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生生不息

2020-01-20 20:47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0年1期
关键词:李白黄河

陈清华

黄河,古称“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是一条地理的河,也是一条文化的河、精神的河。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品格。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

那抹乡愁,流淌在黄河中。喝着黄河水长大的河南人,打小就有浓浓的黄河情结。悠悠黄河奔流不息,黄河情怀已深深融入每个河南人的心里。他们在保护黄河的同时,还注重对黄河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明经久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彰显了其在华夏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

深植并传承黄河文化,才能更好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深入学习、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恰逢其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用在深厚的黄河文化研究路上,可谓再恰当不过。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我们相信,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能够保护好、利用好母亲河,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题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是一条地理的河,也是一条文化的河、精神的河。浩浩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黄河绵延5千多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远眺黄河的壮烈广阔的感受。

滔滔黄河,是炎黄子孙寻根溯源的国脉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脐带。她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时而若缕缕琴弦,时而如万马奔腾,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源源流淌几千年,历经多少凄风苦雨、坎坎坷坷,从东营直奔渤海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千百年来,在母亲河的哺育下,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培育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气质。从夏朝至北宋的3千多年间,历代王朝多在黄河流域建都。《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黄河水成就了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古都;河图洛书,演变成为儒道两家的经典《易》,黄河水也浇灌和培育出独特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对黄河文化的概念是这样解读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这一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经济内容,而且还包括生活在这一流域人民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成就与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征的总和。”

讲好“黄河故事”,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黄河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这首《将进酒》耳熟能详,折射出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情感。

“黃河故事”从哪说起呢?就从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人在黄河岸边的一次会面说起吧。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多么豪放!

唐代两大诗人的会面是很值得大书而特书的。

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书中,谈到李白和杜甫时这样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4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有重大意义吗?”

说得太好了。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这两位唐朝诗歌界的“双子星”,他们的见面无疑让我们生出许多遐想,是文学史上的一段绚丽的佳话。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提起李白,就连幼儿都知道这个名字。只要是华人,谁不会背李白那首《静夜思》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恐怕是流传最广的唐诗了。

据康震教授考证说,李白和杜甫在黄河岸边的洛阳、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相遇相识,他们两人一起在梁宋、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等地纵马射猎、把酒论诗,自在逍遥。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实在深厚,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踏就是秦砖汉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用在深厚的黄河文化研究路上,可谓再恰当不过。太初有字,汉民族心灵有了寄托。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历30余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编撰科学的字典《说文解字》,许慎被称为“字圣”。“字圣”的故里在哪里?就在咱们河南漯河。传说中仓颉造字在中原,最早的成系统汉字甲骨文,出现在中原。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就连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的会面,也选择河南洛阳。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天宝三载(744)。这一年,李白在长安遭遇第一次政治失败,被唐玄宗“散金放还”。他带着失意的心情向东漫游,来到洛阳、开封、商丘这些地方,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他们在洛阳见面,然后一起漫游,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后来盛唐时期那个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也参加这次漫游活动。

一说漫游,我就习惯性地想起手机昂贵的漫游费,其实,古代文人雅士一直有游学的传统。在唐朝,读书人在做官之前一般都要有个漫游的经历,一方面到全国各地走走,漫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知识分子不是一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么?这“行万里路”就是漫游,这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想要当官的话,就得漫游一些日子,这等于是科考和当官之前的“热身赛”,借机拜访名人,拜访权贵,同时也扩大自己的影响,制造“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效果,积累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资源。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遇到命中的红颜或者蓝颜知己呢。在古代,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主流是“学而优则仕”,至科举时代,读书更是为考取功名。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九月十八日给弟弟们的书信中谈到读书的目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学好了这些,就可以谋生,为的是生存。前者是为了成长,后者是为了谋生,成长与谋生两不误。王安石仿佛比较重视读书数量,他在《赠外送》一诗中,劝导后辈多读书,“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读“五车书”在王安石看来,是一个人成长所必须的。李白有没有读“五车书”?不知道。但有一点,李白的读书生涯,并没有停留在应试的层面。

按照文人的想象,李白何其风流、自负,可是如果没有贺知章的引荐,他连皇上的面也见不着,让皇帝给他封官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天宝元年(742),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贺知章。当时贺知章已经80多岁,如果仅仅因为年纪大、威信高,这样的老前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还在于,贺知章手中有权,他是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这样的身份,诗写得怎么样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说的话有人买账,尤其是在文坛,地位高,他的话谁敢不听?他说谁的文章写得好,那就是好。

贺知章看过李白的诗,非常喜欢,尤其是《蜀道难》。一见李白,贺知章就“呼为谪仙人”。有了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李白在文人的江湖上马上成了一匹黑马,长安城写诗的没有人不知道李白的大名。李白又在贺知章的引荐下见到了唐玄宗,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了,直接被皇帝赐为供奉翰林。其职责就是专门写诗让皇帝开心。不久,李白离开宫廷,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漫游。漫游到现在的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山上有个亭子,名叫敬亭。南北朝时的诗人谢朓曾经在这儿吟诗。李白独自在那里沉思,看到这里的山,就赋诗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说是看山,其实是在看天。天空中,所有的鸟都飞得看不见了,就连一片云都没有了,悠闲地离开了。这个时候,没有鸟,没有云,只有空旷的蓝天下的我和山,朝廷容不下我了,如今只有这里的山还能够包容我,成了我唯一的朋友,我和山,相看两不厌。

李白原本就是个好仙求道之人,这样倒也随了他的意。叶萌先生在《唐诗的解读》[1]一书中说:唐代诗人大多也信佛或崇道,或两者兼而有之,然后他们的信佛或崇道,和世俗的拜佛求神有着很大的不同。毋庸讳言,也有人的观念中仍掺杂着迷信,或有功利的目的,然其时却不乏有真知灼见的人,他们之所以信佛求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身养性,懂得些儒家以外的道理,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提高并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李白好道求仙,也曾自云“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还写过许多咏神仙之事的“游仙诗”,然而他并不真是个完全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曾经在玄宗的宫禁中得意过,而一生需要的还是浪迹江湖、流连山林,纵酒高歌,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阳歌》)。

从此,李白好道求仙、游山玩水时,碰到人更多了几个吹牛的资本,想当年,我李白“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诸如此类。

在经过华阴县的县衙门口的时候,倒骑破毛驴、摇头晃脑的李白,凭白被县衙捉到到公堂上,他就是给人家这么吹牛的。县衙一听李白的大名,马上放人,“哎呀,原来是李大学士啊!误会误会!小的有眼不识泰山。”

李白大笑,大摇大摆地夺门而去。

唐代盛产诗人。大诗人白居易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超人的才华,被传为小神童。五六岁就开始写诗,十一二岁,正在发育的时候,他写的诗就已经够收成诗集了。无奈当时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11岁的白居易,就离家逃难,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15岁左右,他已经在家人的催促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16岁那年,白居易就开始漫游,从老家一直漫游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向有话语权的文坛老前辈“请教”。他辗转拜访了当时的文坛老前辈、至德年间进士、 60岁的著名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一个16岁的小子也想来长安混饭吃,就开玩笑说,你叫白居易?我告訴你,长安这地方米价是很贵的哦,居住大不易啊。说完这句玩笑话,顾况低头翻了白居易的诗,其中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愣住了,收起了笑容,感慨地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凭你这样的才华,别说居长安,就是居天下也不是件难事。

