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概况

2020-02-13 13:23王河宝胡芳喻松仁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肾衰肾气阴虚

★ 王河宝 胡芳 喻松仁(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疾病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临床症、证各异,因此需要辨证。慢性肾衰由于致病因素多样,涉及脏腑不一,临床表现多样,病情、病程有别,临床医家对其认识的角度不同,因此辨证分型各持己见,有从病因角度辨证,有从病性角度分类,有从病位辨证,有从病情轻重程度进行辨证,不一而足。现将临床常见辨证分型概述于兹。

1 阴阳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学多种辨证方法之一,其中阴阳是八纲辨证之总纲,统领其它六纲,因此有将八纲辨证归为“二纲六辨”之说。韩振杰[1]从阴阳二纲的角度对慢性肾衰进行辨证,认为慢性肾病应当分阴虚、阳虚,其中阳虚以脾肾阳虚为主,阴虚以肝肾阴虚为多见。李俊彪[2]认为慢性肾衰疾病的发生,病因众多,涉及脏腑不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总不离阴阳失调,因此主张从阴证、阳证分型,从而能起到执简驭繁、易于掌握的目的。

2 虚实辨证

2.1 实证为主 张再康等[3]认为,湿热蕴结是慢性肾病的重要证型,因为外感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或湿热疮毒内侵、或药源性湿热的影响,致湿热蕴结于内,日久变生多证,如湿热蕴结日久导致痰瘀互结,络脉阻滞,而湿热痰瘀胶结日久致慢性肾病。赵绍琴[4]认为慢性肾衰是因为湿热之邪深入营血,瘀阻脉络,蕴久化毒而致,临床辨证以实证为主,并提出了“慢性肾病非肾虚”的观点。赵文远[5]根据慢性肾病的舌、脉、色、症及病史状况论证了慢性肾病非肾虚的特点,他认为慢性肾病是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而急性肾炎是因为感受外邪而发病。在疾病进程中,外邪未得根治,又添新邪,病愈久,邪愈深,是邪实为病;从舌象看,慢性肾病多见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舌苔腻根厚、舌底络脉紫黑,一派热瘀营血之象;在脉象上多为濡、滑、弦或细,但多数脉兼有数象,且沉取有力,而在尿毒症期,六脉可见弦滑洪数,属邪蓄成毒之征;面色上,多晦暗滞浊,病情愈久,面色晦浊日甚,为血分瘀滞,络脉不和之象;从症状上看,多见烦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皮肤瘙痒等,皆为热盛之征。张天秀[6]认为实邪阻滞是慢性肾衰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临床分为下焦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血虚血瘀证、脾肾气虚血瘀证、血瘀水停证、阳虚浊阻证、血瘀浊停证、毒蕴浊积证八型,且八型中以实证为主。

2.2 虚证为主 肾为先天之本,总领一身之阴阳,全身的脏腑、阴阳活动均离不开肾,肾与人的生长壮老已有密切关系,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肾阴、肾阳不断消耗,以至衰竭,因此历史上众多医家认为肾病无实证,应从虚证辨治。周恩超[7]认为肾虚是慢性肾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临床辨证以虚证为主。林威远等[8]认为慢性肾衰以虚证多见,临床分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五种证型。王永钧[9]认为慢性肾衰病程久,涉及脏腑广,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为主,临床辨证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和肾虚型三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陈智新等[10]认为脾肾亏虚、阴阳不足是慢性肾衰的主要原因,将该病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三型。

2.3 虚实夹杂证 疾病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疾病的变化过程中,往往因实而至虚,或因虚而夹实,成虚实夹杂的证候,慢性肾衰也不外此。赵振昌[10]认为脾肾衰疲是慢性肾病的病理基础,湿热内蕴是慢性肾病的主要症结,虚实夹杂呈现在慢性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孙升云[11]认为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为水湿、痰浊、瘀血等,正虚邪实贯穿疾病始终。王济生[12]认为慢性肾衰多因虚而发病,因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而致邪恋,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分为脾肾亏虚、湿浊水毒瘀血储留证;脾肾气阴两虚、湿热浊毒内蕴证;脾肾阳虚、水瘀互结证;湿热中阻,浊邪犯胃证;湿浊中阻犯胃证五种证型。

