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2020-02-10 06:39林逾静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音乐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已达53处,历史文物更是______。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本着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每个人都应担起责任,让文化遗产______不绝,让中华记忆______。

A.不计其数  传承  历久弥新

B.不计其数  传递  生生不息

C.目不暇接  传递  历久弥新

D.目不暇接  传承  生生不息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①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

②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

③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

④当然是值得尊重的

⑤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

⑥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②③④①⑥⑤ B.②④①⑤⑥③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②⑤④⑥③

3.下面是在不同地点的四幅对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春来堂上琴书润 花满阶前几席香

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 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

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 嘉树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

A.①园林  ②桥梁  ③寺庙  ④宅第

B.①园林  ②寺庙  ③桥梁  ④宅第

C.①宅第  ②园林  ③寺庙  ④园林

D.①宅第  ②寺庙  ③桥梁  ④园林

4.下列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積累增加,一气呵成。

B.武器放下,和平诞生。

C.点燃创意,成就作品。

D.绘画采用火药,效果出人意料。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①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②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③水之再至。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选自《东坡乐府笺》,有删改)

[注] ①属:嘱咐。②亢:匹敌。③虞:准备,防范。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生安所复仰   仰:敬慕

B.属文日数千言  属:连缀

C.不悛,当奏之  悛:悔改

D.然终不以为恨  恨:怨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文才过人。他年少时即发奋读书,成人后通晓经史,参加进士考试时被主考欧阳修认为是奇才。

B.苏轼心系百姓。他曾穿草鞋,持手杖,跑到武卫营要求禁军尽力抗灾,并亲自率领部下抢筑东南长堤。

C.苏轼见义勇为。他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虽然因此一生常常困顿,却始终不以此为遗憾。

D.苏轼深得人心。他因病在毗陵去世后,各地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那些贤能的君子也在家祭奠,为他叹息流泪。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译文:

(2)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译文:

8.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时,为什么能使“吏民畏爱”?请简要概括。(4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客还江东

韩 翃

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

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

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飞。

[注] 鹧鸪,鸟名。《异物记》曰:“其志怀南,不北徂也。”《本草纲目》记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友人还乡的欢愉之情的?请根据前三联简要概括。(6分)

答:

10.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6)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7)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8)__________________ ,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黃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老菊头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对不起。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

于是,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壁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呵,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检查下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他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根芽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选自《文学港》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三段对老菊头的介绍,突出了他爱菊之极,也为后文写他摔伤后侄女照顾他和菊花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侄女”及其“男友”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老菊头的性格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C.老菊头爱“绿荷”与它“出自清廷御花园”的身份有密切关系,所以这种爱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D.这篇小说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断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13.小说第八段用四个“必”,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

14.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之护之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人间词话》标举境界,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同时又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照王国维的理论(实际也是如此),有“无我之境”的都是佳作。而这些作品既是“以物观物”的结果,似乎作者只需静观默照,不必也不应有感情参与其间。但如仔细考虑一下王国维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第一,所谓“有我之境”,并不是就诗句中提及的那些具体事物而说,而是就其所构成的总的境界而言。例如其所引“可堪”二句,其中“孤馆”“春寒”“杜鹃”“斜阳”都无从证明只是秦观“以我观物”的结果:只要那馆驿附近没有其他的房屋,只要当时虽是春天却比较寒冷,那自然是孤馆、春寒;至于春天之有杜鹃,晴日之有斜阳,更毋庸词费。那么,为什么这两句词是“有我之境”呢?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称这两句的境界为“凄厉”。這显然是就此二句的总体而论。而其所以被视为“有我之境”,当是因为在王国维看来,虽是较为寒冷的春天薄暮,又处在孤馆之中,其景色也不应凄厉若此;秦观这样写,乃是以“我之色彩”涂于景物上的结果。