顾况是当时掌握文坛话语权的权威,他这一句话,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白居易声名鹊起,一夜成名。通过这次漫游,白居易不仅拜访到了文坛老前辈,也结交了几个朋友,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这为他日后踏入官场做了良好的准备工作。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29岁那年,白居易考中了进士。

比起白居易来,杜甫的漫游求官之路则坎坷又坎坷。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在长安求官十年,费尽心机,看人脸色,努力表现,最终才得到一个级别特别低的小官。

杜甫在进入官场之前,也有过一段漫游的经历。19岁那年,他漫游到山西一带。当时他的父亲是兖州司马,漫游的路费和住宿等花销他还是不愁的。20岁左右,他又漫游到洛阳、吴越一带。整整4年多的时间,杜甫都在外漫游。盛世大唐,当时文人的心态总体上充满自信与豪情,正像杜甫在《壮游》一诗中所写:“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忽如携葛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4歲的杜甫在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不幸名落孙山。他又开始漫游生活。漫游中,和盛唐诗人苏源明、高适成了好朋友,而杜甫的名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杜甫漫游,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在今天的洛阳、开封一带和李白相遇相识。两个人一见如故,然后相约一起到今天的济南、兖州一带裘马轻狂、煮酒论诗、笑傲沧海。当时,李白44岁,已经是名满天下,而杜甫才33岁,在诗坛属于初出茅庐。这两个后来成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一起交游,成为文学史的佳话。二人成为诗坛挚友。后来杜甫陆续写下《赠李白》《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诗,表达他和李白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李白的崇敬与挂念。而李白也写下《戏赠杜甫》,表达关爱。

能够与李白一起享受诗酒人生,对杜甫来说,纵然时光短暂,也足可怀想一生了。

李白的生活,离不开酒。不知是李白成就了酒,还是酒成就了李白,诗、酒结合,已成为李白生活的常态。杜甫评价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他的《寻李白》一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就是这样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佳篇,成为大唐王朝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的才情、他的傲骨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后人永久地回味、敬仰。

黄河从哪里来?她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从“天上”来。“天上”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那里是黄河的发源地。李白未必去过巴颜喀拉山。“天上”,这是大诗人李白的想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见奔向大海的激越和壮阔,却隐约看到天水交合之处的拥吻。李白当时站在黄河岸边,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想象,在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称为“神思”。梁代的刘勰认为想象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我国作家巴金则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爱因斯坦也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终归海。黄河口,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汇入大海的地方。黄河口,地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管仲在此发展“渔盐经济”。

我们把镜头拉回唐朝。天宝三年(744),李白在经历了短短两年的仕宦生活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河山的漫漫旅途。这一时期,李白应邀多次与友人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常常登高宴饮,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先简单回忆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9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41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3岁,奸佞当道,赐金放还。与友人畅饮、作《将进酒》时,李白已年逾五旬。得到朝廷的诏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而今功业一事无成,却已早生华发。对于有才华、有抱负、渴望有所作为的李白而言,怎么能不感慨唏嘘,悲从中来?

于是,李白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是李白著名的诗《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落笔就从黄河写起,写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归大海。这样宏伟的气魄、浩大的声势,为全诗奠定了豪迈奔放的基调,显示了李白诗歌的一贯风格。

黄河,奔涌着雄浑的情愫,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倾泻而下,所以才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年一叹。这千年一叹,既有行路难的艰辛,也有路漫漫、上下求索的将进酒;黄河,载满寂寞的乡愁,所以才欣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谷幽兰;黄河,于岁月的蹉跎中,生生不息,所以才有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的感悟;黄河,记载了文明的年轮,所以才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壮观。

黄河,翻山越岭、百折不挠,一路吮吸着每一粒沙,一路调节着呼吸的节奏,不惜千万次翻山越岭的改道,倔强地寻找希望的出口、心灵的归宿。渡尽劫波,裹挟着历史的沉沙,飘浮着光阴的落叶,一路奔到黄河口。

没有喘息,没有哀怨,没有轻狂,没有惊喜,奔向大海的那一刻,用沉默沉淀了历史。

这里是终点吗?世界那么大,向海才是开始,执念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正如一句励志的调侃语“只有经过苦逼的道路,才能达到牛逼的高度”。

一首《将进酒》,如大河奔流,气势豪迈,纵横捭阖,气象不凡。一首《将进酒》,道不完诗人的激越狂放,诉不尽诗酒之间的不解之缘。

李白是诗仙,词写得也好。他拟古乐府,创造性地运用乐府诗体,把乐府精神注入诗词,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乐府诗创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胡震亨说过:“太白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写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若合,曲尽拟古之妙。”

文学史上,一般把李白说成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按照吴企明的说法,诗人李白不满于“自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歌创作的现实倾向,继续举起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的旗帜,把彻底扫除绮靡诗风、恢复风雅和建安风骨等进步的现实主义传统自觉地承接起来。他曾自豪地说过:“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他的《古风》五十九言,“指言时事”“感伤已遭”,对现实社会加以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将进酒》,有必要说说李白这个人。

说李白,不能不说“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值得唐朝人永远怀念的好日子,杜甫在《忆昔二首》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库俱丰实。……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唐开元天宝年间,粮食充足,百姓安定。当时,全国只有5千多万人口,可是,在天宝八年(749)仅仅政府的仓储粮食就多达一亿石,而且粮价非常便宜。从开元十三年(725)到天宝元年(742)近20年中,长安和洛阳的米价始终保持在每斗十五文到二十文钱之间,便宜的时候只有十三文。青州、齐州一带,一斗米五文,最便宜时仅三文。就是说,当时的社会生活,安定而富裕。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不久离开漫游天下,学道学剑。

杜甫说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来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通过写诗结识了长安城很多社会名流和文坛名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官,皇帝封他为“供奉翰林”。

那么,究竟是谁推荐李白当官的呢?有资料说是当时的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佩服得不行。还说得有鼻子有眼,什么唐玄宗亲自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还说李白多么地神,能够边和皇帝谈话边写下一篇“和番书”,唐玄宗高兴得不得了,“親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如何如何。这恐怕是文学家的想象,就好像说,李白游采石江,因醉酒而到江中捉月,结果被淹死一样,太神话了。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白这一生太富有传奇色彩了。

我个人比较相信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叶萌先生的说法,他在《唐诗的解读》[2]一书中说:李白出蜀后,曾经游襄汉、洞庭,又曾经东游金陵、维扬等地。后游太原、山东,《新唐书》《旧唐书》均载李白曾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当在此时。至42岁时游会稽,与道士吴筠共居剡中,恰好这时吴筠应召赴阙,因荐李白。玄宗下诏征之,于是李白才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

