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功莫大焉
——欧阳中石先生对当代书法教育事业的贡献

2020-02-14 02:44口述人郭振有原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
大学书法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写汉字书法

口述人:郭振有(原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在当代中国书法教育史上,是一位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对中国书法学、书法教育和书法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学科建设的拓荒牛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真正基因。从本质上说,中国文化就是汉字文化,汉字与民族共荣辱。正是以汉字为载体,形成了世界唯一的书法艺术。书法被称为国粹,渗透于国人的基因和血液里,代表着中国人的生命美学。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钟爱并陶醉于它。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但是,几千年来,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书法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它一直被认为不过是一种“小道”“末技”,只是“文人之余事”而已。

鉴于以上各种不同认识,有人主张,书法在小学最多中学练一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大学里教书法,更没有必要成为独立的学科。

欧阳中石先生对书法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高度而清醒的认识。早在1985年,他就在北京师范学院创办书法专业大专班,面向全国招生,继而创办了书法艺术专业。他带领一个团队,整理、编辑、出版了关于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和书学历史、书学理论以及相关诗词曲赋等知识的一批教材,致力于系统和科学地培养书法专业人才。这件事,当时在全国高校以及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1993年,欧阳先生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请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书法方向博士点。先生的学术水平和人品获得了学位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我国第一个书法方向博士点诞生了。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位设置中,终于有了书法方向博士点,这件事情在中国书法史和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1998年,先生又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

回顾历史,最重视书法教育的朝代当属唐代,书学赫然列于国子监直属七学之内。弘文馆学生,书写训练比重更大,欧阳询、虞世南等曾担任指导教师。虽然唐代书法教育得到极大重视,但与今天的书法教育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欧阳先生很谦虚。他说:“为什么当初沈尹默先生想要设置书法专业却不能如愿?为什么陆维钊、沙孟海先生他们在世的时候就强调设立这个学位却不行?为什么到了80年代我们就可以建立书法专业,后来可以出现博士、博士后?今天书法更盛了是为什么?是我们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能力掀起来的吗?不是,是社会的力量。”

先生说的是对的。是时代大潮推拥和托起了书法专业和学科地位,是繁荣书法事业的社会呼唤选择了欧阳先生,同时也是先生首先认识和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自第一个书法方向博士点成立以来,先生集中全部精力为我国培养高级的书法专业人才,他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今天已成为我国书法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我国,书法学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前几年国家才将书法由原来的美术学书法方向、文艺学书法方向和历史学书法方向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当然,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知识体系构建、教材建设、学科队伍建设、教学体制完善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欧阳中石先生的开创性工作,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书法教育的引领者

欧阳先生和他创建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专业,有力地带动和推进了高等书法教育以及社会书法普及教育。同时,先生十分关心中小学书法教育,为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贡献了他的智慧和力量。

要从公司最高管理层出发建立起品牌意识,以及衡量、监测、追踪、培育自身企业的品牌价值意识,同时将品牌与企业的各部门发展有效对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与企业品牌价值指标挂钩,让品牌建设的意识渗透进每一个企业人心里,让激励措施促进每位员工努力维护和提升公司品牌。

书法作为一门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养成良好行为规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通知;2013年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紧接着审定了11套国家统编的义务教育3—6年级的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

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和教材审定的整个过程中,教育部请欧阳先生担任总顾问。据我亲历所知道的,先生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教材的指导思想、内容安排、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先生指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书法?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成文的,是文、书相互合一映照的一门学问。儿童学习书法,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只是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先生强调,指导孩子写字,要引导他们直攀书法历史上的高峰,就是学习经典碑帖。我们开始评审各个出版社送来的教材样稿,有几家出版社选用电脑上的流行字样作为临摹标本,我去请教先生,先生很不同意说:“学习书法要强调学习前人,以经典碑帖为标准;要通过把握形式的标准进而理解根本的法则。中小学生学书法,第一是学语文,从识字开始,把字写好。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科,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也很难学好;第二是学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信息库,要通过手写理解其内涵;第三是学做人,写字和做人是相通的。书法能让人去除浮躁,沉静下来,懂得规矩方圆,养成良好习惯,学习修身,启迪智慧;第四是审美,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基础,从书法的动静虚实中感悟中国美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育修养。”

