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2020-02-16 14:54陈海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策略

陈海燕

[摘 要]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主题活动目标的制定和活动内容的选取以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规律为依据,更多地体现了领域的渗透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我们探索从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的安排、学习材料的提供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环境创设五个方面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进行结合,以期促进幼儿的全面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主题活动;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教育性、趣味性、 操作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而主题活动是指围绕贴近幼儿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课程模式。如果完全地把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割裂,显然不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两种重要模式,有必要以整合的方式各尽所能, 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在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的安排、学习材料的提供以及教师的组织指导、环境创设五个方面,运用五个策略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一、目标体系一致性策略:以主题活动目标为主,区域活动目为辅

目标是对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根据《指南》的理念,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以确保幼儿的发展方向不会发生偏差。

1.将主题活动的三维目标作为基础方向并深化在区域活动中。主题活动的三维目标包含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具有保障课程结构完整的宏观作用,而强化认知、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具体目标则放到区域活动中。如:在我园的园本主题活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大班)中,三维目标是“感知秋天的特征”“提高对自然的观察、想象、审美能力”及“体验秋天的快乐”。把“认知家乡秋天不同的美景”“用说、唱、演的方式表现秋天”“体验与亲人、同伴秋游的快乐”等具体目标放到区域活动目标中,深化主题活动目标。

2.在区域活动中设置拓展目标,补充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区域活动除了深化主题活动的重点目标以外,可以针对主题活动设置次重点目标。同样以“我和秋天有个约会”为例,该主题活动的重点目标在认知自然科学、学习观察想象、表达表现快乐三个方面,而相对忽略了幼儿在健康、社会两方面的发展。因此,可以把“提高秋游交通安全意识、能力”“合作制定秋游计划”等涉及健康、社会的目标放在区域活动中,作为课程的拓展和补充。

二、内容渗透整合策略:采取延伸及互补的方式选择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内容。

在区域活动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相一致的基础上,根据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的原则,贯彻《指南》提出的“渗透整合”理念,区域活动延伸或者补充主题活动,形成领域整合的教学整体。

1.把主题活动中关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孩子仅仅靠30分钟左右的集体或者小组学习,不足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把集体学习的相关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有机会与认知的事物不断“见面”,不断重复操作的技能,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得到深化。如:园本主题活动“英茶飘香”(中班)中的科学领域“茶叶的种类”,既设计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重点解决幼儿对红茶、绿茶、白茶等六大类型的认知,也在益智区域中设置了对“茶叶的种类”的学习,让幼儿有更充足的时间、空间进行直接经验的累积。

2.把主题活动中次重点的其它领域的内容安排到区域活动中,互补为一个学习的整体。例如,“英茶飘香”主题活动中,在进行了对茶叶种类、家乡特产英德红茶的重点学习之外,老师还创设了生活区“泡茶”,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用不同茶具、茶叶冲泡茶,使幼儿在集体、小组的学习之后,通过个体自主的与同伴、材料、环境的互动学习,深化对知识的认知、技能的熟练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室内外环境一体化策略:以主题活动发展为背景,拓宽区域环境创设的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按照空间划分包含主题墙、区域设置、户外区域三大块,下面以大班级“做好垃圾分类为祖国献礼”举例说明。

1.主题活动为主线,创设与教育目标一致的主题墙。主题活动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决定了在环境创设中要围绕贴近幼儿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来体现。主题墙分成三部分:垃圾的类型--通过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拍照展示;垃圾大變身--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展示,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实物;绿色行动从我做起--把自己做垃圾分类的行动用绘画、照片的方式呈现。

2.以主题活动发展为背景,创设不同区域环境。根据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目标一致、内容延伸或互补的思路,围绕着“垃圾分类”第一阶段,在语言区设置了“听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垃圾再利用)”、在美工区设置“变废为宝”、在益智区设置“你知道有害垃圾吗”、建构区设置“垃圾回收站”“各式各样的垃圾桶”、表演区设置“环保服装秀”。通过区域环境的创设推动主题活动的发展。

3.户外区域环境的创设,深化主题的发展。生活中的每一处环境都能成为幼儿学习的场所,幼儿园更应该充分利用不同空间创设学习环境。比如,把幼儿制作的垃圾桶放到门厅,引导其他幼儿带回不同的垃圾学习分类;设置“物品回收站”,回收纸张、纺织品、木头、石头、塑料、金属,用于制作教学具;用废旧纸袋、衣服进行走廊、楼梯装饰,美化环境。通过户外区域的环境创设,使主题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多元探究策略: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材料共同融合、互相推动

主题活动的开展一定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辅助,方能实现教育目的。比如,在集体活动中不能缺少教师演示的材料,俗称教具;在小组活动中一定要有足够的操作材料,才能支持幼儿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而区域投放的材料一定要具备实用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才能引起幼儿的活动欲望,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做好垃圾分类为祖国献礼”为例,教师通过引导家长、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垃圾,带回幼儿园学习分类,再利用分类的物品进行区域环境布置,如:废旧的纸张、布料等投放到美工区制作环保服装,又把这些环保服装投放到表演区。

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策略: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实行“个体和整体相结合”的指导

在实施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通过集体活动解决共性的基础性问题。要细致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个体表现,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对发展快的幼儿可以提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操作材料,满足其不断挑战的欲望;而对于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教师则可以提供最低层次的区域材料,再逐渐提高水平,促使幼儿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体验中愉快学习。

总之,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之间虽然有主次之分,但彼此是互联、互补、互相渗透的,必须在《指南》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与需要而设计、展开,通过在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的安排、环境创设、学习材料的提供以及教师的指导五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促进幼儿更主动全面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承婷. 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6):284.

2.何晓夏.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猜你喜欢
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策略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