此后,李白曾在长安辉煌一时,与贺知章等往来,多次入宫中赋诗,侍宴饮。后被谗,李白亦乞归,因得放回。计在长安不过三年。出长安后,浪迹四方,多在江南各地,所到之处,均得厚遇。总之,李白大半生诗酒纵游,过得十分潇洒。在大变故前一直是比较顺的。安禄山反,京洛各地均受其害,但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间,又往来浙江,均在江南一带,并未受兵连祸结之苦。至德元载,永王璘为江陵府都督、四道节度使,重其才名,辟为府僚佐。永王璘乘乱有异图,兵败,李白逃还彭泽,被擒后,关在浔阳的狱中。

哪怕是在奔逃的途中,李白仍赋诗饮酒,与人往来如故,也未受多少苦。从浔阳的狱中被放还后回至江复,又至金陵、宣城。其时,族人李阳冰为当塗令,李白依之,宝应元年十一月以疾卒。顺便说下,李阳冰,可是唐代写篆书的著名书法家。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是诗仙李白晚年的忏悔诗,诗的名字叫《示家人》。

一年到头,天天醉如泥,做我李某人的老婆,真的无异于“太常妻”了。太常,是官名,管宗庙祭祀。这里指汉朝周泽,做太常过于尽职尽责,一年到头斋戒,夫妻有名无实。

李白这个豪放不拘的人,也觉得对不起老婆,内心愧疚。这说明李白这个人,思想里面并不全是道家(虽然贺知章老前辈一见面就赞扬他为“子谪仙人也”),也有儒家的正统思想成分。所以,他在放纵之后也会有所收敛、有所反思。虽然偶尔崇仙慕道、豪饮大言,但仍时时流露出济世之心。这就像他写诗,虽然不喜欢拘守歌律,但真写起诗来,用韵仍然很严格。无论如何地潇洒飘逸,他的诗还是做到了声调优美、特别方便吟诵。比如李白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恐怕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唐诗。此诗被调侃得也最多,诸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李白住在烂尾楼里,如何如何。还有人调侃说:“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等等。

没错,李白的一生的确诗酒纵游,至少看上去十分潇洒。这样的男人,经常出现在歌宴中是很自然的。事实上,李白的一生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光明磊落,风流倜傥”。

著名学者苏渊雷在《李太白集》的前言中说[3]:李白一生以任侠自许,他仰慕排难解纷的鲁仲连、济世安民的诸葛亮和抗暴却敌的张良、谢安等历史人物。这4个人,在其诗中反复出现,热情洋溢,不胜异代知己之感。

在他62年的生涯中,有4件重要的大事,值得大书特书:一是以布衣的身份,啸傲公卿间。到处漫游,诗酒留连,为知识分子在政治活动和生活方式上,创造了风流倜傥的典型性格。二是天宝元年应诏入京,展开上层政治活动;但因“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致为亲近不容,受谤放还。三是被放还后与诗人杜甫、高适在梁宋一带会晤,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文人相轻,自古已然,惟李杜之间互相尊重,生死不渝。后来元稹和白居易、刘禹锡和柳宗元,乃至苏轼和黄庭坚这些人,都受了李杜的影响,互相尊重,气类感召,对后世文人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四是高卧庐山时奋起参加永王璘的抗敌军,虽因此获罪,然爱国精神老而弥笃,写诗寄怀,要求尽最后报国的责任。

李白比杜甫早出生11年,李白时代的唐朝,虽然没有了初唐时的激情燃烧,但“盛唐气象”还在,政治、文化、外交等等方面在世界上仍然可以扬眉吐气,至少还没有山河破碎、民生凋敝。55岁之前,李白的生活基本上是无忧无虑、狂歌痛饮、飘逸豪放,甚至“飞扬跋扈”。但是,晚年的李白比较凄凉,看到了山河破碎、险象环生。开元末年,内忧外患交困,战争也发生了。连年的战乱,导致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李白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一诗里说:“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凄惨啊,当时人民生活到了“不安席”的地步。在《战城南》里,李白这样写道:“万里长征战,将军尽衰老”“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已经预感到更大的动乱将要发生,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

看到种种乱象,李白不乏书生气地感叹:“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忆旧游书怀》)。这个时候的李白,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风流潇洒。个人生活上,他开始反思自己整天醉酒,对不起老婆。他也因曾经的“飞扬跋扈”而授人以柄,从而遭受磨难和诽谤,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李白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

《将进酒》很能体现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和肆意洒脱的生活态度。李白写《将进酒》,就是借酒浇愁、借题发挥,抒發自己的复杂情感。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李白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地抒发。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将”是请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以饮酒放歌为基本内容。劝酒歌,也就是喝酒时用来助兴的,和行酒令差不多,不同的是,行酒令是一种游戏,输的人要罚酒,而劝酒歌则是想办法让对方多喝酒。

李白应该很喜欢汉乐府,他写的很多诗用的都是乐府诗题,如《古朗月行》《玉阶怨》《古有所思》,还有这首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古人曰:“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黄河一路走来,被多少峡谷险滩逼挤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急忽缓,百折不挠。黄河无数次“发脾气”和改道,其实都是在拼命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入海通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放在中国哲学中来看,其实是自然界的一种水的循环。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一书[4]中这样说: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

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处吗?没有用处!(很妙的一个比喻,两阴爻加一阳爻,含着氧气生发之意,所以在实际上,水并不是最阴的性质,而坤土则是全阴的卦象,三个阴爻。)

功夫在诗外。李白的《将进酒》中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从现代科学方面作了许多有启示的联系。那么,作为一个中医,我们看到李白的这首《将进洒》会不会有所感受,会不会问个为什么?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是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

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寒、水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

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升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由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升为云了,还要天气下降为雨,如果天气不下降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降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人到这个境界,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

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用英文来说就是:Dont you see the water comes from the yellow river?

你看,李白在《将进酒》的开篇,就有着“翻江倒海”式的豪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难道没有看见,那汹涌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既然人生如此短暂,在世就应该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两黄金算什么?即使散尽了也会重新拥有。我们不如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咱哥们要尽情干杯,一醉方休。岑夫子,丹丘生,请爽快喝酒吧,杯不要停。告诉这个世界,我来过。且听我为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倾耳细听:在钟鼓齐鸣中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哥们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哥们只想从此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圣贤哪一个不是孤独寂寞?喝,陪哥们喝,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李白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为了引出“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上万元也无所谓,尽管恣意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才算尽兴。

东道主,你别再跟我说什么经济不景气、钱不好挣之类的小气话,快快去买酒,让哥们喝个够。把你的小儿喊出来,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都让他拿去,统统用来换美酒,一起痛饮。咱哥们要一醉解了这个万古愁!

