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下混凝土在流砂基础处理上的应用

2020-02-17 18:43张成贵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阳江泵房淤泥

张成贵

(宣城市宣州区水利局,安徽 宣城 242000)

1 项目概况

东大圩是宣州区在南漪湖综合治理时,封堵油榨河形成的,它是由原五星联圩、朱桥联圩和青草湖农场合并而成,位于宣州区东北部,保护五星乡、朱桥乡和国营青草湖农场,保护面积102.2 km2,受益总人口5.41万人,耕地总面积4933.33 hm2。

东大圩呈长条形,南北长约20 km,东西宽约6 km,由水阳江、双桥河、南漪湖、北山河、浑水河环绕合抱而成,四面环水。该圩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季风显著;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降水又集中在6—7月两个月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由于地处水阳江中游圩区,受到上游洪水和下游调蓄区(南漪湖)洪水顶托的共同影响。一般年份5—10月圩内集水无自排机会,极易形成内涝。为便于排灌工程管理,提高排涝效益,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将东大圩划分小港口、裕丰、杨家咀、杨滩、沙河口等五个排灌区,各排灌区间通过土堤和控制闸进行控制,来达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目的。五个排灌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共兴建了21座泵站,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大部分骨干泵站均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设计标准低、设备老化、性能下降,内涝频繁且损失严重,为恢复东大圩泵站的排涝抗灾能力,该圩小港口一站、裕丰五站、沙河口三站三座较大规模的泵站列入《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2016年省发改委对该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同意小港口一站、裕丰五站、沙河口三站拆除重建。

沙河口三站位于原五星联圩境内,五星联圩属于东大圩上半段,由水阳江干流、支流双桥河和被封堵的油榨河包围而成,行政区划属宣州区五星乡和青草湖农场(部分),保护总面积42.57 km2,总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1973.33 hm2,其中水田1540.00 hm2。在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时,将五星联圩分为沙河口、杨滩、杨家咀三个排灌片区。由沙河口一、二、三站共同承担着沙河口排灌片区排灌任务。沙河口三站批复设计3台700ZLB-100立式轴流泵,配3台YL355M-8型电动机,单机功率160 kW,设计总装机480 kW,设计抽排流量为5.10 m3/s,自排流量为5.8 m3/s。

2 工程水文与地质

2.1 工程水文

水阳江发源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是长江一级支流,干流河道总长度 273 km,流域面积 10 385 km2。宣城、新河庄水文站是水阳江干流上两个主要控制站,控制流域面积分别为3410 km2和7594 km2。宣城水文站以上为水阳江上游,新河庄水文站以下为水阳江下游,两站之间为水阳江中游,其间干流河道长度为31.40 km。沙河口三站位于水阳江右岸,处于水阳江中游,距离宣城水文站13.25 km。排灌主要受水阳江水位控制。当水阳江水位高于圩内水位时,采取抽排,当水阳江水位低于圩内水位时,采取自排[1]。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期安排在11月—次年4月,施工导流标准选用重现期为5 a一遇,经水文分析:宣城站水位为13.66 m,新河庄水位为9.78 m,推算出沙河口三站泵站处水位为12.30 m。

2.2 工程地质

根据勘察成果,沙河口三站站址土层自上而下为:0层(Qs):人工填土,层厚1.60~8.70 m,层底高程6.95~9.26 m;①层(Q4al):重粉质壤土,层厚0.90~2.90 m,层底高程5.79~6.80 m;②层(Q4al):淤泥质中粉质壤土,层厚1.70~3.10 m,层底高程3.16~4.42 m;③层(Q4al):细砂,层厚1.40~2.90 m,层底高程0.99~2.80 m;④层(Q2al):砂砾卵石,仅部分钻孔钻穿,揭露最大厚度4.40 m,最低层底高程-2.15 m;⑤层(K):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泥岩,此层各孔均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3.40 m,揭露最低层底高程-6.58 m。

3 工程布置

该站泵房设计为湿室型堤后式,为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稳定性,减少结构不均匀沉降,将主、副厂房布置在一个分缝段上(即为一个底板)。主泵房内安装有3台700ZLB-100 立式轴流泵,配3台YL355M-8型电动机,单机功率160 kW,长13.00 m,宽7.00 m,右侧设检修间。主泵房出水侧设压力水箱,压力水箱底层为自排、自灌引水通道,上层为抽排水流通道;压力水箱末端与控制段连接。压力水箱内侧段顶面布置副厂房,长13.00 m,宽5.50 m,副厂房内布置电气柜、控制台及变压器等。因此,泵房底板顺水流方向为17.60 m,长为7.00 m,底板顶面高程设计为5.70 m,厚为0.60 m。控制段顺水流方向为8.00 m,底板顶面高程从5.70 m抬高到8.20 m,与穿堤涵洞相接[2]。

4 基础处理、原因分析和方案选择

4.1 基础处理

沙河口三站站址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地层(Q4al),站身基建面表层为淤泥质中粉质壤土,层厚 1.70~3.10 m,渗透系数为2.0×10-6m/s,其下为强透水③层细砂,层厚0.99~2.80 m,渗透系数为5.0×10-3m/s;下卧层为强透水性的砂砾卵石层,渗透系数为5.0×10-2m/s,地层同样呈明显的多元结构。设计考虑③层细砂层为强透水层,站基下采用水泥土换填,渗透系数按4.0×10-6m/s计。换填范围为泵房、汇水箱及控制段一半(顺水流为22.00 m,长为16.00 m),基坑采取降水井降水。要求将泵房基底淤泥层全部清除,换填水泥土平均厚度为1.50 m,水泥掺入重量比为8%,填筑压实度不小于0.95,干容重不小于15.5 kN/m2。

