性,小品文、美文、叙事散文、思想随笔、历史散文、艺术随笔等,皆可被纳入其中。中原是乡土的根系所在,因此,当代河南散文所映射的现实必然集中于乡土人物、乡土器物、乡土植物之上。其他,涉及典故及历史人物、民俗、建筑、体育赛事等内容的篇章,皆为必要的补充。

与新时期文学第一个10年的沉寂有所区别的是,近30年是河南散文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随着散文热潮及散文时代的命名,河南出现了一批专业散文作家,他们以散文而名世,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新时期以来散文贫弱的现实。这其中就有周同宾、廖华歌、王剑冰、郑彦英、艾云、冯杰、鱼禾、汗漫等人。虽然他们中的部分人的写作生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那一个10年,是小说、诗歌的黄金十年,对于散文文体而言,却是黯淡的10年,作家仅仅依靠散文写作难以安身立命。这批散文作家以散文随笔为主要创作文体,成就和影响也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他们的声音也足以汇入当代文坛的多声部。此外,在作家队伍及梯次配备上较之以前也更具豐富性,不仅有专业作家的崛起,许多来自民间和基层的作者,通过个人的勤奋和自身的探索,不断突破瓶颈。这一点在新世纪之后,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王新华、石淑芳两位农民作家,依靠自身不懈地努力,已经跻身全国最好的基层散文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不仅被《散文选刊》及年选所青睐,在最近几年,也被全国性的散文年终盘点文章所点名提及。非文联、作协直管系统的实力作者还有唐兴顺、祖克慰、贾志红、碎碎、杜永利等人,作为河南散文的第二梯队,夯实了地方文学写作的基石。其次,近30年来河南散文取得长足进步,还表现在专业散文奖项的获取及重要刊物的平台辐射力方面。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有周同宾、郑彦英两位作家,冯杰获得了梁实秋散文奖及《联合报》文学奖,艾云获得了在场主义散文奖及华文最佳散文奖,鱼禾获得了《十月》文学奖,王剑冰获得了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何向阳获得了华文最佳散文奖,汗漫获得了第一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其他,获得冰心散文奖及省级文学奖项(散文类)的还有阿慧、刘海燕、孙牧青、郑毅、韩晓民等人。重要刊物的平台辐射方面,《人民文学》《十月》《青年文学》《散文》《随笔》《散文选刊》等重要散文平台,相继有河南的作家作品亮相。以上诸种因素的综合,足以显现河南散文与河南小说齐头并进的态势。

从整体性的角度俯瞰近30年的中国散文,从态势上可划分为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以来两个阶段。对于20世纪90年代来说,关键词为“图书市场上的散文热”“散文思潮的迭起”“散文体式的繁荣”“散文观念的革命”四个内容。“图书市场上的散文热”主要指的是民国散文的风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热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的横空出世;“散文思潮的迭起”大致对应的是文化大散文的风起云涌以及世纪末新散文的崛起;而“散文体式的繁荣”则包括文化大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青春美文、新散文的各擅其场;“散文观念的革命”指的是新的文体观念的出位,其中包括1992年贾平凹在《美文》发刊词中提出的“大散文”概念,1995年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概念,1998年《大家》推出的“新散文”感念。时序漫卷到新世纪,与散文有关的关键词让渡到“散文奖项的涌起”,各种散文年选选本的出位,散文年度排行榜及年终盘点的发声,新媒介对散文生态的形塑这四个方面上。新世纪以来,各种专业散文奖项纷纷出台,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之外,华语传媒文学奖中的年度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年度华语最佳散文奖等等,皆是在这一时期登台亮相。至于散文年选选本也是个新生事物,诸多出版社加入到瓜分市场的大军之中,据统计,最多的年份居然有近20种散文随笔选本的发行;散文年度排行榜持续了大概10年之久,而散文的年终盘点主要依托阵地为《文艺报》,每年三五种到六七种不等,且是正在进行时的事物;新媒介对散文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论坛写作的潮起潮落及微信平台的发声两个方面,散文的话语权不独为庙堂专有,开始下移到江湖之中。

