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0-02-19 20:28牛春生
医疗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鼻甲鼻炎鼻腔

牛春生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 (天津 30180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是主要由IgE介导,多种免疫细胞及炎症介质参与的鼻腔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在我国,各省市地区AR的患病率普遍较高,11个省市区的自报患病率为11%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临床治疗AR主要采用“防控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理念[2-3]。本研究主要对过敏性鼻炎的外科治疗展开综述。

1 低温等离子

1.1 工作原理

低温等离子主要是利用电磁波,在低温环境下(40~70℃)将组织消融,使蛋白组织凝固坏死,瘢痕萎缩,从而降低组织体积。在鼻内镜下应用等离子刀头,通过切断筛前神经或蝶腭神经,降低黏膜兴奋性,破坏腺体组织,减少分泌物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AR的目的。

1.2 文献总结

Chhabra等[4]应用等离子刀头消融鼻丘、中鼻道后端翼管神经区、中鼻甲前端内外侧面及下缘、下鼻甲下缘前、中、下三点来治疗AR,术后1年的有效率为78.63%。吴烽芳等[3]在鼻内镜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切断翼管神经来治疗难治性AR,术后3个月的有效率为84.4%。

2 聚焦超声

2.1 工作原理

聚焦超声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瞬态高温、空化、机械效应造成组织损伤,利用其穿透性、聚焦性可任意定位到深部组织,作用于黏膜下层副交感微神经节细胞及纤维,降低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减少血管活性肽的释放,使血管闭锁或血栓形成,血浆渗出物减少,进而减轻鼻腔黏膜的水肿程度。聚焦超声在治疗AR的过程中,损伤小,可保持鼻腔黏膜完整,保护鼻腔黏膜的正常分泌和纤毛运转,相对安全,无异物植入,无放射线及电磁辐射污染,且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治疗。但是聚焦超声治疗头体积较大,不利于鼻腔结构异常患者的治疗,由于体积大,治疗头不能到达鼻丘和蝶腭孔等神经分布丰富处,不能充分破坏鼻腔外侧壁交感、副交感、感觉神经等纤维。聚焦超声治疗AR的近期疗效显著,因缺乏远期随访数据,故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2.2 文献总结

张铭[5]利用聚焦超声作用于双侧下鼻甲、中鼻甲前部、鼻丘及鼻中隔前上部采用“W”形扫描,术后1年的有效率为77.8%。刘文祥等[2]应用聚焦超声扫描双侧鼻中隔筛前神经分布区、双侧下鼻甲鼻后下神经和筛前神经分布区及双侧鼻丘处黏膜,术后1年的有效率88.10%。李谊等[6]应用聚焦超声联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AR,对双侧下鼻甲行单纯聚焦超声治疗,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76%。

3 微波

3.1 工作原理

利用微波热凝原理作用于筛前神经分布的鼻丘及副交感神经分布的中鼻甲,从而降低神经兴奋性,破坏鼻黏膜、黏膜下的肥大细胞及IgE受体,从而减少腺体分泌,减少鼻黏膜肿胀,改善鼻腔通气,以达到治疗AR的目的。微波除具有深表加热的特点外,还具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安全性高、造价低、适应性广泛等优点,能加热均匀,快速、彻底地破坏神经,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局部反应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但是微波治疗的远期效果较差,易复发。

3.2 文献总结

郭守明[7]应用微波治疗仪对双侧鼻丘、中鼻甲前端进行热凝固,总有效率为83.8%。孙秀芬[8]利用微波治疗仪的热凝作用热凝筛前神经分布区以及双下鼻甲区域,总有效率为88.27%。

4 鼻后神经切断术

4.1 工作原理

从人体结构层面来看,鼻后神经主要来自于碟腭神经,基于这种内在联系,医护人员在进行鼻后神经切断术的过程中,往往需使用必要的仪器设备,在适当的区域,切断翼管神经与鼻腔内血管、腺体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鼻黏膜反应的灵敏度,达到控制血管炎症细胞渗出的目的。鼻后神经切断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相对并发症少,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观察及循证医学证据。

4.2 文献总结

徐明等[9]在鼻内镜下行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有效率为90.7%。杨文娟等[10]在鼻内镜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同时行双侧鼻后神经切断术,总有效率93.75%。黄宾等[11]在鼻内镜下行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术后1年的总有效率为100%。

5 激光

5.1 工作原理

借助于激光对病变位置进行高温气化处理,可以减少鼻甲体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进而提升治疗效果。激光操作简单,不损伤鼻黏膜纤毛系统,出血少,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可重复操作;但是激光设备费用高,难普及,且局部温度较高,易形成伪膜,难清理。

5.2 文献总结

范洁等[12]应用镓铝砷低水平激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2周后的治疗效果显著。周苏波和范洁[13]应用低水平激光照射患有变应性鼻炎的大鼠,发现激光可有效缓解AR患者的临床症状。

6 其他治疗方法

治疗AR的外科治疗方法还有很多,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筛前神经切断术、岩浅大神经切断术、翼管神经切断术等,各有优劣。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通过破坏鼻黏膜表面组织,使组织瘢痕化,扩大鼻腔空间,达到减轻鼻塞的目的。同时,降低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减少腺体分泌,从而缓解AR患者的临床症状。无论选取何种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均复杂,术中出血多,视野差,并发症多,且患者的耐受力差,痛苦大,目前已很少被采用。

7 小结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AR的治疗方法逐步多元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虽然能较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但见效慢,治疗成本较高;手术治疗短期效果较为突出,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并发症相对较多,因此,目前尚无成熟、完备、高效、低风险的AR治疗方案。为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依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借助于病情梳理、治疗方案的研判等方式,优化治疗方案,规避治疗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鼻甲鼻炎鼻腔
鼻腔需要冲洗吗?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葱汁治鼻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