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文化孕涵养教育,涵养生命育幸福成长

2020-02-16 14:54欧春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珊瑚礁珊瑚校园文化

文化源于并发展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现象与精神意识的结晶体。教育是文化的传承、革新、创造的载体与形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尊卑,是根植教育内心修养的一种高度境界,是人类形象的本质呈现。文化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挖掘文化内涵充盈教育气质,支撑教育精神,焕发教育风貌。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立于本地文化地理优势与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深化“珊瑚文化”底蕴,绽放“珊瑚文化”光彩,使之形成颇具特色的“涵养教育”。下面是角尾乡中心小学创建“珊瑚文化”的新举措、新做法与新成效。

创建“珊瑚文化”的地源优势与资源优势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位于雷州半岛的西南部,附近分布着徐闻县著名旅游景区——“灯楼角”“ 合水线”“南极村”“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等。因此,学校处于碧海蓝天、风光旖旎的自然屏障之中。徐闻珊瑚礁是我国大陆沿岸唯一发育和保存的现代珊瑚岸礁。珊瑚礁区面积达10867公顷,其中密集区约6000公顷。目前已发现腔腸动物门、珊瑚虫纲共3目19科82种,其中石珊瑚54种全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徐闻珊瑚礁区渔业资源丰富,品种多,拥有丰富的经济生物资源。如此得天独厚的地源优势与资源优势,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大海赋予的恩赐——“珊瑚礁”化为文化元素,编织起教育之梦!

创建“珊瑚文化”与“涵养教育”的本质联系

在了解珊瑚文化之前,我们先了解关于珊瑚的一些常识。珊瑚是一种柔软的、果冻一般身体的动物,触手光滑,由细小的刺细胞组成。珊瑚由很多珊瑚虫组成,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通常成圆管状,顶端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废物都由这个开口进出,口的周围有触角,含有刺细胞,可以捕捉食物。

珊瑚礁是遍布生命的海洋栖息物。它是珊瑚虫的群落。珊瑚虫以浮游微生物等为食,它们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压实、石化,也就成了珊瑚礁。珊瑚礁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时间。它是自然界最令人赞叹的景观之一,是热带海洋中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被称之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五彩滨纷、形状各异的珊瑚,还有着无数的礁栖生物生活在珊瑚礁架设的复杂三维环境中。

珊瑚礁除了既有生态功能与医用价值之外更具文化价值。相传我国古代,珊瑚石备受帝王器重,常随葬于陵墓中,以象征“达升天之路”。《清会典图考》载:“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松石;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黄玉,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白玉”。清朝官吏实行九品官司制,级别大小可以从帽子上不同顶珠来区别,其中二品是用珊瑚石。现代西方人把珊瑚石、珍珠和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西方的“三月诞辰石”之一。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第一条项链是由红珊瑚制作而成的;珊瑚还是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国石,象征沉着、勇敢和勇气;日本天皇将珊瑚视为其四大国粹之一;回教可兰经用红珊瑚雕刻神像供奉,以避灾震。由此可见,珊瑚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纵深横广。

从珊瑚演变成珊瑚礁不仅是时间数量上的变化更是事物内部质的升华。珊瑚以海为家,坚守万年,不怕惊涛骇浪,绽放生命又毁灭生命,为的是修身成“礁”。这就是珊瑚的造化,这就是珊瑚的涵养,这就是珊瑚文化的结晶。其实,珊瑚的高贵不是其自身的价值而是它品质与精神的高昂!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化。教化的过程就是涵养。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从本地实际出发,善于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元素,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彰显教育本质的“涵养教育”。

创建“珊瑚文化”与“涵养教育”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责无旁贷。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创建“珊瑚文化”就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需要。

“珊瑚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导向,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全面实现“理念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习惯育人”的“涵养教育”之愿景。

(一)构筑“珊瑚文化”体系

1. 建设以“珊瑚文化”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

学校结合“珊瑚文化”精神内涵,以“自由生长,成就无限美好”为核心,从校园到教室,从形式到内容,全面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优美典雅的育人氛围。

第一,设计富有珊瑚文化的“校徽”

角尾乡中心小学的徽标是一朵花的形状。寓意是:教师是绿叶像是托起花朵的双手;花朵中间 的“珊瑚人”脚下是大海,象征着扬帆大海,搏击人生;红色半圆象征着同学们正迎着初升的太阳幸福成长。校徽设计体现了“珊瑚文化”特色,彰显了学校办学理念。

第二,建筑珊瑚文化书廊

珊瑚文化书廊是角尾乡中心小学珊瑚文化的主体建筑物,它包含长廊、珊瑚书廊石碑、两个造型别致书柜。长廊主要是展示珊瑚文化知识、学生艺术作品等,走廊内设有四个读书圆桌。珊瑚文化书廊外观流光溢彩,内容图文并茂,是集阅读、成果展示、精神熏陶之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场所。

第三,创建“贵生”班级

创建“贵生”班级是以热爱生命为主线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该校根据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把一、二年级的班级文化主题定为“乐种子”,重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三、四年级的班级文化主题定为“健康苗”,重于法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五、六年级的班级文化主题定为“智慧树”,重于合作、探究等方面的教育。班级文化涵盖班级自主管理内容、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心愿树以及学校的“珊瑚文化”等。