3 六经辨证

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多用于外感病的辨证,但事实证明,六经辨证同样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时振声[13]依据六经辨证的方法,将慢性肾衰分为厥阴少阳俱病证,厥阴阳虚浊逆证,厥阴阳虚、浊瘀互结证三型。杜雨茂[14]认为慢性肾病的病变过程符合六经的传变规律,也主张从六经辨证进行分型论治。孙云松[15]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与厥阴病的阴阳寒热虚实病机相应,将慢性肾衰辨证为厥阴风证、厥阴血证。

4 病因辨证

任何疾病均有致病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补充完善张仲景病因说,提出“三因学说”。慢性肾衰致病因素众多,临床医家因此而辨证不一。郭铭信[16]根据慢性肾衰的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热郁表型、水湿停滞型、湿热内阻型、湿浊壅滞型、瘀血阻滞型等证型。谢宏明等[17]认为湿、浊、瘀、毒是慢性肾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而其形成以后,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主张从湿、浊、瘀、毒辨证论治。

5 脏腑辨证

郑平东[18]认为慢性肾衰病程长,涉及脏腑较多,且相互影响,临床上应根据五脏虚损情况进行辨证,具体分为:肾病及脾,浊气上逆(包括浊邪热化、浊邪寒化);肾病及肝,肝风内动;肾病及心,阳竭邪陷(包括心阳不振、邪陷心包);肾病及肺,肺肾两衰。王永钧[26]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和肾虚型三型 。程惠学等[19]根据慢性肾衰病变过程及损伤脏腑的不同,辨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脾肾气阴两虚型和肝肾阴虚型。

6 分期辨证

屠立茵等[20]根据慢性肾衰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首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在每期中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病变初期以正虚为主,邪实不明显,分为脾肾气(阳)虚、脾肾气阴虚、肝肾阴虚、气血阴阳俱虚证;病变中期正虚渐甚,肾化气行水功能下降,邪浊内蕴渐重,在初期正虚辨证基础上,多夹湿浊、水湿、湿热或瘀血;病变后期脾肾衰败,湿浊水毒瘀血潴留,上犯脾胃、蒙闭心神、引动肝风、灼伤营血、凌心射肺等,此时应以正虚、邪实之轻重标本辨证论治。

为了规范慢性肾衰的辨证分型,我国1983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将慢性肾炎分为水肿、肾劳和肾衰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被确认为慢性肾衰,而在肾劳中分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肾元亏虚、肾虚湿热、肾虚瘀滞五型;肾衰阶段分湿浊聚集和浊邪壅闭二型[21]。此种分阶段并于各阶段进行辨证分型的特点,体现了中医于疾病动态变化中辨证论治的本质,但仍有不足,比如虚、实证型的混杂,并不能概括临床实际情况。1987年天津《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22]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正虚五型;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及风燥邪实八种。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正虚五型;标实为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7 讨论

慢性肾衰病因多样、病理变化复杂、病变过程迁延反复,众医家认识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其辨证分型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客观地讲,从阴阳、虚实、六经、病因、脏腑、临床分期等进行辨证分型,这些辨证方法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在内容上多有交叉,如阴阳辨证,既含疾病的病因,又包含疾病的病性、病位等;六经辨证既可概括疾病的病位,也可揭示其病程的变化。因此,规范化是中医学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分型将会进一步向规范化、客观化迈近。笔者认为,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以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为依托,多学科交叉,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检测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检测相结合,取长补短,将有益于慢性肾衰病证的规范化辨证。

猜你喜欢
肾衰肾气阴虚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Wnt/β-catenin通路在肾衰康灌肠液抑制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肾衰合并心血管病血液透析治疗40例临床护理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