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种形式的线索串联知识

2020-02-04 07:36马凌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线索知识串联

马凌云

[摘 要]编撰教科书时,编审一般会把内容繁多、结构庞杂的知识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教学时,倘若教师只是“照单下菜”,一是会让学生学得乏味,二是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三是会造成学生学习行为的机械化。改善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是串联起知识与教学的主线。

[关键词]线索;串联;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76-02

有效课堂就应该彰显教学线索的完整性,以及知识线索的连续性,努力做到整体与部分的和谐。而要做到这样,就要追求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换言之就是要探索如何让知识的引入、衔接、转换、照应做到通达自然的方法。

一、用故事线索串联知识

在教学中,针对一个课时中的若干知识点,有时需要将其分化打散,融入一个个短小明快的情境之中。知识量和信息量越大,需要創设的单元情境也就越多,这样一来,单元情境之间的转接自然就很密集和仓促。倘若能把这些环节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那么学生就不会花大量精力去解决琐碎问题,而是沿着这条主线顺次解决所有问题。例如,一位教师设计教案时,把三个环节并入“小袋鼠跳远比赛”的情境中,寓教于乐。

1.估一估。

袋鼠家族正在举行跳远比赛。

1号小袋鼠的成绩是比1米多一点;

2号小袋鼠的成绩是5 米;

3号小袋鼠的成绩是1米;

4号小袋鼠的成绩是2米;

5号小袋鼠的成绩是比1米少一点。

师:3号小袋鼠的跳远成绩正好是1米。1号和5号小袋鼠的跳远成绩虽然不是正好1米,但与1米差不多,称为“大约1米”(软件演示:将其他袋鼠的跳远成绩与3号袋鼠的做对比)。与你心中的1米对比,或者与单位线段对照猜度,称为估测。

2.量一量。

师:5米是多长?量一量。(学生操作并汇报)

师:排名首位的小袋鼠比居于其次的小袋鼠多跳了几米?(学生先估测,然后度量)

3.画一画。

师:6号小袋鼠想勇夺第一,你觉得它要跳几米?结果它跳了7米,你能画出对应的长度吗?

二、用生活线索串联知识

在教学中,有一类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对这种发生在身边的知识,完全可以返璞归真,充分运用学生的原始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互学中分享。用生活素材作为教学的线索,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的功能,助学助教。

例如,“认识元、角、分”一课,一般分为两大程序:一是辨认人民币,二是计算币值。其实,这两道程序完全可以合二为一。一开始就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顾客和卖家,开设付钱、找零、化钱、借钱、抽奖等交易活动,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三、用思维线索串联知识

知识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能够把这条埋伏的暗线挖掘出来,作为串联知识的主线,把不同的例题或习题放到同一个主题下,那将有利于学生看清知识的本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例如,“用画图方案解决现实难题”一课,苏教版教材编制了下列例题。

1.有一个长方形露天泳池,长度为8米;在扩建后,露天泳池的长度扩增了3米,这样泳池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泳池的面积有多大?

2.小马村原建有一个宽度为20米的长方形荷塘,后来荷塘的宽度被削减了5米,这样荷塘的面积减少了150平方米,求现在的荷塘面积。

分析这些题目,不难发现,这些题目大部分都是只变化一个量,但变化的对象与方式不同,有的增加,有的减少,属于同类题,而“三思后行”第2题则是两个量一齐变化,难度增加。(如下表)

根据以上研究,我把上述题目进行改头换面,统一主题,用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程。

师(出示一块长方形露天泳池,长为8米,宽为6米):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生1:一个长为8米,宽为6米的长方形。

(教师补充问题:这个长方形泳池的面积是多少?)

师:要解决问题,需要画图吗?

生2:不用画图,直接用公式求解。

(教师呈示例题,学生解答受阻)

师:像这样无法一眼看出数量关系的题,该采取什么措施?

生3:画图……

(例题教学后)

师:除了长,还有哪部分发生了变化?

生4:宽。

师:对!另外,除了增加,还有其他变化吗?

生5:减少。

(教师出示“大胆尝试”和“三思后行”第1题,让学生画图解题)

师:上述题目都是长或宽在变化,还有别的变化形式吗?

生6:长和宽同步同向变化或者同步反向变化。

(教师出示“三思后行”第2题)

四、用素材线索串联知识

在知识的结构逻辑上,后段知识是前段知识的延伸,课本的素材紧密相连,承接性和关联性都很强。使用教材开展后续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之前使用的材料做楔子。前后素材的“亲缘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共性。

例如,苏教版教材“用字母代数”一课,前两课时设计的题目均是用小棒摆图形作素材,其区别只在于摆法和结果不同;第一课时是运用字母列出一步算式,第二课时则是采用字母列出两步算式。

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教师倘若发觉素材的延续性,那么就可以从先前的旧例题开始导入,然后变动小棒摆法转入本次教学。在总结出代数式后,还可以首尾呼应,与第一课时对比总结,从而彰显知识脉络。

综上所述,做好知识关联,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滋有味,感到自信;二是可以较好地实现整体学习和深入学习,让学生不仅是求知者,还是探索者。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线索知识串联
串联法写记叙文的概括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