未来的路在哪里,不知道。就像美国那首著名的歌一样,《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行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

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安眠

炮弹要飞过多少次,才能永远地消失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成为沧海

人们要经受多少年,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回眸多少次,才能佯装不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到蓝天

一个人要倾听多少回,才能耳闻呼喊

生命要消亡多少次,才能唤得真知

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尽管“答案在风中飘荡”,尽管前途茫茫,但李白并没有悲观、绝望,而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这境界,让我想到苏东坡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被贬,但“桃花依旧笑春风”,心态依旧从容、镇定、通达,就像古人赞扬的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说:我走在路上下雨了,雨穿过竹林敲打竹叶,不怕,衣服淋湿了,也不慌张地奔跑,而是吟着诗、唱着歌,慢悠悠地走路。我手里拿着竹仗、脚上穿着芒鞋,这比骑马还要轻快,我不怕外面变化多端的风雨。我随时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辈子我都准备着这样过,穿着蓑衣迎着风雨已经是我平生经历惯了。我从容而坦然。

带着寒意的春风,把我从醉酒里吹醒了,有点冷,但迎面山头上已经有一轮西沉的斜阳在照耀我。回首来时走过的路,虽然也经历过风雨的萧瑟,但对我而言,风雨并没有改变我什么。无所谓什么风雨也无所谓什么晴。有什么差别呢?苏东坡对“风雨”和“晴”这两者都不介意了。他后来被贬海南儋州时写过一首《独觉》诗,其中也有这样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了宦海浮沉,人世飘零,这个时候,苏东坡已经不怕风雨了,不像有的人,一场风雨一来就怕了,被打败了。要知道,打败你的不是风雨,从来不是,而是你自己。苏东坡说过“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阴天也好,晴天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对我都是一样的。

单纯从文学的角度看,李白的《将进酒》写得实在太好了。从无边无际的广阔自然景物写到渺小如沧海一粟的人,气势一点没减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揭示了年华流逝的疾速,生命光阴短暂一去不回的特点。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归入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李白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

“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

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紧接着,他感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短促,夸张地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的短暂说得更短暂。他先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但却不堕纤弱。“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是现象而已。李白“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李白并不就此向命运低头,他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

容我说说心里话。我们这代人,真正种过地,经历过老火慢炖的年代,也经历了今天这个“短、平、快”的“速食时代”,所以,我们在内心深处,其实有个比较的。作家白落梅说:“这人间,最风尘、最苍茫、也最无情。”现在网络流行语是:你的才华不足以撑你的野心。快速而疲惫不堪地生活,给了人们一颗丰富的心,却没有安排栖息的角落安放心中最美的那份感情——爱情。年轻时,每次读《将进酒》,格外佩服太白的豪气,觉得爽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说得太好了。而且,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抵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大江东去浪淘尽”那种豪放的气势是一样的吧。

现在,年纪大了,渐渐明白:苦是甜的根,甜是苦的果。风调雨顺的年景,大家的心景都差不到哪里去。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大家的孤独感都会增多。比如,对于那些养蜂人来说,如果遇到雨水多的年景,雨水把花粉冲走了,他们到哪儿去采蜜?天旱也不行,花粉干,还是采不到蜜。只能白忙了,还要倒贴路费。养蜂人酿造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可自己却承受着生活和精神上双重的苦。为了生计有时我们也要奔波在外,风吹日晒,也苦。但是我们在外的时间毕竟是以天计、以月计,但是养蜂人的苦可是以年计的呀!如果不改行,大概要以一生计,什么时候才是苦的尽头?他们抛老别雏,四海为家,风餐露宿。从海南椰林到内蒙古草原,春的脚步匆匆,他们的脚步亦匆匆。循着候鸟的鸣叫,就那么一路赶过去,和农人一样生怕误了佳期。那些可怜的蜜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千沟万壑中跋涉,在三五公里的范围内嗡嗡嘤嘤寻找着甜蜜,浪漫不过是诗人的想象,可是采的蜜全部奉献给了人类。最难能可贵的是生命周期只有两个月左右的工蜂,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悄悄地死在了外边,不给养蜂人添一点麻烦。我们每天差不多都享受着蜜的甜,但对酿蜜者的苦却没有人在意。

卖文为生的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甚至那些靠卖椰子为生的阿姨,也是一样。她们先要雇车从农村低价进椰子,拉到城市,赚个中间的差价。然后,挥舞椰子刀,一个个地砍啊砍,客人要求吃椰子肉的,还要帮着挖肉。一个椰子赚区区3元,要砍椰子,挖椰子肉,還要收集垃圾,时间久了,肩周炎、颈椎病、腰椎尖盘突出症等等全来了。而那些喝着椰子水的年轻人,一边低头玩手机,一边听着音乐,椰子水喝完还要反过来问:我的椰子水呢?他们早已习惯了心不在焉,习惯了扫码消费,两个大拇指不停地在屏幕上刷刷刷。他们的购物车乱七八糟,因为忙着玩游戏,都来不及整理。尤其那些女生,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开始忘事。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衰老的迹象,仅仅简单地看生理年龄还不够,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她是否整天丢三落四。有的女子,会问别人自己是否已经吃过了饭;有的男子,吃饭时把筷子伸到了烟灰缸……如此亚健康状态,肾气还能不虚?人还能不衰老?有人曾比喻:女性身体里有两座花园,一座“表象花园”,是脸;另一个是更重要的“秘密花园”——卵巢。它深藏于女性盆腔深处,承担着分泌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及排卵的重任。卵巢的正常运转,让女人保有凹凸有致的曲线,红润光亮的脸庞,以及繁衍生息的能力。如果女人没有呵护好这个“秘密花园”,皮肤干燥、无光、面色灰暗、长斑、疲倦、烦躁、失眠、月经不调甚至闭经、不孕等症状都会一并袭来。但现在的女生忙于赚钱,忙着刷手机,忙着买各种填补虚空的物品,她们没有时间关注或者忽视了两座花园,以至于个别年轻女性就已经出现“卵巢早衰”,月经没了,乳房小了,脾气大了,甚至焦虑、抑郁了。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有一种咳嗽比较难治,得从调理月经入手,效果才明显。这类咳嗽。有可能是患上了月经性肺病。所谓月经性肺病,是指在激素控制下的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和止血的生理过程中,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支气管、肺、胸膜、膈肌或由于月经期激素含量改变,而引起的肺部疾病,包括月经性气胸、血胸、纵隔气肿、咯血和哮喘等病变。

中医认为,指甲是脏腑气血的外容,能够充分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中医讲肝主血,精气益则肝有血以养筋,指甲则是筋之余,因此,通过观察指甲的颜色、光泽、纹路、斑点等等的变化,就能够看出一个人健康的基本状况。指甲凹变,指的是指甲上出现的一些横纹、竖纹以及斑点等等。指甲的这种变化与身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营养不均衡,以及一些病理变化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现在的女生,你还能通过指甲看她脏腑气血的变化吗?不能,她早已给指甲做了“美容”了,涂抹了“漂亮”的指甲油。你能通过口唇看么?人家抹了口红。你能通过看人家舌苔判断寒热吗?人家早上起来就刮了舌苔。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一代其实很幸运,幸运还有人给我们砍椰子、挖椰子肉,手工的,到了下一代,那些年轻人,他们不会给你用手砍椰子、挖椰子肉了。他们吃不了那个苦。我们幸运,身上还有泥土味,知道种粮之艰辛,尝过苦的尽头,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年提醒和告诫。而有的年轻人,他们以为粮食来自超市。我们知道,粮食来自泥土。