以上述的两个时段及关键词观照河南散文,20世纪90年代的河南散文相对而言是滞后的,反应上也慢了半拍。其中,散文观念的革命与河南本土几无联系,理论批评的呼应层面大致处于失声的状态。散文新思潮方面,河南既非发源地,也无充分的参与度。而在散文体式的繁荣方面,几种新兴的散文体式在河南本土皆无较大的声响。换一种说辞,河南散文在花红柳绿的散文时代里,出镜率是非常低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散文在各种应时性要素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整体上看,郑彦英、王剑冰、艾云、冯杰、汗漫、鱼禾、耿占春、梁鸿、张宗子,这几位作家无疑成为新世纪以来河南散文的代表性人物。郑彦英、王剑冰前面已有论述,艾云是当代思想随笔的重要作家,冯杰则是在台湾获得最多散文类奖项的大陆散文家,其笔下的北中原早已越过地域的局限,成为国人凭吊与追怀的原乡所在。汗漫由诗而专攻散文,在艺术性上云蒸霞蔚,鱼禾作为本土散文作家,其长散文写作足以进入全国性的实力散文家阵容。耿占春作为诗歌批评大家,2010年之后,所写作的《沙上的卜辞》独树一帜,呼应了本雅明、福柯等理论家思想断简式的写作。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两本集子,使得她成为非虚构写作的领军人物,至于旅居北美的张宗子,开辟了随笔的另一条道路,举重若轻,既具备传统辞章的性灵之美,又兼容了现代性的视野。此外,河南本土散文创作在地域性上形成了省城和南阳两个散文群落。从文学症候的角度,地方文学群落的形成往往依赖于领军人物的辐射力,以及批评、提携后进及刊物支持的同步。南阳散文群落对应了这种流变曲线,而对于省会散文群落的形成而言,则来自于文化、地缘因素。

省会郑州的散文群落,依托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文联及作协,以及《莽原》《散文选刊》《大河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吸引了来自省内其他地方的散文人才。这个群落的代表作家有郑彦英、王剑冰、冯杰、鱼禾、田中禾、邵丽、乔叶、青青、碎碎、寇洵、衣水等人,其中“50后”和“60后”作家构成了这一群落的主体。就成绩而言,省会散文群落所获得的荣誉似乎在南阳散文群落之上,冯杰获得了如梁实秋散文奖等台湾地区重要的散文奖项,郑彦英的《风行水上》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王剑冰先后荣获了首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孙荪的《云赋》被选入全国语文教学课本,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被选入上海高中语文教学课本。南阳散文群落里,唯周同宾的《皇天后土》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不过,就荣誉、口碑、实力、辐射度综合考察,省会散文群落尚缺乏如周同宾这样的领军人物。南阳散文群落能够与省会散文群落鼎足而立,除了领军人物周同宾持续的全国性影响力之外,与南阳作家群还有着内在的关联。南阳作家群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地市级作家群,重视文学事业,不断扶持新人的传统,薪火相传,绵延至今。这个群落除了老作家周同宾外,还有中青一代的廖华歌、水兵、祖克慰、王俊义、李雪峰等,他们关于乡土的叙述特色分明,致力于乡土人情、人伦的发掘与观照,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性文学经验。

除了这两个散文群落之外,就地理概念而言,当代河南散文的地图上,还有豫东和豫南散文。豫东包括周口、开封、商丘三个地级城市,而就文学地理学而言,豫东文学群落无疑以周口为中心,尤其是散文的地方性格局上,开封、商丘皆乏善可陈。而周口作家群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上,刘庆邦、朱秀海、赵兰振、墨白、邵丽、柳岸等,皆是周口籍作家,且以小说而名世。小说的辉光也遮蔽了周口作家群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提及豫东散文及豫南散文,皆很难以群落的方式加以命名,主要原因在于,地方作家群体的主要成就并没有表现在散文文体的探索之上。

豫东散文作家中,刘庆邦散文作为当代小说家散文的代表,独具特色,其单篇作品曾数次进入中国散文排行榜榜单,此外,还有《我就是我母亲》这样的散文集子的问世。周口的另外一个散文作家阿慧,曾获得冰心散文奖,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作为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