第二,“有我之境”既是就其总的境界言,“无我之境”当然也是如此。而诗词中的境界全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就被王国维作为“无我之境”例证的“采菊”两句(出陶渊明《饮酒》)和“寒波”两句(出元好问《颖亭留别》)来看,都具有宁静、淡远之致。这大概也就是其境界之所在。不过,就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宁静、淡远也都只是人的主观感受。自然,有些景色本身所具的特点有可能引起某些特定的感受,但却并非一定要引起这样的感受。例如,古代诗人中有不少人赞美过秋天的宁静、淡远,但也有许多人感慨过秋天的寂寞、凄清,很难说哪种感受更符合秋天景色的本身特点。换言之,即令人的主观感受与景色的某些特点确是相应的,但为什么他所产生的是跟某种景色中这些特点相应的感受,而不是跟同一景色中的那些特点相应的感受呢?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归根结蒂还是人的主观——“我”。何况在这过程中移情作用又往往难于避免。就说被王国维作为“无我之境”的那几句诗吧:“白鸟悠悠下”的“悠悠”,是悠闲自在的感觉,但鸟在这样飞翔时到底是否悠闲自在人是无法知道的,只不过人在看到鸟这样飞下来时产生了悠闲自在的感觉,就把它加到了鸟的身上,所以,这正是“以我观物”而非“以物观物”;至于“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解释为见到悠然的南山,只有采取后一种解释才与“无我之境”相合,而以“悠然”形容山正与以“悠悠”形容鸟一样,也是移情作用。由此可知,所谓“无我之境”,其实并非“以物观物”,它跟“有我之境”一样,都是“以我观物”,从而都“著我之色彩”,只是“有我之境”的这种特征鲜明一些,“无我之境”则隐蔽一些而已。

第三,这些被认为写“无我之境”的作品,虽因其多具宁静、淡远之致而易使读者误会为作者并无强烈的感动,但在作者的内心却充盈着对其所写这种生活内容的挚爱。

总之,即使是被认为写“无我之境”的作品,仍然离不开作者深沉、浓厚的感情。读者在读这些非虚构性的诗词时,无论是被其“无我之境”抑或“有我之境”所打动,都是在感情上与作者共鸣。

(改编自章培恒《“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人间词话》一书标举“境界”,提出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观点。

B.只有把“悠然见南山”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才与“无我之境”相合。

C.按照王国维的诗词理论,有“无我之境”的诗歌都是佳作,其实未必如此。

D.被认为写“无我之境”的作品,因其全部具有宁静、淡远之致,容易使读者误会为作者并没有强烈的感动。

16.关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异同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两者都是就诗句中提及的那些具体事物所构成的总的境界而言。

B.所谓“无我之境”,跟“有我之境”一样,都是“以我观物”,从而都“著我之色彩”。

C.“有我之境”“著我之色彩”的特征要鲜明一些,而“无我之境”则深藏而不露。

D.无论“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的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深沉、浓厚的感情。

17.文章第三段是如何阐明“诗词中的境界全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音乐处方

王 溪

我們能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一片空明地带吗?我们能在寂静无人时心无牵挂地面对自己吗?音乐,可以让我们做到。

音乐和人体的神秘呼应,来自两者之间节奏的共鸣。音乐的基础之一便是节律,如果音乐节奏和人体的某些生理节奏和谐,生理共振就产生了。紧接着,我们的皮肤温度、心跳速度、呼吸频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最终产生快乐、兴奋和幸福感。在《同一首歌》的演唱会上,听众们狂热地挥舞荧光棒,便是音乐带来的兴奋迷醉的效应;我们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听着母亲嘴里哼的摇篮曲安然入睡,便是音乐的安神静心的作用。

音乐是生活赐予人类的特种维生素,一张完美的解压处方上一定会有它。这张处方的第一行应该写下它的原则:选择一种与你当时心境比较契合的音乐,然后慢慢改变音乐风格,使之与你想要达到的心境相吻合。比如,如果你是一个遭到打击的中年男子,不妨听一听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在刘德华抑郁的呐喊中,你能找到类似的心境,从歌声中得到共鸣,让自己彻底放松。然后你可以选择一些稍微平静的曲子,可以是罗大佑的《恋曲1990》,可以是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也可以是各种轻音乐。最后再慢慢过渡到你喜欢的轻松欢快的曲子上去,这样你的心情会慢慢地由压抑沉痛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这张处方的病症一栏,得由你自己填。是睡眠有问题,还是精神不振作?症状很多,但都有对应的音乐疗法。如果你恰好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这里有一份简单的对你胃口的音乐处方:若想催眠,请听《平湖秋月》、舒曼的《梦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栗色头发的少女》;欲解抑郁,请听《喜洋洋》《江南好》;想除悲怆,请听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d小调——悲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c小调——命运》;振作精神,请听《金蛇狂舞》《步步高》;若去烦躁,请听《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鸟语》;促进食欲,请听《花好月圆》《青春舞曲》;为降血压,请听《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苏行》。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更大的音乐宝库,人类创作的音乐正是对自然界各种音响的复制。金秋时节,漫步在林阴道上,且听风吟,细品鸟语,静谧的自然空间里,连树叶在空中的舞蹈都伴随着音乐的妙响。耳朵带领着心灵,自由地旋转,畅快地呼吸。山间林畔,溪流潺潺,泉水叮咚,静谧祥和的快乐是那样的随处可得。海边沙滩,波涛翻涌,拍击岸石,又带给人一份开阔浪漫的心绪。大自然的音乐之美遍布各处,就是早晨初醒打开窗户听到的第一声鸟鸣,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宁静和清新。

