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案例探索

2020-02-08 03:37封心环
文理导航 2020年3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

封心环

【摘 要】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即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就目前自身教学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案例;地理核心素养;提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提出地理课程的总目标:高中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人地协调观,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寻找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越来越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笔者借助一些生活案例资源,尝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用歌曲找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素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播放一些歌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先播放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孤单北半球》,PPT上配有歌词: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我望着满天星在闪,……。别怕我们在地球的两端,……,你的望远镜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单,太平洋的潮水,跟着地球来回旋转,我会耐心地等,随时欢迎你靠岸。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中提出问题:歌者思念的人在哪里?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很快就能抓住几个核心的词句:①北半球的孤单,②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③太平洋的潮水跟着地球来回旋转。有一组学生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根据“孤单北半球”可知被思念的人在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可推知,如果北京时间20:00道晚安,吃早饭时间为当地早上7:30,那么根据时差的相关知识可得出被思念的人所处的经度约为67.5°W。

第三步,根据“太平洋的潮水跟着地球来回旋转”可推知,其描述的潮水为洋流,根据南半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可推知其所处地点约在0°-40°之间;根据“太平洋的潮水”可知所处位置为太平洋沿岸。

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结论,结合世界行政区图,推导出被思念的人在智利。

从学生的思考过程可以看出:用到了地球、时差、洋流等相关知识,经过综合的探究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一定是综合思维训练的过程,也一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二、巧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为了增强区域认知,我设计了《寻觅万水千山——最美地貌图片有奖征集活动》,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归纳现探索最美地貌的成因,认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表塑造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要求亲自游览过的,原创不得抄袭,单幅或多幅照片,注上拍摄时间、地点、图片文字说明。部分学生作业如下:

即使以后不学地理,我想这些区域也会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从脑海中蹦出来,这就是地理的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带学生户外走一圈,顾名思义是地理研学,而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即好奇心、行动力、思考力的方向培养。

三、巧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认为行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就是地理实践力,我一般会将“行”用地理实验来实现。

比如在讲述河流地貌发育之冲积扇时,借助书上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老师提供材料:一杯颗粒大小不同的黄豆、红豆、大米、小米,一本书、一张白纸;师生共同制定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3)将小米字数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报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学生通过实验就很容易发现山前冲积扇的形状特征,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等。整个过程学生既有兴趣,也充满了探究欲望。

在学习国际变更日界线这个知识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组织学生制作日期钟,在一张圆形的纸上画出24格,标出24小时,在这张圆形纸上紧贴一张跟圆形一样大小的透明圆,画成24个时区,分别标上时区,东时区用红色标注,西时区用蓝色标注,以圆心固定一个长短时针,短针指向180°,长针随时刻同步转动,看图就很容易找出规律:①当180°经线与O时重合时,全球全属于一个日期。②当12时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两个日期的比例各占一半。③当O时所在经线在东经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④当0时所在经线在西经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如果没有这个小道具,对于国际变更日界线日期比例问题的规律,教师在课堂上可能要花很長时间进行讲解,但实际操作中只需要几分钟左右,不仅有助于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教具制作起来很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制作。

地理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在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创新意识,使地理学习具有乐趣。

四、巧用影视资源片段,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源,对于学生人地观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讲授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产生人地矛盾的原因,并认真思考对策。如在学习必修2模块第六章内容时,我选取了《私人订制》中“道歉”这个部分的视频片段:(台词如下)

阳光,我是来向你道歉的,虽然我们之间间隔着厚厚的霾,但我还是想对你说;你是公平的,是我们犯了错,让自己陷进了深深的混沌里,我该怎么向你道歉,才能让我们回到童年的记忆中“天空是湛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我知道你会说,你们太贪婪……

相信任何看完这段视频资料呈现的真实环境情况的画面感之后,内心深处都不可能无动无衷,同时学生通过对视频内容的解读,会真真切切的看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一定会思考怎么办的方法,从一般地理要素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会从要素导致人地矛盾方面找原因。自然地理要素中地形、河流直接影响当地人类活动,会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人地协调观就会润物细无声的扎根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之中。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提出,“核心素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更多的有张力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联系自身经历、寻找生活地理,或是使用新闻材料时政地理挑选一些体现核心素养的案例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逐渐有效习得地理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开展实践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多元化学习地理。

笔者在摸索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学相长,一起打造美丽课堂,为学生拥有一双用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用地理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胸怀天下可持续发展之心而努力。但是研究水平有限,本文设计的地理案例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待检验,希望能为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南京市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实施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2018/GH01015-1148)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赶不走的学生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学生写话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