隔行不隔理。并不是所有辛勤的汗水都能催开丰收的花、换来丰产的果,蜂农跟粮农一样,生存也受着诸多条件的限制。

一个学生对我说:陈老师,你知道我是怎么来海南的吗?也就是在半小时之内做的决定。我当时本来是可以留北京的,关系也找得差不多了。只是求人办事,你知道,得打听消息,得等待。本来,我们这个行业海南这边当时不缺人了,刚好有个同学突然放弃了这边的工作,到上海工作了。然后他打电话问我,你来不来?这边缺一个人,然后,我在10分钟内做了决定,我来。我做决定、填表格,一共花费了半个小时,就来了,然后认识了你。还有,高考那年,整整一年,家人都在帮我打听哪个大学好,哪个专业好就业、赚钱多等等,什么大连海事呀,什么航空航天呀。等到高考结束,要填自愿了,填表格的时候,犹豫不决。忽然发现有个大学招生名额多,而且还带着“中”字头,然后,就填报了志愿,被顺利录取了。10分钟的时间,做了决定,上了决定命运的大学。后来,买房,买房可不是小事呀,我天天去看房。一次偶然的机会,走到一个小区,看了那个房间,觉得很舒服,我当时就刷了3万元定金。也就10分钟,就做了决定。有段时间,我研究《易经》,迷上了算命,那时候年轻气盛,喜欢显摆,然后动不动就给人算命、看八字,很准,结果,就是那一年,患上了严重的鼻炎,还得了几次重感冒,我才知道自己被命运之手惩罚了,不该泄露天机呀。从那之后,我再也不给人算命啦。你说,我有手有脚的,跟人家盲人去抢什么饭碗啊。人家身体残疾,上天赏赐一碗饭吃,我怎么能去抢人家的饭碗啊。人是只小船,命运是风,是浪,谁知道下一刻小船停泊在哪。

想到这些现实的问题,再读《将进酒》,感觉太白先生喝高了,醉了。尽说些不着调的酒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可以接受,你让招待你的东道主,将家中的“五花马,千金裘”统统卖掉换酒喝,这话反正我是说不出口,即使是喝醉了,也不好意思开这样的口吧。再说了,醉酒消愁,醒了不还是愁么?“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定要用酒吗?当然了,连曹操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证明酒确实有让人忘记忧愁的功效。喝醉之后那种晕乎乎的感觉,确实让人飘飘欲仙,仿佛任何烦恼都可以暂时抛之脑后。

无论是暑夏骄阳还是寂寞深秋,在一片寂静爽凉中低语浅酌,总比高声大气地劝人喝酒要健康。即使是喝酒,浅酌也比拼酒好。你不觉得这种淺酌,似一壶绿莹莹略带禅意的浓茶、似一杯浓香夹杂着苦涩之味的咖啡么?或许,暮春,在万物复苏的时节,而我们却都在学着遗忘。我还是喜欢中医的“治未病”思维,中医以造化之道、天然之药来调治自然的生命机体,尽显人道无限,更化思想为雄健之力。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近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科学”是一个外来词语,本意是知识,后来日本将其译成分科之学。但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自然科学为主导的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西方为主的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恐怕不合适。科学不是学科之义,你以女性标准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就是科学吗?比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你用仪器进行微观实证量化,还可以用刀切开看究竟甜不甜、熟不熟,这样自然更准确,但是,在农耕时代,老练的瓜农也可以用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一样可以鉴定西瓜的品质。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因为世界并非皆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中医有句俗语是“不传之秘在于量”。意思是可以把秘方传给你,但如不把其中药物的具体剂量或配伍比例告诉你,你就没法正确或有效应用。西医里对此的说法叫做“量效关系”,意即一定的治疗作用或毒副作用皆与相应的剂量有关。得当则效,失当则害。思考是异常的辛苦,但因进步不断却也甘之如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说得真好。中医的正邪观奠基于《黄帝内经》,它的一些著名论断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对正气重要性的高度肯定。但常人不知的是,正气的抗邪能力是有前提限制的。一是正气主要是防止经鼻及皮肤等处侵入的外邪。二是当邪气过强或带有传染性时,即使正气不虚也多会致病。三是饮食而入的邪气,如膏粱醇酒或有毒之物则是正气所防不住的。四是正气自身的祛邪洁净功能也是有前提限制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如食入害物久而量多,则难以消除。二是邪气致病的结果。如仅致功能失调,则假以时日可以调整。但如已致实质性病变,则大多难以复正了。所以正气不是万能的。不仅如此,正气如果过度了,还会生病。对此,《内经》及后代医家早就有了不为大家熟悉的经文:如“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就是说,气多了就会产生火,而过旺的火又会损伤元气。《黄帝内经》早有明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由此可见,正气并不是越多越强越好,而也是必须有度的。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更何况《内经》中还有对大小诸毒的治法训则。这才是《内经》等对正气认识的完整而正确的辨证观。再如著名的治病八法:汗、吐、和、下、温、清、补、消。其中祛邪的就占了五法。也同样说明了祛邪法的常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吃得太好反而容易导致脂肪肝、糖尿病等。又比如癌症,我们都能无可争辩地看到这一事实:生癌症的大多数病人在平时都较少生病。而平时病恹恹,一直吃药不断的人却较少生癌。同样的,即使生了癌症后也是青壮年发展恶化快,而老年人则慢。这说明什么道理呢?青壮年的新陈代谢水平高,即中医所谓气盛火旺,就好比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害虫的生长。而虚弱或年迈之人则相反。可见火旺是癌症发生的土壤,而毒则是癌症的主要原因,其虚只是因实邪或化疗所致。面对癌症,李叔同先生曾经说过“大病求死,小病求安”,俗语也有“药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由上可知,正气无疑是重要的,但“正气决定论”则是偏面的。正气只要够就行,因此营养只要够和均衡就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所以,邪去正安为务。盲目误补不仅助邪也会生邪,其害也大。体内痰、湿、热、燥等邪久积,能是好事吗?李白看上去一身正气,狂喝酒,酒是散的,也是驻湿的,喝多了肯定对身体不好。

你看李白喝酒,“痛饮三百杯”,这在今天是要喝坏身体的。“膏粱醇酒”过量了,肝脏受得了吗?不要舍不得兜里的银子,都拿出来喝酒享乐吧,钱花掉还是能赚回来的,但光阴错过就再也回不去了。这话在今天这个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实用”的时代,果真这般说出来,东道主还敢不敢和你这样的朋友继续交往,都是个问题。遇上知己好友,就痛痛快快喝他个三百杯,不醉不归,大家都变成“醉鬼”真的好吗?千金挥霍完依旧能够回来?真的吗?