2017年3月该工程准备泵房基础施工时,采取6口直径300 m降水井降水,井内水量不足,基坑降水不明显。设计人员到现场后,提出增加降水井数量,由原来的9口增加到12口;加深水井,由原来的6 m增加到9 m;调整井筒外回填的反滤料,由原来的三级配调整为一级配即瓜子片。但井内水量依然不足,基坑降水仍不明显。局部挖探坑观察,水量较大,流砂明显,基坑水位基本与外江水位持平(5.50 m左右)。

4.2 原因分析

该工程站址处地质报告揭示,泵房基础处于淤泥质中粉质壤土之中,该层软塑状,承载力较低。下层为细砂层,渗水性强,流动性较大,俗称为“流砂”层。由于“流砂”吸附于井壁四周,堵塞反滤料和无砂管,形成护壁层,该护壁层渗流量较小,致使井内水量不足,基坑降水水明显。无法形成无水状态下的基坑施工要求。

4.3 方案选择

对软弱基础处理的方法较多,均有成熟的施工方案,如换填水泥土或砂卵石、桩基处理、高压摆喷围封等处理。由于桩基和高压摆喷围封处理错过了最佳施工期(11月至次年2月),施工、保养和检测时间较长,无法满足该工程主汛期完成水下部分的要求。采取砂砾料回填,受当时水阳江水位影响(内外水位基本持平,水位在5.5 m左右),砂砾料回填后,基坑水位高于建基面(5.10 m),降水仍无法解决,不能保证基坑在无水状态下施工。为保证按期完成任务,后改为换填混凝土方案[3]。

其优点:①无需降水,施工简单,施工期短,淤泥清除后,即可施工,能够满足工期要求。②可在水下施工,使内外水平衡,使“流砂”不流,减少渗流破坏。③可保证基坑无水状态下施工,水下混凝土回填后,距水面仅40 cm左右,基坑四周可用作土袋作简易排水堤(坝),保证基坑内无水,基坑外水位维护不变,以满足基坑施工要求。④从工程成本上来看,混凝土高于水泥土费用,而水泥土换填基坑降水成本大、要求高,基础处理总费用基本持平。

5 水下混凝土施工

5.1 施工准备

组织三台1 m3反铲挖掘机和两台1 kW潜水泵;修筑4.0 m宽下坡道(9.0 m)到基坑平台(6.0 m);清理基坑外临时堆土场地,准备好拦挡材料和器材;与混凝土供应商签订混凝土供应协议,明确C20混凝土配合比,要求一次性连续不断地保障混凝土供应到位,由于混凝土拌和站与工地距离在10 km左右,要求10 m3混凝土搅拌车不少于8辆,混凝土输送泵车一台;准备两条小船,用于混凝土施工;同时,密切关注天气状况,选择晴好天气施工。

5.2 基坑开挖

用一台1 m3反铲挖掘机开挖基坑,两台挖掘机外翻到临时堆土区。淤泥层开挖时,尽可能保持基坑水位不变或略高于水阳江水位,根据基坑四周稳定情况,适当提高基坑内水中的泥浆浓度,以起到固壁作用(由于淤泥层为重粉质壤土,没有备用黏土,调节泥浆浓度只需挖掘机开挖时多加搅拌即可)。一次性开挖至砂卵石层表面,开挖出的淤泥采取2台挖机倒转的方式,挖至基坑外30 m处的临时堆土区(由于本工程土源紧张,开挖出的土,后期用于进水闸两侧的回填土),不得堆放在基坑周边,适当降低基坑周边土层高度,以减轻周边的土层压力,并做好拦挡。如作为弃土,需运至弃土场或用于附近填塘固基。

5.3 混凝土浇筑

施工前,对基坑底部进行复测,达到设计要求后,采取泵送混凝土施工。本工程输送泵直接插入基坑底部,混凝土达一定高程后(插入点处高于设计高程30~50 cm),再采取人工辅助移动(每条小船上两人)至泵送下一点,在混凝土输送过程中,要始终保证输送口在混凝土内。泵送混凝土结束后,安排人工坐船将插入式振动器横放在混凝土表面振动,以达到整平、密实的目的。由于本工程换填深度不大,采取的人工辅助方式浇筑。如基坑较深,可采取搭设支架,下导管分片浇筑的方式进行。

6 结 语

原沙河口三站在此修建时,由于“流砂”作用导致泵房两次倒塌(在本站施工开控时,均发现两次倒塌的痕迹),最后,不得不将站址向圩内平移100 m处修建,因此,当地流传“此处不能建站”的说法。泵房建成后,经观测,沉降在10~20 mm,满足规范要求,置换后的混凝土检测结果达到C20要求。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打破了“不能在此修建泵站”的说法,该工程已于2017年12月全部完工,经过2018年、2019年汛期考验,经检测,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已交付使用,发挥排灌作用。该站能按期完成,得益于:一是适时的水阳江水位(施工时水阳江水位较低);二是先进的施工设备(机械取代人工);三是完善施工组织,直接水下施工;四是设计、建设和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管理。

猜你喜欢
阳江泵房淤泥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进水池波浪对泵房水流进水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实验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路径法在AP1000泵房通水进度管理中的运用
泵房排水工程中剩余水头的分析探讨
钢板桩支护在淤泥地层中施工的应用
大跨度地下泵房结构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