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020-02-17 06:59
林区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资格证教师资格师范类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1]开展实施的考试项目。从2011开始,我国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并在湖北、浙江两省开展试点。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根据文件精神,2015年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2017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下文简称《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2]。从2017年开始,在师范院校和高职高专等师范类专业就读的师范生也需参加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些举措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提高了教师入职门槛。相比以往各省的教师资格考试而言,教师资格证“国考”无论是从考试内容还是从考试难度,都给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将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实践来分析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一、全面认识教师资格证“国考”

执行教师资格证“国考”后,师范生不仅要学好学历教育设置的所有课程,还要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部分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中学),面试部分主要以试讲为主。《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及教育写作。《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七个板块。教师资格证考试既涉及学科专业知识,又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应用,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3]。

二、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现状

2017年以前,各省师范生仅需修完学历教育所需学分后申领教师资格证。专科层次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目标强调学科知识和能力,与教师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程多,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类课程开设少,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文化素质课程缺乏,此外专科层次师范院校课程缺少“国考”改革中的课程整合。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对未来职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大部分师范生并不清楚幼儿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应该如何提升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学科理论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欠缺,很难达到教师资格证75%过关率这一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的认证要求。

三、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教育事业,有事业心、责任感,关爱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能力(如组织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实验以及信息操作、现代教学媒体和研制教具等能力),能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它既体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高低,也显示了各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其提升途径如下:

(一)基于“国考”,加强课程建设

1.依照“国考”,构建师范类专业课程模块

根据师范教育职业岗位相同、人才培养模式相近的专业特点,在师范类各专业原有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以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模块,建设师范类专业课程模块,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如表1所示:

表1 师范类专业课程模块表

2.依据“国考”,调整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师范类教师资格证考试包括幼儿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两种,幼儿教师资格证的笔试科目是《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科目是《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是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依据国考,增设人文素养类课程“大学语文”,增加“教育法规与职业道德”“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法”等,聘请知名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讲授技能课程,从课程、课时、授课人员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针对“国考”,进行核心课程建设

依据教师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厘清各专业对接的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首先,建设师范类专业理论核心课,如语文教育——现代汉语、英语教育——综合英语、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其次,建设师范类专业技能核心课,如语文教育——写作,英语教育——英语写作,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等;再次,建设师范类专业教法核心课,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等。通过理论与技能、教法核心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二)基于“国考”,改革课程教学

在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中,强调“课证融合”,课程内容融入“国考”内容,加强课程的整合性[4],根据教师资格“国考”命题趋势,融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综合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考促研,以考促改,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等综合素质。

(三)基于“国考”,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1.依据专业教师标准,确定专业技能训练内容

师范类各专业要明确综合素质中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如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技能是弹、唱、跳、画、写、说、手工,专业核心技能是幼儿园教学、生活、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技能。其他师范类专业应明确专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园校(校校)深度合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模拟教学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校内模拟”是以校内专任专业教师为主,幼儿园(小学)兼职教师为辅,在校内实训室共同指导学生模拟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校外实践”是在幼儿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学生能独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实习的全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四)基于“国考”,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学生通过率

首先,通过省内外培训学习,园校(校校)合作,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选派教师到省外教师资格证国考试点院校培训学习,准确把握国考考试大纲、考试要点,获得最新考试信息,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国考笔试奠定基础。

其次,园校(校校)合作选派教师到幼儿园(小学)顶岗实践,明确岗位要求,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园校(校校)合作,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流程,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面试奠定基础。

最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早晚自习、课堂教学、集中辅导三位一体,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实行学业导师带班制,抓好早晚自习,课内外教、学、练结合,通过任课教师、学业导师、考核小组监督管理,共同完成“三字两话(画)一形象”教师基本技能考核评价。课堂教学实行课程负责人制,通过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中训练则是组建“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教师团队,分解考试内容,制定集中辅导方案,以此提高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笔试和面试过关率,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应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教师资格证由“省考”转为“国考”,这一转变不仅对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所以,各院校应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契机,主动改革,应对挑战,促进专科层次师范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猜你喜欢
资格证教师资格师范类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思考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