我这样一解读,肯定有人不高兴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华利禄,这不是李白的性格。读诗你不能太理性,太理性就没意思了。大家喜欢的,正是李白的这种豪放作风。所以,如此肆意洒脱的他,不仅是诗仙,还是位酒仙。所以,你成不了诗仙、酒仙。这就好像,大家都喜欢“书香世家”这个词,你偏偏搞笑说,我家阳台上有个装旧物的大箱子,里面都是书,这就是传说中的书“箱”世家啊。这不是找抽么?大家别误会,我只是从健康和养生角度来看,不是说这诗怎么不好,否则,这可真成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啊。

从健康和养生角度来说,我更欣赏陆游的做法。你看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大意是:驿站外的断桥旁边,一枝梅花独自开放,无人观赏和培护。已经到了黄昏时分,这枝梅花还在那里独自伤感、忧愁,更何况还要遭受风吹和雨打。

她本来无意去和百花比鲜艳,任凭群芳嫉妒。即使是梅花零落了,花瓣被往来的车辆碾作尘土,那么,梅花的香气还是依然如故。

陆游在咏梅,也是在写自己,表明自己的追求和品格。“群芳”爱嫉妒,那就嫉妒好了,我才不管那么多呢,我不会改变我的初衷,我不会同流合污。风吹雨打又怎么样?我不怕,也习惯了。

陆游出生不久,金兵就攻陷了北宋首都汴京,把大宋皇帝抓去当俘虏了。陆游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自己深受金人南侵、北方沦陷之苦,陆游打小就随家人颠沛流离。当时很多士大大夫比如陆游、辛弃疾等都是坚定的主战派,立志要抗击金国,收复失地,还我河山。陆游坚决主张北伐,直到死前还作《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权臣对陆游打压和排挤。宋高宗时,29岁的陆游赴临安考进士,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被秦桧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孝宗继位,陆游才被赐进士出身。陆游先后担任过枢密院编修、礼部郎中。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和的情况,“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陆游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后来,朝廷重新起用陆游,通判夔州。

陆游经历过多次官场沉浮,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那段时间,陆游活得逍遥自在,曾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陆游活了86岁,是个不多见的长寿老人,他很会保养身体,可以说养生有术,特别爱吃薏米和木耳,到了80多岁,依然耳聪目明。那个时代文人喜欢炼丹,以求成仙。唐代的白居易就炼过了,还吃了不少。宋代的苏东坡也炼过,也吃过。陆游也炼过,但他特别注重养生,不敢轻易吃。直到临死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才试吃了一回。

那秋生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陆游的养生秘诀》[5],引用如下:

陆游曾经有个目标:“从今万事俱抛掷,且做人间百岁翁”(《丙寅无日》)。结果,他一生活了86岁,是古代最高寿的诗人。

养生,是一门生命自我管理艺术,既要懂理论,又须重实践,陆游可以称得上经验丰富的养生家。其养生诗成为《剑南诗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焕发奕奕神采,给予后人无穷的启迪。

(一)陆游养生的主导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

此语原自《老子》的“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他告诫世人要“爱身”,不要“作孽”,诗曰:“爱身过拱璧,奉以无缺亏。孽不患天作,戚惟忧自诒。”(《养生》)

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即生命,养生的精髓就在于“自爱”。自我节制,谨小慎微,让有限的生命如细水长流,似微光久存。

放翁有《自戒》诗:“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还有《可斋》说:“少饱则止,不必尽器;休息调节,不必成寐;读书取畅,不必终卷;行步数十,意倦则止。”(“宜”与“可”是同义,乃合适、得当。)

古人常说“好自为之”,无须“怨天尤人”,一切功過皆在“我”。

(二)“养和”与“蕴气”,是为陆游坚持的基本原则。

“和”,就是和谐、协调、平衡、融合,所谓:“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陆游在诗中说明:“自笑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太和为人体内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莫笑蓬门雀可罗,老农正要养天和”(天和即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状态)。养和或调和,乃是“抑过补不足,辅相其适平”(《养生》)。

“气”,即人体内的元气或曰正气,医学上视之为人体生命力与抗病力的总称。孟子曰“浩然之气”,陆游曰“豪荡之气”,有诗为证 :“中原北望气如山”“老夫壮气横九秋”“养气不动真豪杰”“气与秋天杳”。蕴气要做到“凛凛春冰履,兢兢拱璧藏”(《养气》)。

所谓“一团和气”,乃生命的有力保障。

(三)放翁的养生秘诀乃是“心是自医王”。

他在70岁时写下《山村经行因施药》一组诗,“其三”曰:“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这种方法被称为“诗疗”,吟诵诗歌可以治愈头风等某些疾病,诗人有真切的体验——“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

“诗疗”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心灵疗法,它比药物还管用呢。在《剑南诗稿》里放翁开具了不少妙方灵丹,真令人豁然开悟。

却老方——读书,诗曰:“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说的是孜孜不倦地学习)

治愁方——闲吟,诗曰:“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说的是诗文取乐而忘怀)

长寿方——独眠,诗曰:“九十老翁缘底健,一生强半是单栖。”(说的是节欲宁性的静养)

避祸丹——廉(廉洁自好)。

消暑丹——静(心静致凉)。

游仙丹——顽(愚顽守拙)。

放翁诗曰:“活人吾岂能,要有此意存。”他给予人们心灵的启示,即所谓“心术”也。

(四)放翁自喻“病鹤”,需要自我调理与精心养护。

他给后人留下许多忠告。例如:“盛衰当自察,信医固多误。”(《访医》)“養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杂感》)“身闲诗简淡,心静梦和平。”(《幽兴》)“扶病寻溪友,忘忧泛钓槎。”(《晚归》)

陆游晚年的生活十分清贫,有时连点灯的油也得发愁。于是,诗人动了灵感,要巧制一盏“省油灯”。此事记载于《老学庵笔记》中:“盖夹(层)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

说到生与死,人们亦以灯为喻,所谓:人死灯灭。陆游以诗人之哲思,勘破生命之奥秘,这就是“小炷留灯悟养生”(《闲居》)之警语。诗人平日点灯,只用一根芯,屋内见明而不求显亮,故使一定的油量能点燃更长久。

陆游本人,不就是一盏可爱的“省油灯”吗?

其实,总结陆游的话,要想身体好,就三个字的秘诀:“省油灯”。是的,做一盏“省油灯”就行了,别把事情弄复杂。在慢慢变老的路上,不希望自己马齿徒长,唯愿自己像农民种田一样,顺藤摸瓜,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勤勉终生,善心宽胸,尽量做到阴阳平衡,把人做得离真善美近些再近些。

人生得意时,开心颜。金樽对明月,切莫空。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悠然自得,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我总觉得,“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话也没有什么逻辑,你也可以说“惟有不饮者留其名”呀。醉汉的话,我们也不必太当真。不过,“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欧阳修算个“醉汉”了,他嗜酒是出了名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流传千古。白居易不仅喜欢喝酒,还善于酿酒。还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醉酒后“天为被、地当席”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中国的文人好酒,诗文与美酒相伴相随,仿佛如星星与蓝天一样,不可分离。壮志难酬时,吟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孤单寂寞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光皎洁时,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好友相聚道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不会喝酒的人难以理解“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美丽意境,不会喝酒的人也难以理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迈。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的禹帝时期。传说最早酿酒的人是仪狄,《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长期饮酒,势必会因此而耽误正事。虽有大禹警言在前,但还是有不计其数的人喜欢喝酒。李白就是个出了名的醉汉,他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据说他喝醉之后会灵感突发,很多传世名篇都是在他醉酒之后写出来的。作为一个资深的醉汉,李白写出来的劝酒歌定然会比一般人高出几个段数。