第四,完善楼道、走廊、围墙文化

学校楼道、走廊、围墙是师生日常学习中最为直观的视觉对象,若构建重整好其文化角色也是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角尾乡中心小学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精巧布置,重点做了“四块”文化着装。

●教学区文化着装,是以爱为主题的分楼层设计的显性文化布置。内容为:爱国、爱校、爱父母、爱生命、爱文化、爱美德。教育目的以达到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的统一。

●办公区文化着装,是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画像、教育教学著名论断彰显于此,让教师感受到时刻在与教育家对话,促使教师一日三省吾身,教学相长。

●走廊区文化着装,是根据学生特长展示学生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学校教育的重要成果等,让走廊成为学生艺术才华展示的平台,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的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围墙区文化着装,是灵活运用学校的墙壁进行一些政策性的文化宣传,以达到校园处处都育人的效果。

2. 融“珊瑚文化”于课堂教学

为了切实搞好“珊瑚文化”,使“珊瑚文化”深入人心,该校规定以《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读物)为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确保利用校本课程及时间对学生进行“珊瑚文化”教育。《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知识系统,内涵至深,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珊瑚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3. 融“珊瑚文化”于制度文化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校融“珊瑚文化”于制度文化当中,他们把制度文化作为促进与保障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该校不断对过去的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完善,形成了《角尾乡中心小学校本管理制度汇编》。该校制度文化体现以时代精神为指导,以现代管理思想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依法治校,坚持从实际出发,走教育内涵发展道路。

4. 以活动载体传播“珊瑚文化”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以活动为载体,以“自由生长,成就无限美好”的“珊瑚文化”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拓展空间和渠道,以活动促养成,以养成生涵养。具体活动如下:

●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内容有:动感舞蹈、阳光跑步、韵律体操、古诗词朗诵、好习惯三字经以及《弟子规》诵读。富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使学生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精神上得到涵养,行为上也得到了涵养。

●开展“贵生”奖励活动。肯定与赏识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该校一如既往地实行“月之星”、 进步与先进奖励等的评选活动。奖励形式多样,奖品也许是一个物品、一次活动、一个合影、一次抽奖,或者是点名表扬等。

●开展班级自主管理活动。该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皆实行班级自主管理,学生经过初期管理培训之后,便代替老师接手班级管理,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管理,只是分工不同。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到学习、纪律、卫生、小组活动、行为习惯等。管理者每周班会课进行总结,组织分享或反思。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该校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和兴趣活动室设施建设,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提供条件。组建写作、阅读、田径队、合唱队、舞蹈队及美术、书法、英语、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学会一种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机会,留下一件满意的作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农村、社区去,让学生得到体验,受到感悟,放大胸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蓄涵养。

(二)构筑“涵养教育”体系

1. “涵养教育”释义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修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语出宋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言少不更事之人,无所涵养,而骤膺拔擢,以当重任,力绵才腐,凛凛危亡而曾不知畏也。”

涵养的新时代意义就是使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在古代“自我修身”的价值观念,已逐渐转变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做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在今天公民社会的道德重建中也有着巨大生命力。

在学校中,对于教师,涵养既是一种宽阔的教育胸怀,又是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是能滋润教育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涵养是成长的积累与人生的成熟,具体表现为思想品质涵养、知识文化涵养与素质行为涵养等 。

2. 创建“五育”工程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在打造“涵养教育”过程中,致力于创建五大育人工程:第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贯穿整个学校工作,进行理念育人;第二,以“贵生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教书育人;第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育人;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培养多元发展的学生,进行活动育人;第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进行习惯育人。

3. 夯实“一训三风”的思想基础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在打造“涵养教育”过程中,注重夯实“一训三风”的思想基础,并做为学校的既定文化传承下来。“一训”:坚实“涵养生命,幸福成长”的校训;“三风”:踏实“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校风;扎实“敬业如家,爱生如子”的教风;稳实“好好学习,天真善美”的学风。

创建“珊瑚文化”与“涵养教育”卓见成效

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以创建“珊瑚文化”孕育“涵养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具体体现在:第一,学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懈地以文化涵养教育,以教育促成涵养。第二,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工作优秀、成绩突出的教职工队伍。第三,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修正的良好行为习惯。第四,整个学校呈现出清风扑面、和谐温馨、激昂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五,促进学校全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该校荣获了“徐闻县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徐闻县中小学好习惯先进单位”“徐闻县大课间比赛一等、特色奖”等,被评为湛江市文明校园、湛江市家长规范化学校。

结束语

涵养是教育的升华和极致,是教育的善意本质,是一个人享用终生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力量。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在欧春硕校长的领导下,与广大师生共同构建珊瑚文化孕育涵养教育,是一个有智慧、有远见、有情怀的而泽福千秋万代的重大举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校经几年的苦心孤诣终于“修身成果”。构筑“珊瑚文化”孕育“涵養教育”的成功,为角尾乡中心小学继往开来走教育内涵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珊瑚礁珊瑚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机器人运送珊瑚卵拯救珊瑚礁
珊瑚礁世界的鱼儿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跟踪导练(三)3
碧波荡漾珊瑚海
美丽的珊瑚
珊瑚是怎样治病的
年轻的鱼儿,珊瑚礁喊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