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 一例

2020-02-21 07:41杨洁清
云南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泡状灶性外口

杨洁清,杨 帆

(玉溪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 玉溪 653100)

病例 患者女,14 岁,病案号431663。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不畅,感尿道外口有一赘生物,大小约1.5cm×1cm×1cm,无疼痛、血尿、畏寒、发热等,逐渐增大而就诊。专科检查:尿道外口见一白色赘生物,约3cm×2cm×2cm 大小,无触痛,质中等。局麻下行尿道外口赘生物切除术。送检标本2cm×1.8cm×1cm 灰红肿物一个,切面实性,灰红,质稍细,似有包膜。镜下:瘤细胞圆形,似淋巴细胞样,排列成实性,腺泡状,瘤组织被胶原纤维分隔见图1。特染Ag 染色可见瘤组织呈腺泡状见图2。免疫组化标记:myoglobin(+) 见图3,Myosin(+) 见图4,Desmin(灶性+),Vimentin(灶性+),CK 广(-),LCA(-),HMB45(-),CgA(-),Syn(-),SMA(-),S-100(灶性+) 见图5,EMA(灶性+) 见图6,NSE(灶性+)。病理诊断:(尿道口)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 是一种原始的恶性的细胞类似淋巴瘤的圆形细胞肿瘤,并有部分骨骼肌化特点。其恶性程度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10~25岁的青少年。国际儿科肿瘤协会(SIOP) 和横纹肌肉瘤协助组(IRSG) 报告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8 岁和9 岁[1]。临床上常表现为有痛或无痛肿块。肉眼肿瘤界限较清楚,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切面灰白,略带黄色,质地较脆。肿瘤较大者常伴出血、坏死。常发生于四肢,其他发病部位如脊柱旁、肛周及鼻窦旁,泌尿生殖道和眼眶也可发生,但少见[2]。典型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迅速生长的四肢肿物。鼻腔周围病变可引起眼球突出或颅神经麻痹。直肠周围的肿瘤可引起便秘。脊柱旁的肿瘤可产生神经根症状,如感觉异常、感觉减退和局部麻痹。MRI 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发现浸润性、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肿物。少数肿瘤可表现为全身扩散性症状,无明显原发部位,类似淋巴瘤。本例是以排尿不畅,感尿道外口赘生物就诊。主要有三种组织学亚型:典型的实性型以及胚胎型和腺泡状混合型。但具有原始的肌母细胞性分化。典型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含有纤维血管间隔。免疫组化标记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肌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尤其是myogenin,典型病例弥漫性细胞核强阳性。本例肿瘤细胞呈小圆形,瘤组织被胶原纤维、血管分隔,排列成实性、腺泡状。肌红蛋白及肌球蛋白强阳性,EMA,S-100 灶性阳性。故诊断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本病需与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滑膜肉瘤、血管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鉴别。上述肿瘤均无横纹肌细胞,癌可以表达上皮性抗原;恶性黑色素瘤表达HMB45,S-100;滑膜肉瘤同时表达波形蛋白和角蛋白;血管肉瘤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UEA-1 和CD34;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名称上易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混淆,但前者有典型的器官样结构,细胞浆内有PAS 阳性结晶,细胞巢间有丰富的血管,两者可鉴别。

治疗及预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宜采取手术、化疗和(或)放疗的综合性治疗。靶向治疗也在探索中,如普纳替尼可抑制表达EGFR4 的肿瘤生长,以及ALK 抑制剂等[3]。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比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更具侵袭性。预后差,死亡率高。大多在诊断后4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局部淋巴结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4]。

猜你喜欢
泡状灶性外口
小儿包皮环切术后尿道外口狭窄9例治疗分析
肝脏多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列腺增生合并尿道外口狭窄在临床中的治疗体会
曲安奈德联合尿道扩张术治疗尿道外口狭窄的临床报道
缺氧对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表达的影响研究
双钳固定宫颈用于宫颈外口粘连探宫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全脏器反位合并肝脏泡状及囊状棘球蚴病1例
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缺血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抑制素蛋白表达的影响
乳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