酒已经成为文人生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数文人因酒而成就了大量传世的佳作名篇,天才诗人李白的外号就叫“诗仙”(“酒中仙”)。

杜甫曾为长安城中的嗜酒者写下了一首传神之作《饮中八仙歌》,可谓入木三分,十分形象: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楚。

诗中所写的酒中八仙,分别指大诗人贺知章、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进、左丞相李适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崔宗之、户部侍郎苏晋、诗仙李白、“草圣”张旭以及因嗜酒闻名的平民焦遂。

擅长写劝酒诗的当然是喜欢喝酒的人,李白这首《将进酒》如此有名,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诗中所写置酒会友,原本是人生快事,然李白又恰值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八年之际,于是乎借着酒劲,李白越喝越来劲,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写成了淋漓尽致的酒话。

他先感叹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接着叹息人生苦短,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诗人李白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用来说明人生一去不返,所以应该及时行乐。青春易逝、人生短暂,一如黄河之去势不可回。“比兴”这一手法的使用不但奠定了全诗豪迈奔放的风格,也引出了全诗的第一个情感主词“悲”。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

一个诗人朋友说,有一次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楼上的一个人连续打了14个喷涕,他都数着呢。他说:这明显属于肾虚,得固本养阳了,不然的话,会得大病。他对中医还是很有研究的。我经常和他探讨中医问题。他总说,心主火,肾主水。人上火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火气太大,用心过急,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另一个就是阴分过少,长期熬夜,饮水不足,下水道里的水被蒸干了。心静则阴分自补,神安则阳火自退。人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否则,凶。即使用知柏地黄丸这千古名方,它也只能帮你把阴虚火旺状态暂缓,使你没那么焦虑急躁而已。中医讲究以偏纠偏,最后把阴阳调成像天平那样平衡。疲劳驾驶危险吧,可以说是交通意外的主要杀手,同样的,疲劳也容易使身体出现健康意外。《黄帝内经》说生病起于过用。头痛鼻塞,都是疲劳过度的表现。现在的很多學生,天天看手机,视力不断减退,经常眼花,未老先衰、功能退化呀。人体衰老为什么?就是因为不断地透支精血,精亏血弱。《黄帝内经》里面说,女人“七七天癸绝,地道不通”。看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月事是否正常,是个重要指标。如果精血不够了,就会导致流不出月经水来。五脏如果缺乏真阴滋润,就容易出现脏燥,脏燥就像脏腑缺乏雨露滋润一样。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至于现代人的颈椎病、项背强痛,按照中医的说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外伤,不管是疲劳过度,还是经脉堵塞,你给他用葛根大抵不会错。葛根这味药的特点就是能入到脾胃,然后精气就往颈部脑袋疏达。人体哪条经脉最长?膀胱经,它能引地下肾水上达头顶。自然界的藤类,它们的自然生长环境和膀胱经很相似啊,都善于往上升。像葛根、葛藤,缠着树木生长,它的根有的长达十几米。葛根、葛藤能够升腾,古人说它能升阳,能起阴气,能够把脏腑脾胃中的营养阴分,“升腾”到颈部大脑去。有经验的中医总是用葛根配桂枝、麻黄,来治疗颈椎不舒服。葛根、柴胡都上升,能够提人体的津气。你看柴胡,在春季禀少阳之气,所以小柴胡汤是名方,比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在妇科里头常常少不了,能够治疗正处于少阳“旭日东升”的患者。

在古典文学中,“黄河”“长江”经常进入诗文,形成特有的“流水文化”,比如《诗经》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乐府《长歌行》中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张口就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些佳作名句中,江河之水几乎都有了相同的比喻意义:以奔涌不息的流水,比喻转瞬即逝的光阴,喻人生短暂。

然而李白毕竟是豪爽的、洒脱的,刚刚提到“悲”情,随即一把推开,回到现实的宴会场景中。尽管李白的人生际遇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得意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美酒呢?想到这里,他顿生豪情,举起酒杯招呼朋友共饮,莫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酒,今朝有酒就要今朝痛饮。

此时李白这种豪饮是消极颓废的及时行乐、自我沉醉吗?

不是。从接下来的诗句可以证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高度地自信,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身外之物,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能大把地驱使金钱又不为金钱所役,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想诗人从前“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是何等豪举。所以李白笔下的盛筵,也决不是文文气气的“菜要一碟乎?酒要一壶乎?”而是整只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李白高声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不但劝酒豪饮,还要放歌助兴——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六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鸣鼎食的生活,无数人梦寐以求,然而诗人却认为“不足贵”,不值得珍视,只希望长久沉醉不再醒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这是杜甫的忠君思想。

儒家提倡“忠君”,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像屈原在《离骚》中的那个著名的比喻,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香草美人”,不能被认可,那就等于失恋,痛苦不堪,提了那么多意见得不到重用,干脆投江自杀。贾谊先生失宠后,被贬到长沙,远离了首都,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国君,自己感觉被爱人抛弃了,竟然痛哭不已,最终忧伤而死。李白干脆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坦率地承认,自己一天到晚都盼望被长安方面看中。他企盼皇恩,可惜愿望总成空想。

过去的王朝,知识分子的惟一出路就是做官了,惟一的机遇就是“得君”——得到皇上的赏识,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辛弃疾在词里面这样写:“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一生的志向在于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土地,收复这些失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好都取山河献君王”,为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这样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李白为什么“但愿长醉不愿醒”?因为在沉醉中,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痛苦。什么样的现实让他痛苦呢?朝廷奸佞当道,权贵掌权,达官贵人结党营私,排斥贤能。这样的现实还曾让李白发出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李白“怀抱利器而无所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只好以酒为解脱。而这种人生态度仅仅是李白个人的独特感受吗?不。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从个人的遭际出发,联系自古至今无数贤者的普遍命运,概括其有志有才有作为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共同遭遇。既然如此,那么只有那些靠饮酒摆脱尘世烦恼的狂放饮者,如谢安、曹植、阮籍、嵇康等,借诗酒挥洒自己的才情,留下了他们的名姓、事迹。为圣为贤者,一心为公却默默无闻、寂寞一生,只有饮者的名字才能在世间传扬,李白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激愤。在愤激之情中,李白从无数留名的饮者中举出“陈王”曹植做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成为“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两句。

古来饮者无数,为什么偏偏要举曹植为例?曹植与李白有诸多相似点 :1.曹植“才高八斗”,颇负盛名;李白亦是才情甚高,自命不凡。2.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李白狂放不羁,个性张扬。3.两人均好饮酒。4.曹植在曹丕、曹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与李白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相似之处,容易激起李白的同情与共鸣。总之,李白是借曹植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中记载,曹植是公元232年二月,“以陈四县(陈地为现淮阳)封植为陈王”,而当年十一月二十日,曹植死在陈地。曹植生命的最后阶段异常苦闷,他希望为朝廷效力,而“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因而万念俱灰,“怅然绝望”。曹植生命的最后阶段非常凄凉。“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唯仆隶,所对唯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按照国学大师钱穆的划分法,(曹植)“是衰世乱世中不得志失败的人物,这类人物,事业上的不圆满,反把那个真人显露了出来。这类人是中国的史心,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

床头金尽,壮士无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为什么会有“主人为何说钱少”的询问?想必当时主人对李白说了什么?这就引出了下面名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你看,李白的狂态,很有意思。“呼儿”“与尔”口气甚大,已经“喧宾夺主”,原本是被友人招待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席首,颐指气使,要求主人家的仆从当了自己的五花马、千金裘,换成钱,再去买酒。

诗情至此,已狂放至极。直至咏出“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收束全文的一笔,亦是道出李白真实心境的一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夸张成“朝”“暮”之间的事,突出了一个“悲”字。《将进酒》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均与李白的另一首《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有相似之处。

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浓重的悲情呢?

