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学情分析的课例探究

2020-01-28 13:57林丽双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

林丽双

摘 要:名著导读教学是语文教材、教学的重要内容,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找准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兴趣点、生长点、突破点,能更好更全面地落实名著教学,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行动的基础和策略指南,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名著导读教学;学情分析;课例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终是要落实课堂教学的转型,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学情分析,名著导读教学更是如此。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名著教学读前导读课为例,从以下方面分析名著导读教学学情。

一、学情分析的定义与作用

学情分析是指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对影响教学的学习者内在特征与外在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目的在于寻找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内在特征与外在要素的最佳联结处,以促进有效学习。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他们学习另一类名著的重要前提。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做好学情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利用学情分析设计名著导读课的具体策略

要想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我们要从学生已知的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适宜的学习起点,准确地学情分析。

(一)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找准学习的切入点

初中学生处于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名著对他们来说是“晦涩难懂”,还有些学生抱着没有时间阅读的心态推脱。因此,教师更要找准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如八年级上册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这一本书,跟以往看过的名著有所不一样,它是一本纪实文学,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类书籍。这本纪实性作品的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斯诺在文中又运用了大篇幅的评论和插叙,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不了解,对于那个时期“革命精神”缺乏感性的认知,很难对这类书籍产生兴趣。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读一本书。

屏幕显示:这是一本写中国人的书,却是由一个外国人写的。这是一本写中国的书,第一次出版却在英国。

师:这本书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名字叫埃德加·斯诺。这究竟是一本怎么样的书,里面写了什么内容?

屏幕显示:

1. 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他们喝汤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这一切都充满了神秘感。

2. 但是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封锁的“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揭开共产党的谜团。

——第一章《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通过以上环节的层层设疑团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这样一本“红色”纪实文学产生兴趣,让他们有兴趣了解纪实文学类的书籍。学生原本认为的“纪实作品”“新闻题材”无聊至极,现在听到教师的介绍,这本书竟然有这么高的赞誉,就会对“纪实文学”发生新的转变。通过朗读节选的两段话《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又再一次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便产生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著名学者蒋绍愚先生说:“再好的经典名著,如果阅读的人对它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把它读完,更不可能受它影响……”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本名著特有的资源,善于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有“悬念”、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如在《红星照耀中国》这一书中,斯诺笔下的红军人物有很多,笔者选取人物的时候,特地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毛泽东同志,课上是这样设疑激趣的——

师: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呢?

生1:他是伟大的领袖,人民的英雄。

生2:他是国家主席,他是带领红军过草地、打胜仗的人。

生3:他是一个改变了新中国,改变了世界的人。

师:看来,毛泽东同志在同学们的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同学们,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毛泽东——

屏幕出示:蒋介石曾经悬赏二十万银圆以求他的脑袋或是活擒他。

師:同学们,当斯诺带着疑惑深入红区的时候,他所了解到的毛泽东确实如此吗?在那个年代毛泽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跟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毛泽东形象一致吗?

当笔者说到这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学生印象中,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蒋介石为什么要悬赏抓捕他呢?当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教师说的有出入时,学生都想一探究竟: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一读,这样可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从学生新旧阅读方法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它是要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的,并且要对新的知识进行理解与加工。

新课标有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生在七年级时侧重精读跳读、圈点与批注的方法,到了八年级的时候,则侧重于各种类型名著的阅读方法,《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作品,那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而这一部作品的读书放在教材前一单元教学的阅读训练重点中已有所铺垫。笔者在设计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指导时,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师:作者描写了毛泽东的哪些事,作者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样的?用横线圈画描写毛泽东的事件语言,用波浪线圈画作者评价性的语言。

师生共读一个片段,教师具体指导扫读法和词跳法。

师:我们在阅读时,第一,右手握笔每行的最右端,一眼扫一行,第二由上至下搜索,尽量不回头,当我们看到描写毛泽东的相关事件时,立刻用横线圈画,看到作者评价性的语言用波浪线圈画,然后往下读。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扫读法,跳跃式搜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信息。

师:如果对于作者评价性的语言难以区分时,还可以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来找作者评价性的语言,如“印象”“就我看来”“是一个……的人”,这种抓关键词的方法叫词跳法。学生运用跳读法按要求完成表格。

通过这样的手把手教学,让学生掌握扫读法和词跳法,运用这两种方法来阅读这类书籍,读纪实类作品,就是要区分作者叙述性的语言和评价性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作者想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来发表自己什么样的观点,读了这样的纪实文学,有何启迪作用,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从学生的课堂生成出发,寻找新的教学突破点

教师在课堂上能巧妙地将这些课堂生成巧妙地与自己的预设有机融合,以学定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新疑惑在课堂中呈现出来,这些新生成的资源,有的可以成为教学中的新的教学突破点。

在《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第一次试讲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太高,内容预设太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表格设置的两个人物的内容,学生在交流环节也不能对周恩来和林彪有更多的评价。课后笔者根据课上情况对表格进行修改,将“红军人物档案”换成了学生更为熟悉的毛泽东。

三、小结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做名著导读教学学情分析是为了让学生爱上名著阅读。这样的学情是由一线教师从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而不是教师凭空“想”出来的。笔者认为名著导读教学学情分析的突破口就在于日常的教学案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情,我们的名著教学之路就会走得更顺畅更遥远,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名著课堂,爱上名著阅读。

■参考文献

[1]陳隆升.学情分析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2]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美]奥苏伯尔著;佘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课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49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语文教学设计的催化剂
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三步走”策略
高三下学期词汇复习有效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