我们在制定《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审定书法教材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先生的意见。教育部把中小学书法教育放在语文课内,而不是美术课内。强调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硬笔和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11套义务教育3—6年级书法教材选用的临摹字体,全部选自古代经典碑帖。最后形成的文件和通过的教材,先生也很满意。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教材使用几年来社会一致反映,在书法理论、教育思想和技法指导等方面都是科学的、正确的。

三、书法文化的擎旗人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长河中非常灿烂的一章。但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华文化?书法和文化有什么渊源?学书法为什么要强调文化?欧阳先生对此反复做出阐释。先生指出,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决不能拿着一张字就叫书法。在写得好的人身上蕴含着一种了不起的旺气,他把美好、和谐展现给人们,打动人心,更有意义。欧阳先生讲了四句名言:“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文,是载道的;书,是焕发它的神采,使之成为一个活动着的、有感染力的形象,从而符合时代要求。先生特别强调,书法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千万不要落在写几个字上,书法一定要和文化结合在一起。

先生把书之事,析为书艺、书学、书道。书艺指技能方面的问题。书学涵盖文学、书法史、书论、鉴赏、鉴定等,可以汇集成很庞杂的许多大学问。他指出,书之为大学问,必应知其所以然也。书者,书字也。古者如何,今者如何,如何变来;所存字迹,作者为谁,资料文献如何辗转、传递;书论如何而优劣、高下,其理安在,公允之见如何;等等。书写内容则牵涉各种文学形式,诸如诗词曲赋等。书写形式,则大小横竖、字体书体、载体不一等。总之,涉及广之无极,可以说,中国文化所到之处,文字的书写,无所不在。先生对书法艺术总结了两句话:“积学升华,书文结晶。”

有人很主张书法创新,所谓“现代书法”曾经很热过一个时期。先生对此指出,所谓“创新”的问题,往往是针对文化传统的,如果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你会继续走失败的路,实际上是再一次地验证你的失败。要知道历史才知道“新”,要不然说“创新”,你连“新”都不知道在哪里。

对于欧阳先生强调的“书道”问题,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先生说:有人把“书道”叫作“书德”,这和日本人说的“书道”不一样。“书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书的内容、书的意义。书法要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山河、我们的人民唱赞歌。如果不是这样,只是自己欣赏,就太狭窄了。“书德”既包括书写的内容,也应该包括书家道德。正如古人所说:“学书首先要心正。”“正书法”和“正人心”是一致的,傅山诗言“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最容易偏重技法而脱离文化,所以欧阳先生特别强调要学习传统文化。他说,书法艺术要在符合汉字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拓展其艺术蕴含。书家尤其应该具备诗词文章方面的修养,文字学、诗词章句之学都是书法加以直接运用的文化内容。文章、书法方面的能力本来就是一个中国人所应该予以重视的基本素养。唐代张怀瓘《书议》讲“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文”指诗文,“墨”指书法,文和墨应该相互映衬、相互凸显。书法家还要有见识,见不广,则识不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书法大潮,在今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只是一种自然生长,繁荣背后亦有太多的浮躁、浮华、浮夸,缺少的是文化底蕴、文化品位。某些书家最大的问题是患上了“文化贫血症”。有一些写字的人,并不读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近乎无知。这是特别值得警戒的。正如一位书界前辈说的:“书法是读书人的事。你不读书,谈什么书法?”有些所谓书法作品,不以认真书写汉字为基础,否定传统,离开法度,非书非画,张牙舞爪,随手涂抹,还自以为惊世骇俗、自创一格。正如吴玉如先生早就指出的:“今人作字,率皆剑拔弩张。功夫不到,妄逞险怪,是诚书法中恶道。”有的所谓书家不重视“书德”,沾染了铜臭气。书界种种乱象,在当下也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

所以,欧阳先生反复论说“文化”问题,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的未来。欧阳先生在指导我们研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审定书法教材时,一再强调书法教育不能离开文化。根据先生关于文化的论述,我们在编写时努力使之渗透出文化精神,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和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组织的每一次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包括教育部、中国文联共同组织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都在安排相应的课程中注重进行书法文化和“书德”教育。

欧阳中石先生关于书法理论、书法教育和书法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振兴和普及书法教育,特别是做好中小学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促进基础书法教育在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发展、进步,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猜你喜欢
书写汉字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书法欣赏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