此时的李白由个人的寂寞、怀才不遇,联想到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这种现象,古已有之,现今有之,将来也一定还会有之,因而,生出一种旷古的愁怨。而李白的个性又不可能长时间沉浸在这愁怨中,因而一个“销”字,就把这万古的愁怨用酒、用豪饮的方式化解了。李白要用醉中的自由,去消解现实中无法得到肯定和认可的苦闷。于是,在豪饮大醉中,暴露出了狂放不羁的生命底色。

对于诗词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一个终极的解释,不可能“封顶”,只有某一个阶段的感悟。随着年龄的成长,你总会有新的感悟。比如说,你看李白的诗,你会感觉他的心中没有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有的只是“我”,不同环境下的“我”。而杜甫不一样,他是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人。

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李白》里面有一段台词。有人在江边问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太白先生,什么是万古愁啊?戏里李白没有回答。但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中找到答案:“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生命就是这样,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是雅人还是庸人,这都是必须的经历。在逐渐老去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年轻。孔子望着东去的黄河水,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就是万古愁。

李白哀叹的“万古愁”,到底“愁”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而发愁?綜观他的一生,李白的“愁”主要是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以偿。李白的性格中,一方面,他有傲岸不羁、粪土王侯的豁达大度的一面,“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另一方面,李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官迷,为了能当官,他甚至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诸如此类。经过多年漫游生活,加上自己的“人设”,李白终被召入长安,在皇帝身边服务,无非就是写诗填词逗皇帝开心一下而已。但李白那傲岸狂放的性格、蔑视权贵的精神,在官场自然行不通,招来“忌恨”是必然的。被他得罪了的政敌,向唐玄宗进谗言,唐玄宗找了个借口——“赐金还山”,把李白赶出了长安。李白自己这样说:“贱臣诈诡,遂放还山。”

遭此挫折,他似乎对仕途险恶有所悟,曾一度有入山当道士之意,但是实际上做不到。

“一生好入名山”的李白在入世当官失败之后,确实开始尝试,尝试追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道家思想,并且从崇尚道家思想开始求仙访道,然后又成为道教徒。他在离开长安之后,大约在天宝三年吧,到山东济南请“尊师”正式授予道箓。

成为道教徒之后的李白,是否就彻底断绝进入官场的念想了呢?不是这样。李白做梦都想上“天子堂”。他虽有山水之好,但前提是先要建功立业,情之所系还是在长安。谢安的道路是他的最高理想,也是他效仿的楷模。但是,时代和门第都不允许李白效谢安那样“养望”待出。李白又自负才高,不屑于考科举,犹今之不愿一级一级评职称,而求破格,一鸣惊人。于是,他选择了“干谒”的途径,也就是奔走于公卿府第,以诗文自荐,幻想遇到“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一举登上天子堂,然后大展鸿图,得成大业。

李白哪有世代公卿谢安那种天生的意识和手腕?他把官场晋升想得太简单、太公平了,真以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何愁不遇?结果,他二十几岁离家,周游全国近二十年,历尽坎坷、冷落、屈辱和辛酸,这条通向天子堂之路事实上比考科举还长。并不是没有人赏识他的才能,他也敲开过一些朱门,并成为了座上客。但是说穿了,只不过扮演了“清客”的角色。他以自己的丰采、谈吐、诗才,点缀高朋满座的华堂,为酒筵增了色,为主人增了光,最后得一笔盘缠,继续走路。况才高只有更遭嫉,遑论推荐!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如泉涌,诗名满天下,而政治才能却始终得不到承认。他得到见召进京时已是41岁,那份得意和兴奋就别提了。不过,好花不长开,不久梦想就破灭,他被放在翰林院“待诏”三年,曾有过皇帝赐食“亲为调羹”的殊荣,却根本没有献上治国安邦之策的机会。他面对自己时,也只有喝酒。

然而我们都知道,酒只能让人暂时忘却痛苦,获得欢娱,酒醒之后呢?回到现实,将是更清醒、更无奈的痛苦,于是这“销愁”也就徒劳无用了,反倒更增添了人的愁怨。这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异曲同工。

所以在《将进酒》的豪饮之后,李白陷入更深层次的清醒、愁怨,再用酒和诗文来排遣,再醉、再醒,循环往复,中国文化史上也就成就了一位诗仙、一位狂客、一位酒中仙。

如何看待《将进酒》中李白复杂的情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须、会须:应该、应当(尽情欢娱、痛饮),而现实呢?莫使:不要让。且:姑且、暂且。实难为乐,姑且忘却痛苦,暂且以饮酒为乐。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刻意营造乐的氛围,内心真正的情感是悲愁的。

《将进酒》中李白的愤激之情占据了全诗的主导地位,“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酒是全诗的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共同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诗仙李白。

请看,李白孤独时要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忧愁时离不开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友人相约高兴时要豪饮酒: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赏景时有酒助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做客时当然更要有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悼念时还是少不了酒: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白,被杜甫称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在长安曾经辉煌一时。这令我们的后代的文人羡慕得没话说。想不到这样的大诗人竟然也愁,也孤独,也苦闷,也感伤,也感叹“知己难觅”,否则他怎么说“与尔同销万古愁”呢?怎么能写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呢?

我们来看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裳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兮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河岳英灵集》里又叫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被放逐之后,做官之路失败了。一路漫游到齐鲁,告别当地的几位朋友,准备继续南游淮泗。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江天臺附近)的天姥山风景多么神奇,可以听到天姥唱歌,有多位神仙在这里住过。李白心动了,想去那里漫游求仙,晚上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到去天姥山游览了,醒来后就写下这首诗,作为向朋友告别的礼物。

李白本来就盼望成仙成道,在被逐出长安、官场失意之后,更加向往于蓬莱仙界,人间太苦,他总梦想炼成金丹,一口吞下然后飘然成仙,骑着仙或者仙鹿,离开凡尘,在神仙洞府里面自由自在地飞翔,那日子多美。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大意是:来自海上的人谈起瀛洲仙岛来,都说那鬼地方烟涛隐约迷离,实在是难以找得到。当地人说起天姥山来,都说它的位置在云霓明灭之中忽隐忽现,或许可以看见,或许看不见。天姥山高得可以横到天上,其势超过五岳、压倒赤城山。我听了越人的话,夜间做梦的时候梦游到吴越之地,梦魂飞到镜湖那一带(即鉴湖,在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且还看到湖中那美丽的月亮。

猜你喜欢
李白黄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黄河
倒下的那一刻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