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瓶复合维生素,让我们时不时拿一颗出来咀嚼一番吧!

1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能让我们在心中为自己留下一片空明地带,在寂静无人时心无牵挂地面对自己。

B.音乐的节律作用于人体,能始终使人产生快乐、兴奋和幸福感。

C.一种乐曲只有一种疗效,如舒曼的《梦幻曲》可催眠。

D.若要去烦躁,必须先听《梅花三弄》,再听《塞上曲》,最后听《空山鸟语》。

19.下列各项中,对音乐是“复合维生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是生活赐予人类的特种药物。

B.音乐是一张完美的解压处方上一定会有的。

C.音乐能使人产生自己需要的心境。

D.音乐对人具有多种疗效。

20.依据原文,回答问题。(6分)

(1)根据文章有关内容,概括天然音乐的主要功效。

答:

(2)一个人希望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试为他提供选听音乐的细则。

答: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瀑布是壮丽的。水要成为壮丽的瀑布,需要什么条件呢?有一句话叫“水到高山叫瀑布”。也就是说,水要成为瀑布,必须“登”上高山,让自己拥有一定的高度,拥有一定的实力和水平。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节选自张耒《强村丛书》)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3.文中的“屈宋”分别是______、______。(填写姓名)(2分)

24.根据文意,概括贺方回词的特点。(4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红楼梦》中李纨倡导成立诗社,起名为“海棠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史湘云起社作菊花诗,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B.《边城》中爷爷在听歌的第二天,找到天保,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委婉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

C.《茶馆》结尾,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在茶馆互诉不幸,慨叹世道的不平,知道这个世界容不得他们,含着眼泪撒纸钱来“祭奠”自己。

D.《狂人日记》中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E.《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國,想要借机处死他以绝后患,哈姆莱特察觉后装疯卖傻,克劳狄斯的阴谋未能得逞。

26.简答题(10分)

(1)说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导致宝玉挨打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6分)

答:

(2)《阿Q正传》写阿Q被绑赴刑场时,他“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未说过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时从周围人丛里发出豺狼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请简要分析当时阿Q和周围看客的不同心理。(4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词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褊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有删改)

27.文中所说宋诗之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答:

28.文中画线句子是个比喻,请用平实的语言说明这一比喻的含意。(3分)

答:

29.根据材料分析:如果一个写诗的人眼前心里只浮动着前代诗人的好词佳句,那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6分)

答:

参考答案

语文Ⅰ

1.A(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传承:传授和继承。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显价值。)

2.B(从逻辑关系看,④后应为①。⑥③应在最后,与横线后的“活水”连接。)

3.D(“堂上”“阶前”可见是宅第,“莲座”“名刹”“法雨”“普渡”有寺庙的特点,“行轮无阻”与桥梁相关,“石林迤逦”“曲径通幽”“嘉树葱茏”“台榭低昂”是园林的特征。)

4.B(“鸽子”与“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

5.D(恨:遗憾。)

6.D(由原文可知,是“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而非“各地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那些贤能的君子也在家祭奠,为他叹息流泪”。)

7.(1)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以为”,认为;“异人”,奇才;“冠”,动词,位列第一。)(2)卒长喊着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作为平民百姓,这是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效命之秋也”,判断句;“避”,逃避;“吾侪”,我们。)

8.①他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②他还警告、管束那些仗势骄傲专横的使臣,使他们稍微收敛了自己的行为。(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援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会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作为平民百姓,这是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隊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9.示例:归家之速;美景衬托;居家之乐;人情之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示例: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对友人欢愉生活的期待和祝愿(2分);暗喻诗人归乡不得的怅惘之情。(1分)

11.(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转轴拨弦三两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虽九死其犹未悔