豫南主要指信阳地方作家群,这个群体在散文创作上比较活跃,形成了不同梯队和不同层次的立体创作层面。其中,50后作家陈峻峰以恣肆的文笔形成了新风格的书写样式;60后作家胡亚才为省内散文写作的代表性人物,他以简单平实的笔调,托起了厚实而丰富的经验性书写;作为农民身份的王新华则是散文界底层写作的典型,其作品思深而意远;此外,青年作者中,李梅、丁威、杨暖等,正处于定型的状态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河南散文,还有几位个性鲜明的作家需要提及。第一个要提的是信阳的陈峻峰,他的《三炷香》是一本将读书和行走结合在一起的散文集,作为行走的笔记,体验丰厚,且拥有思性的品格。第二个要提的是信阳的胡亚才,他的散文有一种内在的英朗和硬气在里面。刊于《民族文学》的《1929年的那场比武》,情怀和气质,都很出色。第三个是安阳的唐兴顺,这个作家曾获得《散文选刊》主办的年度华语最佳散文奖,其作品沉稳大气,语言也颇见功力。第四个则是平顶山的曲令敏,早年致力于情感美文的创作,近几年写作有所转向,集中于地方河流水文、地理的深入勾勒,具备了记录性、社会性的特点。第五个为周口的阿慧,曾获得冰心散文奖,她的《羊来羊去》写得纯净澄澈,将生命的悲悯处理得淋漓尽致。

上述作家之外,新世纪以来的河南散文,还有一个基数更大的民间写作队伍。除了上述提及的王新华、石淑芳之外,周口的魏新永、洛阳的马军、开封的李开周,皆拥有各自的特色。

当代河南散文的卷轴之中,周同宾的《一个人的编年史》,阎连科的《我与父辈》,皆为典范的厚重之作,如同纪录片式的冷静风格,通过个案典型,抵达乡土沉重而苦难的历史真实。王剑冰的《乡间的瓦》,南丁的《有瓦的日子》,邵丽的《花间事》,这三篇文章皆轻灵跳脱,在艺术性上趋于超拔,体现了散文的柔和之美。宗璞的《我的父亲冯友兰》,南丁的《自然之子徐玉诺》,白桦的《我与胡风短暂而又长久的因缘》,无疑具备很高的史料保存价值,他们书写的对象分别是现代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接近口述史的实录风格,真实再现了三位文化名人的立体人生。田中禾的《钟摆·树叶·人性的磁极》,鲁枢元的《尴尬辜鸿铭》,刘海燕的《家庭怎样才能跟上天才的方式》,三篇人文随笔隐隐透出思想的重量,补足了河南散文随笔体式不够繁盛的短板。张宇的《守望中原》直接回应了河南之所以作为河南的问题,准确把握了河南人的性格及河南文化的特色,成为观照地域性的很好的样本。刘庆邦的《不让母亲心痛》,赵兰振的《暗藏的身影》,两篇作品皆是至真至纯之作,从中可见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中国文统。陈峻峰的《私人理发史》与人邻的《岷州札记》,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法度謹严,却都可见出散文文体的外扩。郭灿金的《铡美案的个案分析》则颇具特点,解构主义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去耳目一新之感。

新世纪以来,乡土写作尽管依然延续,但已经退出了主流写作的位置,叙事散文与随笔取而代之,成为新世纪以来河南散文的重要散文体式。郑彦英、艾云、鱼禾、梁鸿、汗漫、张宗子这五位作家的作品,皆为新世纪以来散文界的丰硕成果,在审美个性与风格上虽各有偏至,但在文本重量上无疑都是高峰之作。除开他们之外,两位小说家的散文作品,即张运涛和安庆的散文,皆成熟练达,运笔从容。胡亚才的《1929年的那次比武》,王新华的《大词里的村庄》,唐兴顺的《太行山之水》,皆是获得散文界好评的佳作。碎碎《县城生活》绵密结实,在场感极强。青青的《寂静》一章,乃孤独的个体朝向现代生活的精神言说。张艳庭作为80后散文作者,《大型百货商场:圣殿或魔都》思辨色彩浓郁。90后作者杜永利《背离是另一种抵达》呈现出锐度叙事的特性。

就当下而言,域内与域外叠加在一起,河南散文在实力上独树一帜,但是,在后发力量方面存在着动力不足的情况,这一点与河北、陕西近似,如何发掘新生力量,培育年青作者,给与他们更宽广的平台,这是河南散文后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群落河南散文
淮南花家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考题分析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