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情志学说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2020-02-13 02:28刘阳钟志兵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情志高血压疾病

★ 刘阳 钟志兵*(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中医学传统情志理论的文化与思想根源是从古代哲学“心身合一”思想当中孕育而来,通过《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搭建了基本框架,并有赖于后世医家对其不断补充和发展而逐渐完善,从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情志学说。而慢病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研究人士提出,并在近些年传入中国。慢病管理中的慢病指的是一类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程长且缓慢、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生物病因证据、无明确“治愈”指征的疾病的总称[1]。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二十一世纪,人们面临着许多以往不曾面临的压力,疾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其疾病负担已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70%[2]。正是因为它所造成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慢病管理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试探析中医情志学说在慢病管理中的三道防线即慢性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各个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慢性疾病还没发生或者尚在萌芽阶段的时候去预防,使疾病被消灭在尚未萌芽的时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未病先防的观点,即在还未发病的时候就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慢性疾病的发生是整个慢病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如何防止疾病的发生,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从源头来预防、消灭,而这个源头也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病因。北宋陈无择在总结前人所论述病因学分类的基础上,在其所编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略》一书中对病因学作了一次分类,明确提出了内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把情志因素做为了导致疾病发展的内因,因此情志的调摄所起的作用对于未病先防的意义不言而喻。《灵枢》中也提到:“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因此喜怒不受节制是导致百病所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同的情志过极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曰: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因此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保证机体阴阳平衡、气血通畅、脏腑调和的重要条件,正是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无独有偶,不但经典中有这样的描述,现今医学界根据这一理论用来指导临床同样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洪素兰[3]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乳腺增生病的经验中认为乳腺增生病的未病先防,首重情志调节,并强调移情易性、腹式呼吸,保持心情舒畅可预防乳腺增生病的发生。 林毅[4]根据脏腑经络理论,认为预防乳房疾病,调理情志尤为关键,因情志节,则心情爽、肝气舒、气血通、脉络畅,乳病无以生。

2 既病防变

即病防变是指在慢性疾病已经发生的时候就应该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发生变化从而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难经》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倘若是专治肝而肝邪入脾,则脾又病,经所谓“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者也,十分清楚的阐明了既病防变的原因及其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明确的阐述了在没有做到未病先防的情况而导致疾病已经发生阶段的治疗原则。即应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这也是慢病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一般来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的规律,是由表入里、从小到大、由轻变重、由浅入深、从皮毛到肌肤到筋脉最后到达五脏六腑,从局部到全身渐次发展变化。疾病既已生成,治疗原则则是愈早愈好。因为疾病初起,邪气侵袭人体的浅表,此时若医治恰当,治疗疾病比较容易,事半功倍。随着时间拖延越久,病邪更加深入,此时治疗就事倍功半,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既病防变方面,与药物疗法相比情志疗法亦有十分独特的作用。例如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不仅伤害患者的生理健康,同时也会因病程长且同时需要长期服药而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而这些心理上的压力容易转化为不良情绪,使人情绪变得不稳定,情绪的不稳定又是高血压病人的发病因素。在恶性循环下,高血压病情往往得不到好的控制,反而可能恶化。因此情志的调摄在高血压病程的发展中十分重要。兰红霞等[5]研究表明对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情志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对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最近各国刚更新的高血压指南中同样有“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一条。陶丽丽等[6]基于中医“治未病”非药物疗法探讨高血压指南认为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才能达到补养真气,强身防病的目的,从而防治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当然不仅仅是高血压,在其它疾病的治疗上情志调摄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代珍等[7]研究发现对慢性病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有助于改善其不良情志,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3 预后防复

预后防复指的是在症状刚刚消除之际,此时机体邪气仍未完全清除、正气尚虚,体内阴阳尚未达到平衡。这个时候除了要扶助正气,加强机体的抵抗力之外,也必须要注重情志方面的调摄,否则病情不仅极易发生反复,甚至还可能会留下各种后遗症,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伤寒论》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张仲景提到在疾病初愈的时候,病人因为日暮黄昏时分心情烦闷,此时大病初愈脾胃之气不足,若是强令患者进食,因脾胃不能运化,又易导致病人心烦,往往容易出现食复。此条文中给出防止食复的办法是“损谷则愈”,但除此之外,从条文的整体、食复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发展进程来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话,那么当病人出现心烦等症状的时候进行情志上的调摄甚至说尽量避免让患者受到情志方面的刺激,使患者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是重中之重。在临床中很多慢性疾病也往往是因为患者在受到不良情绪的积累与刺激之下,十分容易出现复发的状况。以皮肤病为例,皮肤病由于发病原因复杂且病程大多往往十分漫长,即使得到有效治疗病情稳定后也很容易出现复发,病情的迁延不愈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带来不小的伤害。近来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了心理干预或者情志护理在皮肤病的治疗以及防止复发方面有明显的效果。葛帮有等[8]认为单纯的药物治疗只是改善了患者的生理状态,如果患者的心理状态得不到改善,常使治疗无效或引起复发。姚乃心等[9]认为合理选取心理干预手段,切断发病根源,是治疗身心皮肤病的核心手段。李晓英等[10]研究表明神经性皮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情志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好,不良情绪改善明显,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人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和当今最热门的心身医学亦有颇多相似之处,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各个阶段中都发挥着十分独特的疗效,在慢病管理中能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医情志学说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文献层次,在慢病管理工作的具体运用上还略显乏善可陈。因此加大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对指导慢病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够更好的用于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情志高血压疾病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全国高血压日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