(5)衡阳雁去无留意 (6)则素湍绿潭

(7)通古今之变 (8)仓廪实而知礼节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2.C(错在“这种爱完全是一种追慕名气的庸俗之爱”。)

13.(1)①视绿荷为“命根子”;②担心正宗绿荷不是自家独有;③对其他绿荷品种不屑,以拥有正宗绿荷而自傲。(意思对即可。)(2)语气极其肯定,突显了老菊头唯恐正宗绿荷非己独有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14.要点:①和前文中绿荷的茁壮美丽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悲剧效果;②含蓄地揭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剧;③引发了人们对正确的爱的方式的思考;④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否定老菊头的做法,同情老菊头的遭遇,惋惜绿荷的绝种。(答出三个要点,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2分。)

15.A(B项,应为“只有把‘悠然见南山解释为‘见到悠然的南山”;C项,王国维以为“有‘无我之境的都是佳作”,本文作者对此表示认同——“实际也是如此”;D项,错在“全部具有宁静、淡远之致”,应为“多具宁静、淡远之致”。)

16.C(错在“而‘无我之境则深藏而不露”,原文为“则隐蔽一些而已”。)

17.①首先指出被王国维作为“无我之境”例证的“采菊”两句和“寒波”两句,都具有宁静、淡远之致,而宁静、淡远也都只是人的主观感受。②其次,分析指出有些景色本身所具的特点有可能引起某些特定的感受,但却并非一定要引起这样的感受,人的主观——“我”在这里起决定作用。③再次,结合“白鸟悠悠下”的“悠悠”以及对“悠然见南山”可有两种解释,指明在这过程中移情作用往往难于避免。④最后得出结论。⑤全段运用例证法,有力地说明了王国维对“无我之境”的解说是不够准确的。(意思答对即可。)

18.A(B项,错在“始终”,原文为“最终产生快乐、兴奋和幸福感”;C项,错在“只有一种疗效”,如《平湖秋月》就不止一种疗效;D项,错在“必须”,原文为“请听《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鸟语》”。)

19.D(“多种”扣“复合”。)

20.(1)让人感到宁静和清新;使人的心灵自由、畅快;给人静谧祥和的快乐。(3分。有关“天然音乐”的介绍见原文第五段。)(2)首先选听一种与心境比较契合的音乐,以使自己彻底放松;然后选听一些稍微平静的曲子,以便平静下来;最后再慢慢过渡到自己喜欢的轻松欢快的曲子上去,使心情慢慢地变得轻松愉快起来。(题目问的是“细则”,不是要求列出曲目;应依据原文第三段概括作答。)

21.立意角度参考:一、水要成为瀑布,光拥有一定的高度是不够的,还要经得起摔打和挫折,遇到悬崖和绝壁,不畏惧、不退缩、不回避,一往无前地去克服困难,去战胜挫折。二、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水平,具备了一种经得起摔打和挫折的刚毅品质,就能成就一番人生壮丽的风景。

语文Ⅱ(附加题)

22.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每处1分)

23.①屈原②宋玉(每点1分)

24.①词倚声而作,可以歌唱。②词作饱含真情。③语言丰富华丽。④格调高洁悲壮。(每点1分)

25.A E(A项,李纨应为探春。E项,哈姆莱特在出使英国前就已经装疯卖傻。)

26.(1)一是宝玉因金钏儿投井自尽暗自伤神,以致见贾雨村时精神萎靡,垂头丧气。后来撞到贾政又应对失据,使得贾政已有了三分气。(2分)二是正巧此时忠顺王府来人索要琪官,贾政因此得知宝玉私下结交王府伶人蒋玉菡,更是气得目瞪口歪。(2分)三是又有贾环诬告宝玉逼奸金钏儿不成,致其投井自尽,把贾政气得面如金纸。(2分)(2)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2分)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2分)

27.只从古人作品里收集写诗的材料和词句;远离人生现实,看不见具体事物;一味偏重形式,忽视充实内容。(每点2分)

28.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能力,跟外界生活隔离开来,对外界视而不见。

29.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对现实事物视而不见,完全领略不到前代诗人诗境以外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会产生幻觉,在前代诗人的作品里看出作者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每点3分)

(作者:林逾静,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3D环绕音乐
“音乐之国”
音乐快感缺失
音乐
音乐
有一群人,他们用视觉听音乐
音乐部落格
父亲的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